当前位置:首页 >高端访谈 >

纪事本末,棠棣之花「史记里的内容」

来源:   2024-01-15 10:16:55

读《史记》,令人细思极恐的,是每一个历史人物的终极归宿——死亡。在司马迁平静简洁的文字里,大家所能看到的除了天然灾害,再就是人与人跋扈恣睢的厮杀了。说白了,《史記》所记载的,就是每一位彪炳青史的历史人物“究竟都是怎么没的”。挑明这类主旨当然会令人很不舒服,但这却是所有人都必须面对的,秦始皇虽然寻找长生不老药费尽了心思,最后也没能幸免。归根结底:每一个圣人所修的,就是怎么做才能得以善终。老子说:“强梁者不得其死”,如何能自主地死,的确是人生最大的命題。老子又说:“死而不亡者寿,亡者往也。”不想亡就回來,想亡就不回來了。人们常说某某修得好,死的时候一点罪都沒尝到,跟睡着了一样,其实那才是真正修到家了。

我读《史记》,最无法接受的是亲人之间的杀戮,为了争权夺利,不是父亲杀儿子,就是儿子杀父亲,再就是兄弟之间互相拆台,那可真是用尽了世间之计策,彼此“往死里整”啊!常常读着读着,浑身的汗毛就立起来了。正在悲凉绝望之时,一则非常稀缺的“兄弟”故事,终于让我的心里涌入了一丝暖意。

这个故事出自《卫康叔世家第七》,大意是这样的:卫宣公十分宠爱夫人夷姜,夷姜为他生了个儿子叫伋,宣公立伋为太子,并让右公子教导他。右公子替太子娶了一个齐国的女子,但还没有举行婚礼,宣公见这个将要成为太子妻子的女子长得很美,很是喜欢,就自己娶了过来,而为太子另外娶了其他的女子。宣公得到齐女后,齐女生了子寿与子朔。宣公让左公子教导这两个儿子。太子伋的母亲夷姜去世后,宣公的正夫人与子朔一起在宣公面前进谗言污陷太子伋。宣公原本就因自己抢夺了太子的妻子,心里很厌恶太子,想要废黜太子。等听到有人说太子很坏时,宣公大怒,于是让太子伋出使齐国,并暗中命令盗贼在边境线上拦截并杀死太子伋。宣公给了太子一面白旄,并告诉边境的盗贼看见手拿白旄的人就将其杀掉。太子将要出发时,子朔的哥哥子寿,也就是太子的异母弟弟,知道子朔陷害太子以及宣公打算杀死太子之事,于是告诫太子说:“边境的盗贼只要见到太子你手拿白旄,便会杀死你,太子你万万不能去。”太子说:“违逆父亲的命令而保住性命,这绝对不可以。”太子说完就出发前往齐国了。子寿见太子不听自己的劝诫,就偷走了太子的白旄先行赶到边境。边境的盗贼看见真的有手持白旄的人到来,立即就将其杀死了。子寿被杀死后,太子伋很快也赶到了边境,对盗贼说:“你们应该杀的人而是我啊。”盗贼又杀了太子伋,并报告给了宣公,宣公于是立子朔为太子。

《诗经》里有一首古诗叫《棠棣》,是一首周人宴会兄弟时歌唱兄弟亲情的著名诗篇。现摘录几句:“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纵观全诗,“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应该是此诗之主旨吧?但该诗篇对于这一主题的阐发不仅全面客观,也是多角度多层次的,既有对“莫如兄弟”的歌唱,也有对“不如友生”的感叹,更有对“和乐且湛”的推崇和期望。今天早晨,当我读完了司马迁这不动声色的“血腥”描述后,我突然又想起了这首诗,看来古人对于此类关系,真乃司空见惯了。我尤其惊诧的是司马迁那不动声色的描述,看似简洁的文字里面,充溢的除了血腥,还是血腥。虽然太子伋与弟弟子寿最终全都“白死了”,但蕴涵在血腥之下的那种纯洁无私的兄弟情谊,却惊天地泣鬼神,令人肃然起敬。

同样,《诗经》里的《柏舟》,也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这种兄弟之情:“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维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这首诗以“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起兴,以柏舟作比,描写了女子飘摇不定的心境。暗夜里的女子为什么辗转难眠?这无以排解的忧愁如果有人能分担,那该多好!于是,女子便想寻找能够倾诉的对象,想一吐为快,她首先想到的便是兄弟,可结局呢?除了“不可以据”,再就“逢彼之怒”,正所谓旧愁未吐,又添新恨。自己的手足之亲尚且如此,更何况他人?用李清照的词来形容,只能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