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城事 | 事关保障性租赁住房,天津这项规划征求意见!
来源:乐居买房 2022-10-09 11:08:58
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乐居买房的城事 | 事关保障性租赁住房,天津这项规划征求意见!,如果您对城事 | 事关保障性租赁住房,天津这项规划征求意见!感兴趣,请往下看。
近日,天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关于对《天津市十四五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规划》社会征求意见公告,规划主要阐明天津市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的现实基础,提出“十四五”时期的发展目标,明确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是指导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引导相关政策制定与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依据。规划范围为天津市域。
《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保障性租赁住房主要面向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困难群体。在具体实施上,项目储备目标按照10万套(间),预留储备资源,规划实施目标按照5万套(间)先进行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每年制定下一年度实施计划。滨海新区总计储备保障性租赁住房1.87万套(间),市内六区总计储备保障性租赁住房2.65万套(间),环城四区总计储备保障性租赁住房3.98万套(间),远郊五区总计储备性租赁住房1.5万套(间)。
部分内容如下
发展基础与主要问题
一、发展基础
1. 天津市经济稳定发展,人口持续增长
经济发展顶住压力保持增长。2020年天津市生产总值(GDP)14083.7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三次产业结构为1.5:34.1:64.4,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产业新动能发展迅速。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7420家,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3.2%,综合科技创新水平位居全国前列。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汽车工业等优势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6.1%,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5.4%。天津(西青)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揭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入选首批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
人口持续增长。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为1386.60万人,比2010年增加92.78万人,增长7.17%,年平均增长率为0.69%。从区域人口流动来看,全市常住人口分化明显,西青、东丽、津南和北辰环城四区、武清区人口流入趋势明显。
2. 持续完善调控政策,住房市场实现发展平稳
天津市稳妥实施房地产市场“一城一策”方案,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立足服务引进人才、重点产业职工安居,采取精准有效、积极稳妥的调控措施,满足合理刚性、改善型购房需求,保持住房供需基本平衡,促进住房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十三五”期间,新建商品住房累计销售面积7482万平方米,与“十二五”时期基本持平,二手住房成交面积5603万平方米,比“十二五”时期上涨60%。住房市场发展为居民提升居住品质、改善居住条件提供了有力保障。
3. 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保障水平稳步提升
“十三五”期间,构建“三种补贴、三种住房”的住房保障制度框架,形成了梯次衔接、分层保障、具有天津特色的住房保障体系。“十三五”期间,新增发放租房补贴4.57万户,累计发放9.83万户,发放补贴19.65亿元;销售限价商品住房2万套,发放经济适用住房资格证明5.8万户;推出10个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共1.5万套房源。住房保障覆盖水平稳步提升,城镇户籍的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已实现住房保障。
4. 租购并举的住房供应体系逐步形成
培育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大力发展长期租赁住房,培育机构化、规模化住房租赁企业。“十三五”期间,培育专业化住房租赁机构41家,累计新增企业运营租赁住房7.1万套(间),租赁住房供应结构和服务品质不断提升。大力发展人才公寓、蓝领公寓、白领公寓、职工宿舍等租赁住房,截至“十三五”期末,全市人才公寓约1.7万套,在各区域均有分布。
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健全城市住房保障体系,优化住房供应结构,促进住房高质量发展。紧紧围绕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为中心,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实现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与产业发展、人口流入等需求动态匹配。建立制度体系健全、筹集渠道丰富、供应主体多元、品质服务优良、经营服务规范的保障性租赁住房供应体系。存量为主、量质并举,实现保障性租赁住房供需总量平衡、户型结构适配、空间布局适宜。体现充分挖掘存量资源的特点,盘活存量住房,为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创造天津经验,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显著提升市区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在住房方面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提升城市人才吸引力和综合竞争力。
二、具体目标
健全相关政策及管理体制机制。加快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形成涵盖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工作全流程的保障性租赁住房政策体系,完善各项配套政策。建立多部门互动协作、多层级上下衔接的长效工作机制。
多渠道增加房源供给。优先推动存量空间更新利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盘活利用存量住宅房屋转化、非居住存量房屋改建、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新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新建、产业园区配套用地新建、新供应国有建设用地新建等方式筹集房源,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规划实施目标为5万套(间),项目储备目标为10万套(间)。
培育专业化规模化市场供应主体。通过政策支持,帮助专业化住房租赁企业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鼓励和培育专业化住房租赁企业发展,促进企业扩大规模,探索形成项目合作、市场运营等可复制可推广模式。至规划期末,培育专业化、规模化租赁企业(房源在30套(间)或面积达到1500平方米以上)20家以上。
提升住房品质和综合服务能力。创造绿色、人文、舒适的居住环境,着力满足新市民、青年人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美好生活居住需要。保障安全卫生的居住条件,提高租赁住房建造设计质量,推动智慧化运营服务管理,完善社区配套服务,优化空间布局和通勤效率。
提高信息化监管服务水平。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构建政企联动、房源全覆盖的租赁市场信息化管理机制,逐步推进房源统一发布,实现多环节线上办理。实现保障性租赁住房房源和网签备案100%纳入住房管理服务平台管理。
三、分期目标
前期(2021年),聚焦于建立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管理机制,启动各项配套政策制定、规划编制和保障性租赁住房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全面摸清各区需求与供给潜力,明确“十四五”建设项目任务清单。
中期(2022年-2024年),完善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管理各项相关政策,全面启动重点新建改建项目,各区形成储备项目库,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初显成效,初步实现房源合理布局,各区参与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管理的各类主体数量初具规模。
后期(2025年),形成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有效供应,有效缓解住房租赁市场结构性供给不足,带动住房租赁市场健康发展,稳定租赁住房市场价格,显著提升市区新市民、青年人居住品质。
四、供给规模与结构
保障性租赁住房主要面向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困难群体。天津市住房保障基础好,租赁市场已有一定规模,现有基本公共服务人员、新就业大学生、务工人员的住房问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解决。规划测算主要以新增人口为基础,重点测算新就业大学生和外来务工人员的租赁居住需求。
根据不同的产业发展、人口引进态势,天津未来城镇人口增长情况按照三个情景考虑:趋势外推发展、适度干预发展、积极干预发展,对应测算重点群体的保障性租赁住房需求。
在情景一趋势外推发展情景中,“十四五”期间天津需要提供保障性租赁住房约5万套(间),能够保障约8万人。其中外来务工人员约3万人,需要约0.8万间宿舍;新就业大学生约5万人,需要约4.2万套(间)保障性租赁住房。
在情景二适度干预发展情景中,“十四五”期间天津需要提供保障性租赁住房约7万套(间),能够保障约13万人。其中外来务工人员约6万人,需要约1.5万间宿舍;新就业大学生约7万人,需要约5.5万套(间)保障性租赁住房。
在情景三积极干预发展情景中,“十四五”期间天津需要提供保障性租赁住房约10万套(间),能够保障约18万人。其中外来务工人员约8万人,需要约2万间宿舍;新就业大学生约10万人,需要约8万套(间)保障性租赁住房。
在具体实施上,项目储备目标按照10万套(间),预留储备资源,规划实施目标按照5万套(间)先进行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每年制定下一年度实施计划。
五、供给储备规模空间分布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中流动人口的分布数据、天津市教委提供的毕业大学生就业分布数据、重点产业布局区域,并结合各区的实际供给潜力,统筹市内六区和环城四区的供给,最终确定各区的供给储备规模。
滨海新区总计储备保障性租赁住房1.87万套(间),市内六区总计储备保障性租赁住房2.65万套(间),环城四区总计储备保障性租赁住房3.98万套(间),远郊五区总计储备性租赁住房1.5万套(间)。各区具体储备规模如下表所示。
分区具体储备规模,单位:万套(间)
六、指标体系
空间布局与分区指引
一、空间布局原则
1. 充分结合重点就业地区,确保职住平衡
识别产业支撑视角下的重点就业地区,深化“一基地三区”内涵,保障承载空间落位。识别产业重点发展空间,主要集中在环城四区、滨海新区、静海区以及武清区,各区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布局应充分考虑重点园区需求。
识别职住平衡视角下的重点就业地区。结合天津市工作日百度热力图,识别天津市的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市内六区、滨海新区、环城四区;根据天津市职住平衡指数分布,和平区、河西区、滨海新区核心区、环城四区居住空间不足,应增加供给。
2. 强化公共交通导向的TOD模式
保障性租赁住房的需求人群对公共交通系统的依赖程度较高,应着重强化公交优先策略,充分结合轨道交通站点布局,在其周边有效服务半径内进行保障性租赁住房规划设计。其中,市内六区供给潜力有限,租赁需求可根据轨道交通走向通过环城四区跨区统筹解决。
二、保障性租赁住房选址适宜性评价
1. 评价要素及便捷度等级分析
根据2021年11月向天津市新市民和青年人发放的《住房情况及保障性租赁住房需求调查问卷》反馈数据显示,租赁人群的主要租赁住房要求为通勤近和商业便利。结合工业集中发展控制线范围及商务楼宇、公共交通站点、餐饮购物等商业设施,确定以就业空间、地铁站点、公交站点、POI商业设施为主要评价要素,并根据地块到评价要素距离划分便捷度等级。
2. 适宜性综合评价
综合评价就业空间、地铁站点、公交站点、POI商业设施便捷度等级,得出全域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的用地选址适宜性评价,综合评价值的高低代表地块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适宜程度,综合评价值越高越适宜建设,规划认为,综合评价值5分以上的地区较为适宜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
市内六区、滨海新区核心区综合评价值高适宜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议充分挖掘综合评价值相对较高区域的闲置房屋资源潜力,优先盘活存量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
环城四区、滨海新区其他区域中临近市内六区、地铁站周边区域、产业园区内综合评价值较高,较适宜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议结合存量资源、租赁需求及产业园区配套用地,均衡布局,合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
远郊五区中主城区、产业园区内综合评价值略高,建议结合产业园区租赁需求,利用产业园区配套用地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完善商业服务设施配置。
三、分区指引
1. 滨海新区
滨海新区以盘活存量房屋、利用产业园区配套用地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为主。其中核心区充分挖掘闲置房屋资源潜力,优先选择综合评价值相对较高区域(综合评价值7分以上)的存量房屋建设;滨海新区其他区域充分保障产业园区职工需求,利用产业园区配套设施用地建设,建议优先选址在综合评价值6分以上区域建设。
2. 市内六区
市内六区以盘活存量房屋为主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优先通过利用存量住宅房屋转化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充分挖掘闲置存量房屋资源潜力,选择综合评价值相对较高区域(综合评价值7分以上)的存量资源发展转化。
3. 环城四区
环城四区以盘活存量房屋、利用产业园区配套设施用地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为主。结合产业园区发展需求,充分盘活利用存量房屋资源,主要利用产业园区配套用地建设,适当利用产业园区及地铁站周边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建设,建议优先选址在综合评价值6分以上区域建设。
4. 远郊五区
远郊五区以利用产业园区配套设施用地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为主。结合产业园区发展需求,主要利用产业园区配套用地建设,并完善商业服务设施配置,建议优先选址在综合评价值5分以上区域建设。武清区、静海区可适当利用产业园区周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建设。
好了,关于城事 | 事关保障性租赁住房,天津这项规划征求意见!就讲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