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阳县巩堂村「宁阳县高庄棚户区改造最新消息」
来源: 2023-06-07 14:16:24
在宁阳县文庙街道办事处的东南方向,有一个把党支部“建”在工地上的村庄---巩堂村。巩堂村位于郭台路以西,华阳大街以北,金阳大街以南,全村户籍人口1546人,党员41名,村干部5人,全部交叉任职。全村共有土地2000余亩,目前已实现全流转。
2016年以前,巩堂村村容村貌差,经济实力薄弱。2017年县城东部新区建设,需要打通金阳大街东段及文成路南段,给这个村的发展带来了历史机遇,巩堂村开始了整村拆迁进程。拆迁住楼是机遇,也更是对党支部战斗力的检验。当时,村支部书记胡方彬刚上任,面临这一问题,他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决策。经党员大会研究,制订了一个“雷打不动”的拆迁原则:先集体后个人、先干部后党员、先党员后群众。
村“两委”研究决定集体先带头,“自断后路”,率先将村办公大院拆除。办公室没有了,村“两委”的工作可不能断档,到哪里去办公成了最现实的问题。
经过慎重考虑,村“两委”一致决定将办公区设在工地上,既便于管理回迁区建设,又离原村委大院较近,方便村民办事。
大家说干就干,在回迁区找了一个空闲区域搭建了板房,成为临时办公场所,形成了出门是工地,进门能办公,开门搞服务的局面。村里党员经常学习开会,家里人问上哪学习开会去?党员都说:上工地。时间长了,就有了“支部建在工地上”的说法。
把支部“建”在工地上,既是巩堂村“两委”干部的初心,又同时承载着他们的任务和使命。
在聘请专业监理的同时,村里组织了一支由党员和群众代表组成的回迁区建设质量监督队,退休村干部、老党员胡振东、郑元庄、党小组长李福亮积极参与,以他三人为主体还成立了临时党小组,他们一人一顶安全帽,一个工地转一天,夜以继日地盯靠在工地一线,监督工程质量,为村民办了不少实事。
“自己的房子自己看着盖,心里踏实,住着放心”,这是几名党员监理常说的话。他们高度负责,及时把进展情况通报给村民,成了回迁的“广播电台”和“信息中心”。
把支部“建”在工地上,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方便群众。群众在外租房时间长了,有点大事小情,这里便是落脚点、聚集点。村里干部经常说:“虽然是临时板房,但感觉比原来还热闹。”
巩堂村的党员,个个都是“活跃”分子。很多老党员退休不褪色,胡振东、李福亮等同志,就是这样的党员,办起“公事”来,那叫一个“较真”。退休村干部郑元庄也不示弱,一条腿有毛病,一连摔了几次,还说“轻伤不下火线”。年轻党员也不服输,女党员程成在拆迁过程中,动员家人把自家卫生室先拆除,在她的带领下,周边群众纷纷搬迁,起到了以点带面的效果。
巩堂村500多户整村拆除,群众搬马扎排长队签订拆迁协议,这一生动局面的出现与党员带头、党员深入做工作有着直接联系。
村干部从思想上把群众放在首位,他们把工作做到群众接孩子的校门口、做到工人上班的厂子里、做到群众经商的门店里......他们一切以群众的利益为重,贴近群众,融入群众,挨家挨户走访座谈,深入一线转作风、树形象,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通过坚持不懈的工作,党群之间搭建起了互相依托、互相信任的稳固桥梁。现在谁家有了困难、有了想不开的事,都想找党员说说,村干部的责任感、荣誉感、归属感愈加浓厚,谱写了干群关系新篇章。
房子拆了,巩堂村1500多人一下子散开,县城内外周边,东南西北到处都有。看起来是村子空了,工作少了,其实是牵挂的多了,走访的路远了。
原来谁家的孩子没人接,谁家的老人没人做饭,街坊邻居招呼一声都互相帮助。现在外出租房子,左邻右舍都不认识,群众归属感缺失。
“群众利益无小事”。党员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支部召开党员大会,决定除了外出务工党员、老弱病残党员,剩余的所有党员按照自己租赁的房子,就近打片包保联系,谁家有事,党员先到,谁家的孩子没空接送,党员顶上。这样,大家信息互通、困难共担,实现了“人远心不远,人散心不散”。
为了进一步凝聚人心,村党支部组织全村中小学生到曲阜尼山开展了以“好孩子、好家风、好乡村”为主题的研学游活动,让孩子们从小学文化、懂礼貌、知礼仪,以孩子渗透家长。他们还开展了典型推树评选活动,从小处着手,全面提升全体村民素质,充分展现了党组织的号召力、向心力、凝聚力。
党心凝,民心聚。巩堂村已经形成了支部凝聚党员,党员联系群众,群众依靠党员、拥护支部的良好局面。人心齐,泰山移,巩堂村党支部团结带领党员干部群众,正在谱写干事创业的新篇章。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姜言明 刘涛 通讯员 张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