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端访谈 >

新老基建双驱动 稳投资“虎力”全开

来源:中国证券报   2022-02-11 10:39:36

从虎年首个开工日多地部署重大项目建设,到加快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等相关政策出台;从今年以来已发行逾5000亿元专项债,到1月份近4万亿的新增信贷……稳投资正驶出资金与项目加速对接、新老基建协同发力的加速度,将有效对冲经济下行压力。

传统基建:空间仍巨大

稳投资是稳增长的重要抓手。有投资者担心,以“铁公机”为代表的传统基建已实现高速发展,投资空间不大,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在减弱。对此,不少专家认为,由于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传统基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依然发挥着重要基础性作用,再加上绿色化生产和智能化改造的转型升级,传统基建还有诸多新空间。

从交通领域看,中西部地区建设空间较大,且经济发达地区的城际铁路建设等需求较旺。1月国铁集团召开的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今年铁路预计投产新线3300公里以上。此外,随着《“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等陆续出台,未来多条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机场、高速公路建设都将撬动基建投资增长。

除了交通项目,保障房建设、老旧小区改造也是急需发力的“补短板”重点。“2022年应从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针对薄弱环节加大投资。如加大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市政工程、污染治理、物流设施等方面的投资力度。”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宋向清认为。

根据海通证券研报,“十四五”时期,全国将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逾700万套,预计2022年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接近200万套,投资约2100亿元,同比增长约110%。

从传统基建的升级看,因应低碳转型和数字经济发展大势,绿色化生产和智能化改造将极大拓宽投资空间。机构认为,近期政策频频利好绿色投资,预计2022年绿色投资规模为2.2万亿元,其中电力行业占比较高。同时,我国建筑等行业的智能化改造市场规模也将持续提升。当然,在扩大投资规模的同时,更要在提升投资效率、激活社会资本上多做文章,避免重复投资、低效投资。

新基建:比重有望攀升

在传统基建发力的同时,新基建被赋予了更多期待。专家认为,适当超前开展新基建方面的投资,短期既能发挥稳增长功效,中长期更能培育成为经济新引擎。

以数字化基础设施为代表的新基建尚处起步阶段,拥有广阔发展空间。有机构认为,2022年新基建投资占基建领域投资的比重有望攀升至15%左右,今年5G、特高压、新能源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投资合计将接近3万亿元,有望拉动全年基建投资增速0.4至0.7个百分点。随着未来新基建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其在基建投资中的占比将逐步提高到20%,到2025年带动累计投资规模有望达到20万亿元。

可以预期,新基建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新引擎。不过,专家提醒,在加速布局新基建的同时应加强顶层设计,统筹集约开展建设;突出需求牵引,适度超前也要避免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和铺张浪费;注重特色挖掘,打造因地制宜的新型基础设施工程;强化长效运营,打造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机制、可行商业模式和市场盈利机制。

实现双引擎驱动

在新老基建协同发力的支持下,一季度基建投资有望实现6%左右的较高增速,助力稳增长。专家建议,在新老基建双引擎驱动稳增长过程中,要平衡好新老基建发展的关系,避免出现低碳转型中的“一刀切”谬误。

一方面,明确先立后破,不立不破的推进方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刘向东认为,特别是在能源基础设施领域要做到“先立后破”,既要优化存量更要补充增量,让传统基建和新基建投资相互转化、协调发展,从而成为支撑稳投资的双引擎。另一方面,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尽早规划布局,做到早规划、早引资、早开工、早见效,从而把握市场主动,应对各种不可预期的挑战。

此外,务实不务虚,优先服务于国内大循环。新老基建须立足于扩大内需战略,紧盯民生需要,提振工业运行,激发消费活力。

在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协调的情况下,新老基建双引擎将实现良性互动,并发挥其“乘数效应”和“托底”功能,驱动中国经济稳中有进。(刘丽靓 )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