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端访谈 >

东戴河发展「东戴河规划」

来源:   2023-09-14 14:16:42

张 琪

疾风鼓帆,大潮拍岸,浪涌渤海湾。八年前,这里是一片荒凉寂静的海滩,如今,已是风生水起的创业热土;从前,这里是零星散布的渔村,如今,已成为令人向往的生态新城。漫步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触摸时光的年轮,处处能够强烈感受到东戴河新区发生的巨变。

东戴河新区自2009年3月建设以来,克服了重重困难,付诸了不懈努力,完成了东戴河新区由小渔村向现代化城市雏形的蜕变,在辽宁沿海经济带西端起点打造出了全省的样板园区。东戴河新区于2011年成为省级开发区、国家级数字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在八年发展历程中,特别是近五年,在实施“产城共建”、“产城融合”、“港城一体化”等发展战略后,新区发展框架逐步拉开、发展环境逐步优化、发展质量逐步提高。截至目前,东戴河新区基础设施投资累计完成90余亿元,共建设道路86公里,机动车道面积161万平方米,铺设供水、供暖、供气、给排水等各类管线663公里,完成绿化面积230万平方米,完成了30平方公里“七通一平”。共有142家企业在建,预计总投资259亿元,累计完成投资41.1亿元;共有93家企业建成投产,预计总投98亿元,累计完成投资34.6亿元;共有亿元以上项目8个。

产业定位更明晰 项目建设提档加速

按照省委、省政府“海岸中关村、生态新城区”定位,东戴河新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临港产业及文化旅游业。2016年年底,按照市长调研会议要求,东戴河新区对产业定位进行了微调。一方面挖掘自身潜力,临港产业加大了与绥中电厂的协调沟通,计划依托绥中电厂电力和蒸汽优势及绥中港优势,打造粮油食品加工产业园和新材料产业园。高新技术产业除了电子信息外,整合已有的神箭神舟、茂康源等项目,借助现有的标准化厂房加快干细胞全产业链项目的进程,并以此为龙头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另一方面,对新区产业定位进行重新规划和顶层设计。从今年1月7日开始,委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邀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研究员等全国知名专家对新区的产业定位进行研讨。近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将完成《东戴河新区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课题。

今年东戴河新区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深入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全力落实“五个一批”新战略。服务一批大企业。全力推进北京语言大学(东戴河)国际教育中心项目、绥中港及沈铁物流园区项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戴河学院、青牛软件产业园项目、天津金桥焊材集团焊材研发生产基地项目等建设,切实解决项目在建设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培育一批中小企业,持续为中小企业提供“保姆制”服务,帮助企业做大做强。特别加大对厚能科技、伊菲科技等上市公司的扶持力度。同时,继续加大上市资源培育力度,积极推进四方核电、辽宁中维、神箭神舟等企业上市工作,培育东戴河本土上市公司,打造上市集聚区。盘活一批停产、半停产企业。充分借鉴外地“腾笼换鸟”式招商经验,加快园区内闲置厂房、土地的整合力度,全年力争嫁接盘活3至5家企业。请回一批企业家,加大宣传力度,号召“绥中人建绥中”,广泛邀请有实力、有意向的绥中籍投资人来东戴河新区投资兴业。引进一批企业。积极跟进国家疫苗储备中心、北京传媒中青在线、北大未名环保装备生产等13个意向项目,争取早日签约落地。同时,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一批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制造业项目,滚动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孵化项目,切实增强发展后劲。

东戴河新区以绥中港和绥中电厂辐射和牵动作用,推进港口、产业、城市融合发展和港区联动,重点培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目前,东戴河食品产业园区项目推进高端团队已经组建完毕,正在全力推进实施。同时,借助现有的标准化厂房,积极引进韩国专家团队,打造以干细胞为主导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把东戴河新区建成“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和示范区”。

承接京津冀转移 建设先导区示范区

为全力推进承接京津冀科技、人才、产业转移的先导区、示范区建设,绥中县成立了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工作指挥部,由县委书记、东戴河新区党工委书记任总指挥,县长、东戴河新区管委会主任任副总指挥,指挥部下设综合办公室,10个专业招商组和2个专项工作组。

委托省社科院编制了《东戴河新区建立承接京津冀产业、科技、人才转移先导区、示范区实施方案》,为做好承接工作深入扎实开展明确了方向。承接京津冀科技、人才、产业转移工作开展以来,绥中县召开了赴京津冀招商引资动员大会,在北京召开2次招商组招商引资工作汇报会,在绥中召开1次招商引资工作汇报会。10个招商组成立以来,分赴京津冀地区开展招商活动30余次。截至目前,已与国家发改委南南合作项目办公室、华谊兄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100余家企业和部委单位进行了深入对接。

在东戴河与中关村建立区域合作方面,以东戴河新区为出资主体,兴城市、连山区、龙港区、绥中县、东戴河新区各出资1000万元,共计5000万元,于去年6月份注入到北京中关村协同创新基金,标志着我市与北京中关村合作又迈出了坚实一步,东戴河新区正式成为第一批北京中关村协同创新基金成员单位。北京中关村协同创新投资基金公司负责人多次来到东戴河新区,就合作成立投资基金项目进行洽谈。积极推进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工作,承接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已与国家发改委、北京市政府、北京市产业外迁工作小组、北京市经信委、各协会建立了联系,并分别接洽北京创业联盟组织的北京上和易道公司、北京大申烽华科技公司等20家企业及北京诚信长城杯创建办公室组织的北京企业评价协会、北京企业发展促进会、北京机电行业协会、北京酿酒协会、北京进出口企业协会、北京照明电器协会等15家机构、协会来新区参观、考察。

经过一段时间的招商与推介,在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方面,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戴河学院项目、天津金桥焊材集团投资的焊材研发生产基地项目、知谷汇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等十个项目成功签约。

管理模式再创新 擦亮新区金字招牌

东戴河新区始终注重夯实发展基础、提升发展质量,切实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施工、高水平管理,以“诚信、平安、和谐”的美誉度吸引投资客商纷至沓来。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及服务体系。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推行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落实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等服务制度。实时关心企业和投资者的生产和生活,为他们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保姆式”服务,创优服务环境。推进领导干部包扶制度,及时、主动帮助企业解决项目签约、入驻至投产各个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切实降低企业办事成本,提高办事效率。全面受理新区企业对于营商环境方面的投诉、举报,并加大对损害营商环境案件查处力度,努力为企业营造风清气正的最优发展环境。

营造政策洼地吸引招商。出台支持东戴河新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积极打造可以比肩京津冀产业转移政策的“东戴河政策”,扩大政策优势,营造“洼地”效应,引导项目入驻新区。紧紧围绕国家、省市科技创新政策,积极开展落实科技项目申报、高企认定、研发费加计扣除科技创新政策工作。截至目前,有4个项目获批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有89个项目被列入辽宁省科技计划,有16家企业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称号。2016年共享受高企所得税减免425万元,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所得税减免90万元。东戴河新区根据省市科技创新文件精神,积极将直投科技项目管理办法、高企认定办法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及时传达至企业,真正将科技创新优惠政策落实到企业。

坚持“四原则”做好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坚持“抓新不忘老”,注重跟踪老项目与谋划新项目同步。加强项目对接,努力推进在建重点项目,同时狠抓项目落地,把意向变成现实。坚持“抓大不忘小”,注重“招大引强”。紧盯带动力强的龙头型和基地型项目,开展建链、补链、延链、强链集群式招商,努力在引进大项目上实现突破。坚持“抓内不忘外”,完善招商引资载体和平台。充分借助各大媒体、招商机构,用好、用活国家发改委、中关村管委会等部委、院校的战略合作关系,努力打造京津冀产业、科技、人才转移的先导区、示范区。扎实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通过建立财政扶持资金和孵化器建设机制,设立创新型中小微企业融资风险补偿资金等方式,完善创新创业生态链,滚动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孵化项目,培育一批示范性众创空间和创新型中小微企业。

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东戴河人用实际行动为“积极向上、不畏困难、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绥中精神,作出最好诠释。他们凭借着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实干劲头和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攻坚克难、苦干实干,扫清了前进的道路上一个个障碍。我们相信,东戴河新区在今后的发展中书写出更加辉煌的传奇。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