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端访谈 >

引领区观察丨专访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浦东要依靠产业实现世界级人才集聚

来源:   2023-07-16 08:16:11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郑植文 王英旭 上海报道

浦东引领区建设已满一周年。

一年前的7月15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公布。根据《意见》,到2035年,浦东现代化经济体系全面构建,现代化城区全面建成,现代化治理全面实现,城市发展能级和国际竞争力跃居世界前列。

2022年8月8日,在中共上海市委举行“中国这十年”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指出,2021年,浦东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5万亿元,同比增长10%,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近2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超过40%。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产业三大“上海方案”方面,目前,102项任务已经全部落地,世界级创新产业集群正在加快打造。

然而,挑战伴随着机遇,浦东引领区的发展也面临着考验。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各种形势,引领区的发展速度如何?在三大支柱性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怎么样的成果,还存在什么痛点问题?以及面对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格局和反复变化的疫情,引领区发展如何焕发出新动能?如何利用政策优势持续吸引、留住人才?就上述问题,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 汪泓 (受访者供图)

《21世纪》:引领区建设已经一周年,你觉得浦东整体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成果如何?

汪泓:浦东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阵地,承载了改革开放40年的成果,同时它又体现了战略部署和政策的引领,我们把它称为策源性的创新。一年来,浦东在基础科学、基础研究、基础产业方面着重发力,82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引领了很多重大的产业集群,包括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制药这些新型的战略板块,以及涉及基础研究的一些研究院和企业,例如纳米光栅等高水平科研机构等。我们也看到浦东在先进制造业上发展很快,首架C919试飞成功、全球最大江海联运型LNG船交付完成。

另外我们看到浦东新区出台了一系列的改革新规,这是中央赋予浦东新区的立法权限,把这些改革的成果用制度化、法规化的形式固化下来,为新的经济、新的业态,新的模式和新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制度支撑和法律法规保障。现在有300多项重大成果已经出来,9部浦东新区法规和3部管理措施连续出台,51条“浦东经验”正不断地向全国复制。

第三,浦东新区这一年进一步加大了对市场活跃因素的开发,充分地利用好了“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之间的关系,把市场的作用放大。这些市场机制对我们国际化地位的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和中国走向世界、带动“一带一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第四,浦东新区也打开了发展的新格局,我们看到很多全国重点的改革型、开放型的要素集聚在这,例如同石油能源一样重要的数据资源,上海数据交易所首批数据产品的挂牌交易,把大数据作为重要的新资源放到了重要的交易平台,这也是一种创举。还有全国首个“离岸通”平台的正式上线,构筑了全球资源配置的功能高地,让这些海外的资产管理企业能够在浦东这个大平台上发挥作用,直接为全球企业服务,这也说明我们国际化的程度大大提高。

所以说浦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姿态,通过这个试验区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其次,它从先行先试到引领区,到辐射带动了全国各区域的改革开放;再通过市场经济带动产业集聚,通过各种资产平台、要素平台的搭建,更好地来繁荣和造就市场经济,通过政策的支持来保障浦东新区的开放。所以这一年应该说是制度建设年、市场要素配置年、产业集聚年、高速增长的“发展年”以及克服挑战的重大“攻关年”。

《21世纪》:你刚刚也提到浦东的三大支柱型产业,那目前在科技创新方面,三大产业有没有什么痛点?然后它在国际上的这个竞争力表现如何?

汪泓:浦东的三大产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的确这些硬核产业原来对中国来说是短板,是我们关键领域“卡脖子”的行业,有相当的难度和挑战,但也正是我们的机遇所在,是我们发展的空间所在。比如集成电路,从产业的角度来说,它关系到国家的战略命脉,浦东目前的集成电路占到全国的规模的1/6,它对全国的龙头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这一年它的发展速度非常快,2020年大概规模在1471亿,增长20.5%,到2021年增长到了1600多亿,今年我们可以达到1800亿,预计到2023年,产业规模能达到2100亿。技术方面,这几年也从14英寸、12英寸一直发展到6英寸等规格,突破我们在开发领域当中的难点、堵点,原来我们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还有10多年,现在逐步在收紧。

在生物医药方面,我们过去以仿制药为主,而在张江高科技园区里,都是创新药引领的企业。

过去我们和国外的水平差距大概在四五十年,而张江已经把这个差距缩短了二三十年。我们有些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根据一些企业家的评估,大部分的新药开发还与美国最高水平相差10年左右,但我们不再是仿制品了,而是不断地创新。美国在临床试验以后,推出药物的速度非常快,而我们的体制机制不同,需要通过一期临床、二次临床、三期临床试验,加上新药有追溯责任,推出的速度比较慢。而浦东新区就是要突破这个点,通过金融助力、产医研联动、高端人才的引入来实现加速。比如引入高端人才,不是引进一个人来开发药,而是这个人本身就是该领域的研究者、开创者, 我们把其研究成果和创新企业一起引入。所以我们看到2021年浦东新区共有5个一类新药获得了上市,占到全国的20%。生物医药的产业规模在浦东新区目前已经达到了2700多亿,预计在未来三年,将发展到4000亿。

人工智能在中国发展的比较快,浦东新区2021年率先创建了国内首个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相关产业规模占到上海半壁江山,集聚了600余家重点人工智能企业。我们有土地资源、市场资源、政策资源,以及要素资源吸引优质的企业落户,所以包括阿里、腾讯等优质的人工智能头部企业都愿意到这儿来。今年2月发布的《浦东新区人工智能赋能经济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提出了要实施“5大工程23项任务”,到2023年,集中突破50项关键技术,形成10个标志性科技成果,建成10个开放创新平台,打造300个典型数字化转型应用场景,推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业规模达到3750亿元。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三大支柱产业领域仍存在众多挑战和差距:

其一,在原材料、关键零部件等核心环节仍存在“卡脖子”的问题。有调研结果显示:32%关键材料,在中国仍为空白,52%关键材料、95%的高端专用芯片、70%以上的智能终端处理器仍然依赖进口。而我国的产业链当前也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例如基础软件(比如swift国际结算系统)、核心硬件(比如光刻机)、基础原材料(比如锂、钴)等,都尚未实现自主可控,一旦出现重大危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将受到极大挑战。以人工智能产业为例,目前上海人工智能企业大多集中在应用场景的挖掘和融合层面,对于核心技术的研发有待突破,尤其在自然语言处理和深度学习等技术层的整体实力还有待提升。在AI芯片层面,专利领域基本被美国垄断,上海芯片初创企业目前难以与巨头抗衡。

其二,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还需提升。随着各国对政治和安全因素的考量增多,特别是某些国家想实行“脱钩断链”,构筑“小院高墙”,加速全球供应链多元化、区域化进程,部分领域供应链在全球格局中的地位受到冲击、外迁的风险在增加,部分企业出于降低成本、规避风险的考虑,将出口产能向周边地区转移。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发达国家生物医药新兴产业都是依托基础研究的突破性成果,目前上海医药研发重点正在从仿制药转向创新药,原创性成果不足,仍然面临转型阵痛。

其三,产业生态还需继续加强。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浦东集成电路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尚未形成,技术能级与世界龙头企业的差距十分明显,尚未形成产业链各环节紧密协同的产业生态。目前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结构呈现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三业分立、相对游离”的特点,“国产终端不用国产芯片、国产芯片不用国内代工、国内代工不用国产装备和材料、国产装备不用国产零部件”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些因素导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链协同差,整个产业链存在受制于人的风险。

《21世纪》:在国际竞争加剧和疫情反复变化的过程中,浦东作为引领区,它会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和机遇?

汪泓:浦东今年面临的挑战实际上是很大的,首先是全球的不稳定因素,对外向型出口加工贸易、科学技术和国外联动的影响特别大。第二个是新冠肺炎疫情,从2020年到现在都造成了不小的冲击,最近一次的冲击尤其大,这对一个地区要搞经济、搞消费的难度是很大的。

具体来说,其一,随机性、突发性等不稳定因素显著增加。新冠肺炎疫情、粮食危机、石油危机叠加高通胀、高债务、货币紧缩、逆全球化等因素。其二,全球经济面临衰退。其三,高通胀与疯狂加息陷入恶性循环。其四,国际循环不畅,对产业链、供应链继续造成冲击。根据世贸组织最新预测,受全球多重负面因素影响,预计2022年全球商品贸易量将增长3.0%,低于之前预测的4.7%,这将导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与韧性遭遇极大挑战,我国亦面临产业链不稳定、部分供应链外移等带来的挑战。

但浦东新区现在面临的最重要的机遇的是什么呢?就是中央对上海的支持力度从来不会变。我们国家是一个消费大国、也是一个产业制造大国,工业产业配套比较齐全,所以关键领域行业发展对于全国的在产业配置上都是急需的,所以发展空间很大。相比美国、欧盟、拉美、亚太等国的经济危机,中国经济的韧性和弹性为吸引全球科研人才提供了坚实基础。在疫情严峻的形势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韧性足、潜力大、空间广的特点明显。我国经济二季度顶住了压力实现正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0.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7%,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4.2%。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1%,出口增长22%,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3%,明显低于欧美国家8%以上的水平。

面对未来,中国已加速布局脑科学、类脑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交通运输、氢能与储能、东数西算等未来产业。中国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量子信息等新兴技术跻身全球第一梯队。其中高新技术的含量最高的还是在浦东,所以我觉得浦东的发展势头不会减弱,而且它所有的核心技术也都是中国制造业体系、中国的科创发展、中国的整个消费领域所需要的。疫情后,浦东这几个月来的恢复速度非常快,预计按现在这种势头发展的话,浦东能努力完成全年任务,还能希望有所增幅。

《21世纪》:浦东作为引领区联动长三角,这一年如何发挥赋能效应?

汪泓:从政策的战略部署和推广方面可以看到,这一年,浦东新区在与长三角的联动当中,十几个大的方案全部形成。比如在制度设计上的打通上,养老政策、医疗政策、公共服务政策,还有环境保护政策等一系列的相应的政策。这些政策复制到十几个领域中与长三角联动,进而由长三角辐射到全国。上海浦东新政一出来,长三角很多城市马上就研究,政策在其他区域的复制速度非常快,也在促进浦东新区的不断改革创新。

除此之外,浦东新区还是国际人才港的打造基地,因为上海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以及人力资源的环境都是非常好的,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医院资源、包括文化艺术都是领先的,所以浦东从世界吸引这些人才来,然后在长三角当中进行辐射。现在有些公司把研发基地放在上海,这都是和浦东的引领作用分不开的。

第三,浦东涉及到长三角集群当中的产业链的分工,它的产业布局使得它迅速突起,可以和长三角形成产业链的互补,甚至是联动。

第四,在全球的资源配置上,上海的金融市场的要素比较齐全,截至2022年7月底,科创板上市企业中,长三角企业已达205家(含红筹企业),占全国比重的46%;总市值2.98万亿元,占科创板总市值的51%。

《21世纪》:浦东作为打造国际人才的高地,现在全国各地都加入抢人大战,浦东怎么发挥出政策的优势?

汪泓:浦东的发展靠人才的发展、人才的集聚,想要吸引和留住人才,首先要造大设施、上大项目、育大企业、建大平台引才聚才。以产业链发展带动人才链完善,重点攻关国际前沿和国家核心技术关键领域,如人工智能、生物制药、集成电路、数字经济、金融等方面应该发挥精准的人才聚集效应吸引世界级人才聚集。浦东要依靠产业引才,平台聚才,事业留才。要依靠“中国芯”、“创新药”、“智能造”、“蓝天梦”、“未来车”、“数据港”等六大硬核产业实现世界级人才集聚。

同时完善基础设施,将高品质的人文生活环境与一流的办公研发环境、商业商务环境、创新发展环境融为一体,让越来越多的人才看得到浦东多样性和人文性的城市生态,以及国际化的生活环境。除此之外,浦东要建设人才大数据平台,构建智能化人才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人才服务上的应用。在政务效率方面,要充分发挥浦东“一网统管”,“一网通办”的效应,最大化做好服务和支撑,起到医疗保障和社区保障作用。

《21世纪》: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说,《意见》对企业提出什么样的要求,提供了什么样的机会?

汪泓:实际上,《意见》让企业看到了发展的空间,因为它的指向很明确,比如哪些尖端领域我们一定要追赶,对追赶的时间和速度都是有要求的。未来,中国要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制造领域走到前端,不仅在总量上跟美国接近,还要在整体实力上,在“卡脖子”环节上有所突破。

其次,中国有强大的国民消费能力和经济统筹能力,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形的手是政府强大的支持,无形的手是市场资源要素配置,二者都给企业创造良好的营商条件。

当然企业还会遇到很多困难,我们现在就要求政府通过大调研、大排查来解决企业的困难,优化营商环境,让企业少跑路,通过“一网统管”、“一网通办”,把企业的问题解决。

《21世纪》:未来,你认为引领区发展会呈现什么样的新局势?

汪泓:未来,浦东会坚定不移地按照中央给上海浦东新区的新政走下去,会把整个城市的功能布局、发展战略、“十四五”规划,对产业支持的政策落实好。当前,浦东新区聚焦上海全市构建“3 6”新型产业体系、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高端产业集群的战略目标,着力构建创新驱动、高端引领、数字赋能、绿色低碳、集群发展的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

在战略部署上,引领区要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着力推动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更大力度创新,形成一批具有集中度和显示度的重大成果,一步步将改革开放推向纵深。

其次,推动改革立法,破除产业发展的制度瓶颈。去年上海市已出台“浦东新区促进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建设规定”,浦东新区将充分发挥引领区立法优势,在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智能网联汽车、新型研发机构建立等方面加快研究制定浦东新区法规和管理措施,探索优化空间资源利用、支撑新兴产业发展、加快研发成果转化等制度创新的立法保障,进一步推进“好项目不缺土地、好产业不缺空间、好企业不缺人才、好成果不缺资源”的布局。

三是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打造产业集群竞争力。近两年来,在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的指导下,浦东新区开创性地推进“四个一”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工作方法,以“树一面旗明确产业定位、划一个集聚区保障产业发展、建一支专业团队服务项目落地、出一套扶持政策强化产业支撑”,推进产业集聚发展。

四是制订出台产业政策,做实产业发展的政策保障。聚焦产业新赛道的布局,浦东已构建全生命周期的企业扶持培育的政策体系,有围绕小微企业成长培育、创新生态环境的小微双创政策,有围绕重点产业链协同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政策,形成全维度、全链条的政策扶持体系,助力企业在浦东的茁壮成长。

五是临港新片区的崛起,新一轮先进制造的高端企业都集中在该区域,这达到了中央对引领区的要求,是浦东新区的延伸和拓展,起到了辐射全国的作用。

《21世纪》: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作为浦东引领区改革的见证者,是怎么参与、服务引领区建设的?

汪泓:浦东和中欧都拥有创新的基因,2021年,在《意见》落地的同一年,中欧也制定了学院新的五年发展规划,提出了站稳第一阵营、打造大师阵容、构建学术高峰、拓展培养体系、致力中欧交流、服务区域战略、引领责任教育、全力赋能校友等八大战略举措。

《意见》第十二条和十五条分别提出,浦东要建立全球高端人才引进“直通车”制度。率先在浦东实行更加开放、更加便利的人才引进政策;支持在浦东设立国家级金融科技研究机构、金融市场学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与浦东新区“年龄相仿”,多年来,浦东为中欧的发展提供了充足养分,中欧也通过智力资源反哺地区,为浦东的发展培养更多高端人才。

第一,坚持“中国深度”和“全球广度”,打造全球最受尊敬的国际商学院,造就全球最优秀的教授队伍,保持中国最具实力的教研地位,强化教学科研并举、学术和实践并重导向,支持鼓励名师教授打造学术研究高地的同时,面向业界和政策制定者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知识创造和知识传播,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名教授和大师,为浦东吸引全球人才探索新路径。

第二,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双循环等新发展格局,打造“4 2 X”跨学科研究高地,聚焦数字经济与产业变革、卓越服务、中国与世界、ESG、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财富管理、智慧医疗、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绿色金融等领域加强研究,助力国家及区域高质量发展。

第三,中欧致力于打造一流智库,全方位对接国家和区域的战略需求。讲好中国故事,贡献全球课堂,加深与哈佛、毅伟、欧洲案例交流中心三大国际案例库的合作。

第四,立足和贴近区域市场优势,满足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旺盛人才需求。为了顺应这种时代的需求和变化,我们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课程培养体系。

第五,中欧一直致力于搭建中国和欧洲乃至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平台,为促进中国和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全球经济复苏贡献中欧智慧。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