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端访谈 >

守护多样之美 共建美丽海湾

来源:中国环境报   2021-08-04 14:39:37

◆何闪闪

一个多月以来,“深圳近海出现鲸鱼”“干饭鲸”等新闻不断刷屏。小布氏鲸在大鹏湾畅游追逐鱼群的场景为深圳添上一道亮丽的生态底色,也为广东省海洋生态保护做了生动注脚。

获得神秘鲸类第一手研究材料

驱逐、挤压、突袭,只见小布氏鲸“小布”张开大嘴将鱼群连水一起含住,再用口中的鲸须将海水滤出,进食高峰期“小布”1小时内可捕食10余次,每次都有一大群燕鸥在旁“蹭”吃。

“整个过程被称为‘鲸吞’。”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廖宝林说,也正因为这种进食方式,小布氏鲸、蓝鲸等使用鲸须滤食的鲸类被称为须鲸,而像虎鲸等用牙齿在海中捕食的鲸类则被称为齿鲸。

小布氏鲸是最神秘的鲸类之一,目前全球对其研究甚少。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部湾鲸豚研究和保护中心副主任陈炳耀欣喜地说,此次“小布”的单独出现,给相关科研工作带来了机会,“我们可以精确地观察记录‘小布’的活动获得第一手研究资料,比如每天进食次数、活动频率、活动范围等。”

“小布”为何突然出现在大鹏湾?由于相关科研文献较少,只能依靠推测。“根据我们对广西布氏鲸4年的研究以及对‘小布’的观察,这可能与布氏鲸有追逐与捕食小型鱼类组成鱼群的习惯分不开。”陈炳耀说。

廖宝林在大鹏湾从事科研活动多年,“大鹏湾聚集的鱼类,有不少出现在布氏鲸的食谱上,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大鹏湾渔业资源的丰富,而且海洋生物种类较多。”

“小布”吸引了全国网友的持续关注,甚至有网友咨询如何前往观赏。专家呼吁,鲸豚类对海上的人类活动十分敏感,船舶航行和垂钓等活动容易对其造成不良影响。“大鹏湾航道密集,尤其是速度较快的快艇等小型船只,更易对布氏鲸造成伤害。”廖宝林说。同时,海洋综合执法部门也提醒渔民注意避让;香港环境保护协会也联合大鹏新区发布了倡议书,呼吁深港两地市民共同守护布氏鲸。

小布在深圳海域出现的一个多月来,整体健康活力,捕食正常,至于会否长留于此?专家认为不排除这种可能,“如果‘小布’留在附近海域并建立自己的种群,这将是广东生态保护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陈炳耀说。

珍稀海洋生物种群不断壮大

“看,它们来了!”今年年初,珠海市金湾区摄影爱好者苏先生正准备出海,忽然看到一道道白色的身影出现在近海。经过观察,发现这是难得一见的中华白海豚。“当时目测有十几只。”苏先生惊喜地说。

珠江口水域是中华白海豚分布最密集和拥有资源数量最多的区域,珠海则是白海豚保护的桥头堡。此前,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基地已落户珠海淇澳岛,开展专业的白海豚保护与救助工作。

中华白海豚和小布氏鲸的“大驾光临”,形象展现了广东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也是广东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的生动体现。2020年,广东在珠江口、大亚湾、雷州半岛珊瑚礁和南澳岛4个海域开展了海洋生物多样性监测,分别鉴定海洋生物318种、283种、240种和340种,海洋生物多样性指数平均分别为1.94、2.63、2.86和3.16。

随着广东海洋保护措施的完善和保护意识的增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珍稀海洋生物种群不断壮大,惠州市惠东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海龟便是一个生动例子。

今年4月初,惠东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驯养中心人工沙滩,迎来了今年第一只海龟上岸产卵,这也是2017年以来,海龟全人工繁殖成功后,连续第五年成功诱导海龟产卵。

海龟又称绿海龟,是全球性濒危物种、我国一级野生保护动物,素有“活化石”之称,目前野外产卵的海龟每年全国最高估计不足50只。海龟上岸产卵对产卵场沙滩的温度、湿度、沙质、环境噪声及光照都有严格要求。

“今年种龟上来产蛋的数量也比往年多一点,最多的那一窝产了196枚,已经破纪录了。”广东惠东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技术员李满文介绍,在海龟产卵的人工沙滩上,每窝龟卵上都放置有蓝色的保护筐,这样做一方面是可以保护海龟卵,另一方面是保护刚孵化出来的小海龟不会被老鼠、蛇、螃蟹伤害。

现在,渔民在捕鱼作业时误捕到海龟都会送来保护区救护,等到海龟恢复健康后再放归大海。而且,保护区附近的渔民很多都转做旅游民宿,保护海龟成为了大家的共识。

共商共治共管,生态效益凸显

“船来了!”蹲守在珠海市磨刀门海域渔船上的一众执法人员成功围捕3艘将要倾倒建筑垃圾的船舶,并顺藤摸瓜清查出背后违法倾废活动的链条。

去年8月至12月底,广东省生态环境厅联合海洋综合执法、海事、海警等多部门开展近岸海域污染防治联合行动,查处非法倾废、非法运输等污染类行政违法案件71起、刑事案件59起。相关部门陆海统筹协作,推动近岸海域水质不断改善,广东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逐渐形成“共商共治共管”新机制。

今年,广东还将推动出台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生态工程总体规划等文件,继续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提升海洋综合治理能力,持续推进海岸线整治修复、魅力沙滩打造、海堤生态化、滨海湿地恢复以及美丽海湾建设等“五大工程”。

海洋生态变好的同时,生态效益也开始凸显。2021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主场活动上,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所、广东省湛江市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签订了中国首个蓝碳碳汇项目交易协议,并发布了蓝碳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倡议书,为实现蓝碳生态价值做出了积极尝试。

“我们把红树林变为‘金树林’,开辟一条有效的碳中和之路。”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陈光程说。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