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肺癌,这份筛查攻略非看不可
来源:文汇报 2021-05-31 08:39:38
■陈海泉
近年来,随着发病率的不断提高,肺癌不仅袭击中老年人群,也开始把枪口对准了年轻人。因此,如何在每年的例行体检中,察觉到早期肺癌发出的信号,成为了人们迫切关注的热点。
据世卫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新发癌症人数约457万人,其中肺癌的新发病例数排名第一。
肺癌如此高发,应该如何做好体检,远离它的“纠缠”?让专家来为你讲解肺癌早筛,看看你真的检查对了吗?
既然肺癌如此高发,我需要每年做一次低剂量螺旋CT吗?
国际现有指南推荐,肺癌的高危人群每年要做一次低剂量螺旋CT筛查。
高危人群有两类:
1.年龄55-74岁,吸烟≥30包·年(比如,每天吸烟1包,持续30年),且戒烟时间<15年;
2.年龄≥50岁,吸烟≥20包·年,并且具有另外的一项危险因素(包括个人既往罹患恶性肿瘤病史、一级亲属肺癌家族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肺纤维化病史,以及氡、镉、石棉、煤烟、柴油废气等有毒有害物质接触史)。
笔者领衔团队,开展了上海闵行社区居民肺癌筛查、全国多家医院职工体检结果分析等一系列研究,结果发现:年轻不吸烟女性肺癌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这意味着,非高危人群的肺癌发病率并不低,我们因此建议可以进行1次低剂量螺旋CT检查。
第1次低剂量螺旋CT检查后,如果结果为阴性,则间隔时间将根据年龄和其他危险因素而有所不同,其目的旨在最大程度地减少诊断前CT随访的次数和增加发现癌症进展的机会。
对于50岁以下的人群,间隔时间可以延长到5-10年。但是对于50-60岁的人群,如果没有其他危险因素,则间隔时间为5年;如果存在至少一种其他危险因素,则间隔时间缩短至3年。
同样,对于60和70岁的人群,建议分别间隔3年和2年。对于70岁以上的人群,无论其他危险因素如何,建议的间隔时间均为2年。
因此,对于肺癌非高危人群,如果低剂量螺旋CT筛查为阴性,并且一直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必每年做CT检查。因为频繁的低剂量螺旋CT检查不但浪费医疗资源,使更加亟需检查的患者增加排队等待时间,而且低剂量螺旋CT检查的辐射对人体有害,大家在做检查时往往也承受了不小的心理负担。
体检项目中的胸部CT与侧位胸片,到底哪个更容易发现早期肺癌?
医学家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对肺癌早期筛查的探索,最早的筛查手段用的是胸片。1960年的英国伦敦肺癌研究计划发现胸片可以早发现肺癌,但是无法降低死亡率。
直到2011年,美国国家肺部筛查试验(NLST)公布了初步结果:与胸片相比,低剂量螺旋CT筛查方法可以令高危人群的肺癌死亡率下降20%。荷兰的相关研究表明,接受低剂量螺旋CT筛查的男性肺癌死亡率降低26%,女性肺癌死亡率降低61%。
因此,目前国内外均推荐使用低剂量螺旋CT进行肺癌的早期筛查。相比胸片,低剂量螺旋CT能发现几毫米的微小病灶,也能发现位置很刁钻的肿瘤。
听说胸部增强CT看小结节更清楚,那我是否需要直接做增强CT?
胸部增强CT看肺部结节更清楚只是一方面,对比低剂量螺旋CT的主要优势在于可以更好地看清楚心脏和大血管以及纵隔的情况,主要是应用于手术前的评估、帮助更好地制定手术治疗方案。但是,增强CT应用于体检有些“大材小用”,既浪费医疗资源,又增加身体的负担。
CT检查的一大问题便是辐射伤害问题。每次检查时,低剂量螺旋CT的放射剂量估计为1.5mSv,增强CT检查其剂量可达8.0mSv,反复接受检查的辐射危害具有蓄积效应。低剂量螺旋CT可以将辐射剂量降低约80%,辐射小是低剂量螺旋CT的一大优势。同时,增强CT检查前需要打造影剂,少数患者存在对造影剂过敏的风险。
因此,作为常规的体检,低剂量螺旋CT足够了。
拿到CT或者侧位胸片报告,哪些字眼提示可能是“肺癌”?
肺癌结节相比于良性结节在CT表现上具有一些特点,通过CT可以进行初步判断。一般来说,结节呈分叶状,边缘毛糙、有毛刺状突起,临近的胸膜凹陷等表现,往往提示肺癌可能性较大。一些较大的、位置靠中央的肺癌还可能会引起肺炎和肺不张。
随着低剂量CT筛选的广泛应用,不少人都发现肺上有磨玻璃结节(GGO)。事实上,磨玻璃结节并不等于是肺癌,肺部各种炎症、水肿、纤维化及肿瘤等病变都可能表现为磨玻璃结节。以往患者出于担心,诊断为磨玻璃结节后都希望早日手术,“一刀切”以免后患。但实际上,小的“纯磨玻璃样结节”可以静观其变,这部分结节即使是恶性,也往往是非常早期的惰性原位腺癌或微浸润腺癌,可以进行合理的随访;我们建议磨玻璃样结节呈现长大的趋势后再考虑选择合适的时间手术。
因此,对于磨玻璃结节,我们更要强调的是合理的随访观察。如果在复查过程中,发现病变变大、密度变实,实性成分增多,那么这种结节癌变可能较大,需要及时治疗。
(作者为复旦大学胸部肿瘤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