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端访谈 >

山水盱眙图片「南京秦岭淮河夜景」

来源:   2023-09-19 08:17:08

盱眙是山水名都、千年古邑,景色优美、风光诱人,到了盱城,淮河风光带是不可不去的游览胜地。

淮河风光带位于盱眙老城区中段,从城北第一山公园前的眼睛湖起,一路向南,直到宝积山,沿途西侧为淮河沿岸,东侧为街市巷陌,街市其后即为第一山、上龟山、虎头城等诸山,这种一面依山、一边临水的街市风光甚为独特。沿着淮河风光带,徜徉在绿草繁花中的曲折幽径,向上可览都梁山绿树繁花,向下可观淮河水千舟竞发,可谓惬意无比、心旷神怡。

从北船塘到宝积山一线的淮河风光带,为城市中的条形带状绿岛,南北长约2.5公里,宽50~100米,总面积18.5万平方米,绿地面积12万平方米,铺设的园中游道10多公里,健身步道4公里,便民健身场地3处,湖泊景观3处,将洒金桥、泗州、纪事园、淮河文化园四个城市广场串联成一块,并在沿线设置了凳椅、栈道、钓台等,以方便游人和憩息。沿淮堤岸全部用块石浆砌护坡,建有护栏悬索,栽植垂柳和景观树木。园内曲径蜿蜒,花草遍植,其中有樱花、梅花、桃杏、垂柳、合欢等花木,枇杷、棕榈、香樟、枫树、水杉等乔木,以及迎春、金钟、紫薇、蔷薇等灌木数万株,一年四季,林荫风煦、草绿花香、啾啾鸟鸣,与淮滩芦苇、碧水白帆、长堤垂柳、河泮风车遥相呼应,相得益彰。

(图一:盱城淮河风光带的秀丽风景,图片来自网络)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淮河的堤岸曲曲牙牙,坍塌不整,破房烂屋,垃圾遍地。古时候的盱眙城建在山上,山下的居民也都集中在大关(今第一山公园大门北侧)往北的前街、黄牌街、井头街、丰登桥一带。从大关往南,只是沿山建有部分房屋,临河一侧开始并没有什么房子。所以,有人戏称“盱眙半边街”。后来有人在河边盖起了简易房屋,使沿河一溜都成了清一色的贫民窟,除了少数几处单位的房子稍微好一点外,其他的都是些破破烂烂的房屋:那墙壁,有的用破旧的木板钉起来的,有的是用芦柴把子扎起来的,透风、透亮;那房顶,有的是用茅草麦秸缮的,有的是用破瓦席片盖的,漏雨、漏雪;那式样,有屋山头打门丁头棚,有在水里打立桩的“吊脚屋”,有用芦席搭建的“滚地龙”,五花八门、各式各样、破烂不堪。在靠近翠屏山庄对面淮河边上有一条叫“翻身街”的小街,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那样子好像还在没有“翻身”的时候。在拍摄抗战题材的电影《黄河少年》时,这个地方不须搭建,就成了逼真的外景地。那被称为“眼睛湖”的老船塘,也就是两个臭水坑,一年四季就没有清澈的时候。南边的船塘临淮堤岸,过去就叫“乱石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经常可以听到一些有关盱眙的顺口溜,如:“远看盱眙县,近看破猪圈。草房墙欲倒,楼房看不见”。“盱眙一条街,南头到北头,中间编芦席,两头砸石头”。“十里大街弯又弯,一边淮水一边山。街上房屋漏风雨,路上行人破衣衫”。还有什么“盱眙马路尽招灰,到处都是垃圾堆;雨天水坑连水坑,晴天刮风眼难睁”。更有甚者,还说盱眙是“人无厕所猪无圈,鸡猪鹅鸭逛商店”。但这些顺口溜说得确实是当时真实的景象。

经过建国后六十多年的建设,顺口溜里所说的景象早就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山间别墅、鳞次栉比,居民小区、漂亮整洁,临街建筑、楼房林立,特别是近几年来,一幢幢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一样拔地而起。十层、二十层的高楼不在话下,最高的楼房已超过三十层了;居民住房早已不是丁头棚、滚地龙,而是别墅楼房、窗明几净的崭新住宅。盱眙人也不再是靠砸石子、编芦席为生,而是各项工业门类基本齐全,开发区里,工厂如云。盱城也不再是南北一条街,而是大街小巷、纵横交错,大街开阔宽敞、热闹非凡,小巷别具一格、曲折幽深,道路平整、四通八达。特别是这沿淮河边,过去杂乱无章、破旧不堪的建筑全部拆除后,建起了别致典雅、风韵多姿、水山相映、繁花缛草、色彩斑斓、精彩纷呈的沿淮风光带,在人们的面前展开了一幅五里多长的美丽画卷。

按照淮河风光带的布局,从南到北可分为四个主题公园:一是洒金桥历史文化广场,二是泗州广场,三是纪事园淮河史话公园,四是眼睛湖淮河文化会馆。

淮河风光带的最南端便是“洒金桥历史文化广场”,绿地面积近10万平方米。此广场以一座古老的石桥——“洒金桥”命名。相传,古时有一樵夫到了宝积山上砍柴,见一山洞,便走入洞内,只见洞中有两位老翁下棋,便不言不语凑上前去观看。见两个老翁棋艺相当,下得难分难解,越看越舍不得离开。等到几盘棋局完毕,天色已暮。樵夫便准备回家,一看,带来的扁担却已烂成朽木,斧头已锈蚀难堪,绳索、斧柄也已烂成青灰一摊,便大惊失色。下棋老翁见状,对他说:“洞中仅一日,世上三百年也!你一日未能砍樵,给你黄豆一把,也算是个补偿吧。”说完,走出山洞,顿然衣袖轻飏,飘然飞起,腾云而去。樵夫方知遇到了神仙,便朝着仙人飞去的方向叩了三个响头,独自下得山来。一看,世界已全然变样,街道巷陌早已不识,行人服装皆已异样,且淮河水患,百姓堪苦。问一行人可知故地故人,告知那是几百年前的人事。樵夫遂将黄豆尽洒于桥上,黄豆即变金珠,樵夫便赠过往行人每人一粒,自己却一粒未留。众人问之,樵夫说:“赠金与人,易粮度日。我乃樵夫,仍可砍樵,以薪换米,无需金珠也!”众人感恩樵夫赠金,故将山下石桥易名曰“洒金桥”。

(图二:夕照晚霞中的洒金桥广场)

洒金桥的南边,便是宝积山,这是一座玲珑剔透、色彩斑斓、碧翠如屏的小山,临淮伫立,犹如一个少女含情脉脉,对着淮水梳妆。一到宝积山脚下,便远远看到山崖巨石上刻勒的“道德”二字,字大如斗,庄重稳沉;字色如丹,鲜艳夺目。过了山脚下的“洒金桥”,登上山坡,便看见山腰的“仙人洞”,这洞中宽敞、冬暖夏凉,深不见底、甚是奇特。洞中有石床,谓曰仙人床;旁有石椅,谓曰仙人椅;床前数尺寸草不生,平坦如镜,上有方石一块,石上刻有棋盘痕迹,谓曰棋盘石,据说当年樵夫就是在这里遇到仙人对弈的。登上山顶,眺望千里长淮,蜿蜒曲折,碧波荡漾,千帆竞发;对面的河滩,芦苇丛生,风吹芦荡,如浪似波。每临傍晚,一轮斜阳缀在西天,万顷荻芦烟波浩淼,轻托起这丹珠一般的落日,诗意便不知不觉地涌出,汇集在千里淮河的波滟之中,挂在远行天涯的风帆之上,任过往舟楫带到海角天涯。故宋代大诗人、大书法家米芾到此,便惊呼“此景佳绝”,当即赋诗一首《宝积山落照》,成为“盱眙十景”之一。

在宝积山西侧山脚,还有一座南宋时建造的“岁币库”,这是当时由南宋朝廷向金国交纳贡品的仓库和启送地点。南宋时,划淮为界,宋金对峙,此地便为前沿重地。因南宋朝廷无能,听信奸臣秦侩,与金国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称臣割地、岁贡贺旦、自列於藩属”。按照《和约》的规定,宋朝每年向金国缴纳岁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并于每岁春季搬送至对岸的泗州交纳。于是,宋廷便急令在盱眙的宝积山修建“岁币库”,以便全国各地上交的岁贡银绢送此存放,然后统一渡河送至泗州。这样,就把岁贡品的集中地放到了盱眙,放到了盱眙的宝积山。南宋著名学者周密所著的《齐东野语》中,就有一篇《淳绍岁币记》,详细记述了宋孝宗淳熙至宋光宗绍熙年间交纳岁币的情况。当时的国信使郑汝谐就写了一首诗,诗曰:“忍耻包羞事北庭,奚奴得意管逢迎。燕山有石无人勒,却向都梁记姓名!”宋代大诗人戴复古也写有《盱眙北望诗》云:“北望茫茫渺渺间,鸟飞不尽又飞还。难禁满目中原泪,莫上都梁第一山。”

(图三:玲珑剔透的宝积山)

现在,广场临街处立着刻有“洒金桥”三个鎏金大字的石碑,石碑后面刻有“洒金桥碑记”,记述了洒金桥的古老传说。靠近淮河一侧,建有音乐广场,可容纳万人观赏广场演出。音乐广场旁,便是古“钓鱼台”;再旁,古为“万*岁湖”,因后来将“万*岁湖”改建为“南船塘”,故将原来万*岁湖的大部分隔开,并入淮水。现在的“万*岁湖”实际上只是船塘部分。现在,不仅在湖中建有木桥、围栏、栈道、紫藤架,栽植了垂柳、花木、荷莲等,还在与淮河相连的地方建了曲桥、灯塔和游船码头,设置了垂钓亭台,使其面貌焕然一新。

(图四:泗州广场与新泗洲君悦大酒店)

走过洒金桥广场,便看见泗洲君悦大酒店高高耸立在百花丛中、淮水岸边,这座高达30层的摩天大厦,与山平肩,与云携手,与篮天拥吻,与星辰交谈。这是盱眙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盱眙的一张名片,也是淮河风光带上的一处美景。大厦耸立河边,就像是热情好客的盱眙人,招呼着来往的船只、过往的行人,递上一声亲切的问候。大厦和青山倒映在清凌碧透的淮水中,与淮河对岸的风车、灯塔遥相呼应,为流淌的淮水、过往的风帆,也为匆匆流逝的岁月,默默地送行。

从泗州君悦酒店往北300米,便是“淮河纪事园”。这是一处中西合璧的园林,建有西式蓬亭、古式石亭,立有淮河纪事碑、影视故地碑,竖有龙虾雕塑、飞跃雕塑。特别是纪事园中心的帆式蓬亭,犹如航船扬起的征帆,与近旁的淮水碧浪融为一体。纪事园的建筑与五色花圃、绿茵草坪、长青树木、荷池碧莲,相拥一起、相依相伴、相得益彰。在1991年淮河特大洪水时,水位超过警戒水位两米多,这里全部被淹没,平地水深一米有余。洪水退去,人们重新修筑了大堤,石砌了护坡,整理了环境,栽植了花草,成了一处绝美的休闲之地。若不是当年自己亲身所历,在此抗洪救灾,多少次趟水前往灾区,往来于上口门淮河大堤之间,根本不会想到此地曾经也是淮患重灾之地。

位于纪事园游轮码头旁边的“双拥亭”,这是由两个方形的亭子相连在一起的“双方亭”,是为了纪念“九一大水”时,军民携手战胜淮河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同时又为纪念盱眙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县”称号而建的纪念亭。纪念亭的南边,便是一处长约五米、高约两米的大碑,上书“千里长淮入大湖”七个鎏金大字。淮河从河南桐柏山发源,经过千里奔腾,汇集沿途数十条支流,形成一条汹涌澎湃的滔滔大河,并在盱眙涌入烟波浩淼的洪泽湖。

(图五:淮河汇入洪泽湖处的“千里淮河入大湖”碑刻)

纪事园里的“淮河记事碑”与所有的石碑不同,它不是高高竖起的“立碑”,而是卧在地面、偎依绿廊的“卧碑”,而且分为三块,分别记载了“淮河流域”、“淮河历史”与“淮河治理”的内容,其中对1991年淮河特大洪灾详细描述,体现了盱眙人民抗洪救灾的勇敢精神与顽强斗志。我每次来到这里,都会自然而然地回想起那次举世罕见的灾难,回忆起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我都会双手合十,虔诚地对着淮河默默许愿。为谁许愿呢?当然是为盱眙,为都梁,为生我养我的家乡;许什么愿呢?当然是祈祷淮河水清河晏,祈祷风调雨顺,祈祷不再受灾;祝愿盱眙越来越好,都梁越来越美,家乡越来越富裕,更祝都梁历史续写出更新、更美、更加壮丽的篇章!

(图六:盱城淮河风光带的“淮河纪事园”)

从淮河纪事园再向北,经过日晷台、情比金石、龙虾影壁、紫藤长廊,便到了“淮河文化会馆”,这也是一处城市绿地广场,并配有一尊抽象形龙虾雕塑和一座镂空的雕花亭塔,亭塔上镌有“淮河文化会馆”六个大字。在广场中心位置,建有一座明清式的古典建筑,即为“淮河文化会馆”,这是在早已湮废的盱眙古城的“西门”,也叫“琉璃门”的旧址上兴建的仿明清式建筑。它位于第一山相对的淮河岸边,会馆的南北两侧分别是两座古老的老船塘,现在已清淤挖深,石砌堤岸,整修一新,形成两面清澈碧纯的水塘。因水塘的形状酷似眼睛,故称其为“眼睛湖”,北边的叫“北眼睛湖”,南边的叫“南眼睛湖”。前几年又顺着沿淮的堤岸,分别建成长达百米的紫藤长廊,这就为两只眼睛分别描上了黛色蛾眉,使本来就美丽动人的眼睛湖更显得娇媚可爱。这两只美丽的眼睛望着天穹,将蓝天白云尽收眼底;这两只多情的眼睛望着都梁,把美丽风景留在梦中;这两只深沉的眼睛望着淮河,把曾经的往事铭刻心里;这两只渴望的眼睛望着远方,把美好地祝福送给你我。

淮河风光带的景色是美丽动人的,而她的夜色更是格外的美丽动人。当你踏着如水般皎洁的月光,独自漫步在沿淮风光带的花丛间,沿着园中曲如盘丝、蜿蜒舒展的优雅石径,悠然徜徉时,你会看到在白天看不到的风景。特别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佳节那天,月亮特别大、特别圆、也特别亮。月光下的盱眙山城,就像镀上一层水银,晶亮亮、光闪闪地,显得那样清纯、那样娴静、那样柔媚动人。夜幕中的都梁,如同一幅悠长的泼墨画卷,在你的眼前无休无止地展开,直至融和在淡淡的月色之中,变成隐隐约约的幻梦。“浓墨一湖泼山水,丹青一卷绘都梁”。第一山的风光,不仅白天看着美,夜间看起来,也美不胜收。山坡上鳞次栉比的别墅民房,此刻都隐进了淡淡的夜色之中,只有家家户户窗户里透出的灯光,星星点点,层层叠叠,与天穹上闪烁的星辰,融为一体,交相辉映。真乃“星斗莹莹撒都梁,华灯点点接星光”,好一个壮观的山城夜景。沿堤的垂柳,在清爽的夜风中,婆娑着翩然起舞。淮河的流水,在霓虹的照耀下,荡漾起七彩粼波。“翠岭临淮照秋水,碧波轻托俏芙蓉”。那一座座青山,倒映在清格粼粼的淮水之中,似翠屏隽秀,如芙蓉浴波,在轻盈的波纹上颤动摇曳,形成一幅动感的画面。当你回过头来,看一下背后天穹上悬挂着的那轮明月,让她那如水般的月光照着自己,再踩着自己的影子,顺着山势相转的小路默默前行,不知不觉就会转过弯头,再抬首时,你会突然发现,原来照在背后的明月,此刻却奇妙地悬挂在你的眼前,一缕柔和的月光扑入胸怀,令你不由得惊呼:“背朝皓月悠闲步,抬首玉蟾扑面来”,此乃神奇的“月转”景观,只有在盱眙才显得那样自然、那样惬意。尤其是月光下的第一山,更是像一张美轮美奂的剪影,贴在瓦蓝瓦蓝、犹如天鹅绒般质地的夜幕之上。霓虹彩灯勾勒出的玻璃泉亭、魁星亭、苏米亭,还有文庙大殿、龙山禅寺、摩崖碑廊,以及那高高耸立的“第一山”石碑,它们都深嵌在剪影之中,就像是墨色深沉的画面上特意彩绘出的几处亮点,让你不得不多看上几眼。再极目向南远眺,都梁山巅上霓虹勾勒出来的都梁阁,更是增添了几分灵动与巍峨。如果你静静地闭上眼睛,想象着第一山白天时的景象,想象着当年苏东坡在崖前吟词时优雅的情景,想象着米南宫在摩崖题字时潇洒的神态,心中便会不由得滋生出由衷地赞叹与崇敬。

(图七:盱眙淮河文化会馆)

“盱眙淮河风光带”就是这样,总是用那神奇给予你惊喜,用那妩媚给予你柔情,用那雄浑给予你震撼,用那壮观给予你赞叹。当你远离她的时候,总是想她、念她、惦记着她。当你走近她的时候,更是亲她、爱她、越发不想离开她。每当到了开饭的时刻,总能嗅到十三香小龙虾的醉人奇香,这奇香缕缕飘逸、诱人入醉,和着花圃里浓郁的花香,草坪里淡雅的清香,淮河中悠然的水香,淮山上深邃的草香,交织成一曲无言的歌谣,沁入肺腑、蔓延心际。这香,正是都梁历史的韵味、盱眙文化的墨香。这香,将香飘万里、馨香永恒!

“盱眙的淮河风光带”,是一种无与言表的美、令人震撼的美、无法忘怀的美!您来了,她会陪伴在您的身边,给您以惬意与愉悦;您走了,她会铭刻在您的心里,让您永远的记住她。

这就是盱眙的淮河风光带!

(2014年9月28日)作者:马培荣(来源:淮水安澜)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