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端访谈 >

东莞望牛墩的来历「东莞水乡管委会」

来源:   2022-12-25 10:16:22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洪宝

望牛墩镇位于东莞市西部,始建于宋代,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这里土地肥沃,气候适宜,交通发达,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近年来,望牛墩镇立足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优化投资环境,在东莞“双万”新起点奋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突破。

关于望牛墩镇地名的来源,一说是由于望牛墩镇境内原是一片草滩,人们在此放牛都惯于站到一土墩上观望牛群,望牛墩因此而得名。近日,东莞市委宣传部开展“镇街文化巡礼”主题采访活动,组织多家媒体深入麻涌多地实地走访,感受望牛墩的悠久历史和多彩文化。

水乡文化源远流长

2017年,位于望牛墩镇的水乡记忆馆成功入选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成为了望牛墩镇保护、传承、发展和弘扬特色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作为青少年素质拓展基地,记忆馆承担着向年轻一代讲述水乡文化、农耕文化、七夕文化、龙舟文化等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

据介绍,望牛墩水乡记忆馆是以水乡记忆为主题,以记录望牛墩岭南水乡独特文化魅力、特色民俗风情,传承和弘扬岭南水乡文化的代表性窗口。水乡记忆馆位于望牛墩水乡公园内,占地面积约为500平方米,于2014年8月正式对外开放,是望牛墩水乡公园城市会客厅的核心书房,是游人宾客体验和解读东莞水乡历史文化的必到之处。

记忆馆里的七夕文化展示区

记忆馆围绕望牛墩镇极具特色的七夕文化、龙舟文化、水乡文化等,分设“浪漫七夕”“龙舟盛会”“望溪记忆”三大主题展示区,通过实物、图片、视频等形式,采用还原造旧和声光电等综合技术手段,运用大型实物展台及墙面挂板、精品玻璃展柜、大型空中吊挂和硅胶人像的实物还原水乡人家生活居住场景、商铺场景、私塾、照相馆、理发店、药铺以及传统建筑风格等,形成特色鲜明的体验式空间,艺术化、精品化、情景化地集中展示望牛墩作为典型岭南水乡的特色民风民俗和生活场景。

传承“红色文化”光荣传统

位于望牛墩镇的恒慎陈公祠建于清代。坐西南向东北,三间二进合院式布局,面阔10.6米,进深21.6米,占地面积约229平方米,曾作为中共东莞县工作委员会机关所在地。

恒慎陈公祠

1936年10月,中共东莞特别支部成立,隶属中共广东工委领导。这标志着中断了七年之久的中共东莞地方组织重新建立,东莞党组织的活动得以恢复。1937年4月,中共广东工委派麦蒲费到东莞县望牛墩望角村,主持成立中共东莞县工作委员会(简称东莞工委)。成立大会在望角村恒慎陈公祠召开,谢阳光任东莞工委书记,张如任副书记,王鲁明(王寿祺)、卢仲夫为委员。辖莞城、厚街、高埗、中堂、东坑5个支部,共有党员16人,东莞工委机关设在望角村恒慎陈公祠内(后迁至莞城力行小学)。东莞工委成立后,在望角村举办了一期党的知识学习班,为发展新党员打下基础。

东莞工委积极发展党员,壮大党的组织,先后成立莞城文化支部、莞城工人支部、高埗支部、望角支部、东莞支部。至1937年7月,东莞工委有党员30余人。

积极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近年来,在东莞市、镇两级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望牛墩先后建设了大批镇村公共文化设施,统筹完善镇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完善水乡记忆馆功能配套。

目前,望牛墩镇21个村均建设有文体广场(公园)、电子阅览室、图书室、室内文体活动室、灯光篮球场、室外健身路径等文体设施,落实人员管理、资金配套、队伍建设、活动开展、资料完善等措施,于2018年实现了全镇各村村级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确保文化中心发挥社会效益,真正服务群众。目前全镇公共文化设施占地面积已达38万多平方米(含室外),初步形成了城镇“十分钟文化圈”和村“五里文化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参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图书馆、水乡记忆馆等场馆实行免费开放,开展积极向上、百姓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化活动。通过比赛、展演等形式,撬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活动,发现和培育文化活动品牌。大力开展全民艺术普及行动计划,免费为市民提供各类培训、演出、电影放映活动,每年举办七夕文化系列活动、端阳节龙舟竞渡活动、读书节等文化品牌活动,利用节假日举办广场舞、象棋赛、展览等系列活动,每年受惠群众约6万人次。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冯小静

校对 | 赵丹丹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