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端访谈 >

南京今年的GDP排位将冲高到全国第九 跻身经济总量十大城市之列

来源:搜狐   2020-12-26 15:19:30

2020年,低调多年的南京,第一次成为中国主要城市中的增长冠军。今年前三季度,南京GDP同比增长3.3%,在主要城市中居首位,也是仅有的两个前三季度增速破3的城市。(另一个是杭州,增速3.2%)而在一季度,南京实现1.6%的同比增长,是当季度全国主要城市中唯一一个正增长的。

如无意外,南京今年的GDP排位将冲高到全国第九,跻身经济总量十大城市之列,并把天津挤出这个榜单。

这个长期以来首位度在省会城市中接近垫底,甚至经济总量曾长期排在苏州、无锡之后,被人戏称为“苏老三”的城市,终于站到了城市榜前排。

低调的第一

南京虽然今年才首度跻身全国GDP十强之列,但它总量数字之外的许多指标,早已是全国前十的水平。高等院校数量、上市公司数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资金总量……南京的许多指标都已在多年里稳居全国前十,不过是GDP总量上的弱势,掩盖了它的光芒。

而且在2019年,南京已经成为31个直辖市、省会(首府)城市中的人均GDP冠军。

2019年,南京的人均GDP达到16.57万元。同期北京、上海的人均GDP分别是16.42万、15.57万。而广州、杭州、武汉、长沙、成都分别为15.64万、15.25万、14.55万、13.79万和10.34万。

这组数字,是南京过去二十年来“逆袭”的结果。

时光回到2000年,当时南京的人均GDP仅为1.64万元,只相当于广州(2.39万)的68%,杭州(2.01万)的81%。直至2010年,南京的人均GDP仍然只相当于广州的75%和杭州的92%。而到了2019年,南京的人均GDP已经超过了后两者,虽然这两个数字并不能反映全部问题,但也是南京近年来快速增长的佐证。

事实上,在过去二十年里,南京的经济增速在南方的五个副省级省会城市中是最高的。

上图是前述五个城市和苏州2019年GDP相较2000年和2010年的倍数。2019年,南京GDP是2000年的13.74倍,高于另外五个城市。即使看2010年到2019年这9年,南京GDP的增长倍数虽然低于承接了大规模产业转移的成都和武汉,但明显高于广州、杭州和苏州。

在强大增长惯性的助推下,南京跻身十大城市之列,水到渠成。

人均GDP的秘密

当然,在中国特殊的国情下,人均GDP并不能完全衡量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人均GDP的分子是GDP总量,分母是一个城市的常住人口,由于常住人口中包括了老人、小孩等不参加工作的人口,所以人均GDP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就业人口在常住人口中的占比。

由于中国产业工人的主体是农民工,因此导致了一个现象,不同类型的城市,就业人口在常住人口中的占比区别特别大。深圳、苏州等制造业高度发达的城市,农民工在常住人口中占比高,由于农民工往往是一个人到城市闯荡妻儿老小在家,或者夫妻打工老人儿童留守(这当然是个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但我们这里只陈述事实),工业占比高、农民工规模大的城市,就业人口占比就会显著高于其他城市,因为老人小孩等不参加工作的人口少,分母小,所以人均GDP会显著高于其他发展水平大致相当的城市。深圳、苏州的人均GDP,都高于包括北京、上海、南京在内的任何直辖市和省会/首府城市,原因即在于此。

南京的三次产业比例是2.1:35.9:62.0,制造业占比和其他发展水平类似的省会大体相当,并不存在产业工人数量特别庞大的情况,因而和其他省会的人均GDP较有可比性。

那么,人们不免要问,在副省级省会城市里,南京何以在人均GDP这一关键指标上“逆袭”呢?

平衡发展之路

相较于广州、武汉、成都和杭州,南京过去是有些尴尬的。广州是华南地区的大区中心、是天然的交通枢纽、贸易中心,也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率先开放的标杆,在最短时间内吸引到宝洁等顶级外企总部,成为快消、文娱和传媒等行业的全国性中心,并奠定“一线城市”的地位。

武汉和成都也分别是华中和西南地区的中心,也是典型意义上的“强省会”。户籍人口6000万的湖北,户籍人口9000万的四川,都只有一个在全国范围“拿的上台面”的城市,坐拥庞大的人口腹地,这两个城市成为吸纳农民工回流和承接产业转移的赢家。

图说:杭州钱江新城

杭州更不消说。杭州的上市公司数量排名全国第四,仅次于京沪深,在省会城市中遥遥领先,从万向为代表的机械、化工等传统产业,到娃哈哈、农夫山泉等快消品牌,再到后来的阿里巴巴等公司,杭州一直是省会城市中民营经济最活跃,诞生知名本土品牌最多的,从而获得了远超其城市经济规模和人口体量的全国影响力。

南京相较这四座城市,并没有比较清晰的“标签”。但南京稳扎稳打,走出了平衡发展的道路。

南京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南京是公认的的文教“第三城”,拥有8所原211大学,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其中还有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两所原985大学。南京的重点高校涵盖文、理、工、农、医等各个领域,学科覆盖的完整性也在京沪之外的所有城市中极具优势。这些高校为南京积累了丰富的人才和智力资源,南京也早在本世纪之初就提出“创新名城”的定位,力求打通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转化的完整链条。

南京的交通条件,也几乎是南方诸省会中最优越的。南京位于京沪/京杭交通线和长江黄金水道的交界处。它几乎位于狭义长三角地区(沪宁苏锡常镇扬泰通杭嘉湖绍甬舟)的西北顶点,意味着长三角向北方和长江上游的交通,都需要经过这个关键节点。更重要的是,因为南京长江大桥的限制,万吨巨轮在长江上航行的最上游只能到南京,南京虽然是个内陆河港,但是有接近海港的条件,今年前十个月,南京的货物吞吐量是整个长江重庆段(包括重庆、涪陵、万州等多个港口)的1.6倍,武汉的2.4倍。这意味着,南京发展工业有比上游城市更多的产业选择和更大的回旋余地。

图说:从汉中门眺望新街口

南京的消费基础也比较厚实。在今年的GDP十强城市中,南京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GDP的比值是比较高的。2019年,南京社零相当于GDP的43.7%,比值仅低于武汉(45.9%)和成都(44.0%),在东部城市中是最高的,远远高于上海(35.4%)、北京(34.7%)、苏州(31.6%)和深圳(24.4%)。而以常住人口计,南京的人均消费金额达到了7.21万元,比十大城市中排名第二的武汉(6.64万)、广州(6.51万)都高出不少,更是全国唯一一个人均消费金额超过7万的城市。(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覆盖非常住人口到当地的餐饮、购物等消费场景,因此人均社零总额高于当地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有可能的)而南京的新街口商圈,历来也是全国顶级商圈。

基于这些条件,南京突出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实施工业和服务业并重的发展策略。

事实上,南京已经是江浙两省工业投资规模最大的城市。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同于工业产值。当年工业投资规模大,并不意味着当年工业产值和增加值高,但投资的效应会在未来长期显现。2014年到2016年,由于经济增速换挡,主要城市的工业投资规模普遍出现了下降,但南京从2017年开始工业投资增速重新转正,2018年和2019年的同比增长分别为8.9%和10.2%,从2018年开始就已成为江浙两省工业投资绝对值最大的城市。(注:2018年经济普查调整了工业投资基数和口径,18年及以后数据和之前无可比性)

2018年,南京工业投资1582.81亿,超过了苏州(1102亿),是江浙两省中唯一一个工业投资超1500亿的。2019年,南京工业投资额增加到1783.76亿,对苏州(1199.2亿)、无锡(1531.76亿)保持着领先优势,继续在江浙各城市中领跑。

而且南京发展制造业,并不只是简单地追求规模,而且还在结构上发力。2019年,南京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0.2%,但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48.2%。这一年,南京工业机器人、电子计算机整机、集成电路、光电子器件的增速明显,分别达到8.9%、13.5%、36.5%、26.3%,足见南京在高端制造业方面的突飞猛进。

正如旺角黄汉城所提到的,以集成电路为例,该产业本是南京的产业空白,但是靠着台积电,南京硬生生撕开了一条口子,挤进了芯片重镇之列。仅台积电、清华紫光两家,就在南京投资了300多亿美元。短短两年多时间,南京新增集成电路设计企业100余家。这正是南京发力高端制造的注脚。

在华东地区,上海是单一极核。类似南京、杭州,和上海的距离是有些尴尬的。如果像苏州一样,完全连着上海,就可以直接承接上海的制造业等产业外溢。如果像武汉、成都这样离上海够远,那么就可以吸引总部在上海的大企业或者跨国公司到当地设分支机构。对于工业配套而言,南京离上海远了点,对于设服务业分支而言,南京离上海又太近了。所以相较于武汉和成都,南京没有捷径可走,虽然可以招商引资,但主要还是要发展强大的本土经济。

其实,南京的本土经济是很强的。南京的上市公司绝对数,在成都、重庆、武汉之上。

而南京上市公司的整体实力也更强。

图说:标绿为南京公司,标蓝为成都公司,标黄为武汉公司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在今年6月30日的统计,当天中国上市公司(含A股、港股、美股)500强(即市值最大的500只股票)中,南京公司有8家,成都和武汉分别是4家、6家,南京8家上榜公司的总市值为5862.69亿,成都和武汉上榜公司的总市值分别为2843.98亿、2393.19亿。南京上榜公司中,市值超过1000亿的一家,在500亿到1000亿之间的3家。成都上榜公司中,市值超过1000亿的一家,500亿到1000亿之间的1家。武汉上榜公司市值均在500亿以下。

我们再来看在财富中国500强企业上的排名情况。

图说:标绿为南京公司,标蓝为成都公司,标黄为武汉公司

南京公司11家,成都公司6家,武汉公司5家。南京的数量是成都和武汉公司之和。南京11家上榜企业的年度营业收入合计6762.79亿,利润总计574.99亿。成都上榜企业年度营业收入合计2672.62亿,利润总计147.76亿。武汉上榜企业年度营收总计2518.94亿,利润211.14亿。南京上榜企业的营业收入是武汉、成都企业之和的1.3倍,利润是成都、武汉企业之和的1.6倍。由于南京上榜企业数量和成都武汉上榜企业之和相等,营业收入和利润上的优势显示出,至少从财务上看,南京的本土企业比成都、武汉的本土企业规模更大、效益也更好。

而根据2020年的胡润《中国独角兽排行榜》,南京独角兽企业(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未上市公司)达到11家,仅次于京沪杭深,排名全国第五。反映出南京在新经济领域的潜力。

强劲的消费、持续的工业投入和相对更强大的本土经济,构成南京在省会城市中突出的竞争优势。

隐忧何在

当然,南京的发展并非没有隐忧。

最大的问题还是人口。

这是和南京较有可比性的城市(南方地区副省级省会、除上海外长三角主要城市)近年来的人口增长数据。

不难看出,不仅南京,整个江苏省的人口增长都很乏力。上述9个城市里,过去9年(2019年较2010年)常住人口增长绝对值不到50万的就是宁、苏、锡,这三个城市也是仅有的9年累计增幅为个位数的。以2019年和2015年相较,宁、苏、锡三市人口累计增量都低于30万,也是仅有的三个增幅低于5%的城市。

尤其是和另外5个省会城市相比,南京在人口增长上的弱势暴露无遗。穗蓉杭汉合五个城市里,人口增量最少的武汉,过去9年常住人口也增加了142.67万,南京的增量就比武汉增量的零头多一点点。相较于2010年,南京9年常住人口只涨了49.54万,还不如杭州2019年一年(55.4万);南京过去四年常住人口只涨了26.61万,也不如宁波2019年一年(34万)。

昔日,南京一直被戏称为“徽京”,被视为对安徽最有辐射力的城市。然而,统计数据显示,随着合肥的强势崛起,南京的“徽京”地位已经遭遇严重挑战。9年来,南京的常住人口增量只有合肥的19.9%。2010年,南京常住人口比合肥多230万,是合肥人口的1.4倍。到2019年,南京常住人口只比合肥多31万,只有合肥的1.03倍。如果安徽人“用脚投票”继续优先选择合肥而非南京,南京人口甚至有被合肥超过的可能。

图说:南京夫子庙秦淮河风光带

所以,江苏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南京——省内服务业最发达、科技创新实力最雄厚、消费潜力最突出的城市。就在12月,连淮扬镇铁路终于通车,苏南和苏北的铁路网终于连为一体,南京要真正发力,做8000万江苏人的省会了。接下来,南京的挑战是如何真正成长为一个具有全国性资源配置能力的中心,这是南京和广州乃至杭州的差距所在。

南京的另一个劣势,在于城市营销上的短板。前面我们分析了南京的优势,产业均衡、本土经济强大、人均GDP高、科教创新资源丰沛,但它在近年来却缺少“存在感”。

回溯过去几年,杭州、重庆、成都、西安乃至长沙、合肥,都成为“网红之城”。持续涌现的爆款文章和短视频,不仅让这些城市“赚足眼球”,也实实在在地提升了这些城市的影响力。随着京沪之外户籍限制的基本放开,网络上的“流量”不仅转化为游客,更很大程度上吸引人们投资、就业甚至安家。对于南京而言,既然有实力就不必太低调。

城市的GDP总量从来不说明一切。我早就分析过,影响GDP总量的基础性因素是人口和管辖区域的范围。在南方的副省级省会城市中,南京是人口最少的。在全国所有副省级省会城市中,南京是面积最小的。这个面积相对小、人口相对少的城市,已经崭露出高增长的爆发力。

而南京接下来要做的,是把既有的优势保持下去,把过去的短板补起来。城市之间的竞争是一场长跑,现在远没有到南京可以歇脚的时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