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家是中国最大的房地产中介「链家口碑」
来源: 2023-09-12 14:16:59
作者 | 逸凡
出品 | 懂财帝
历经2018年戊戌变法后,链家董事长左晖己亥新年又开始霍霍挥刀。
上周,诞生还不足一年的贝壳找房,再次迎来了人事大调整,从架构到人员,波及范围广至整个链家集团。
一年前新生的贝壳,让曾经全行业学习的链家掌门人左晖一下变为全行业的敌人。
创造贝壳时,左晖就开始了豪赌:“没有什么不能接受的结果,贝壳没做成,链家也没了。”
但是,一年过去了,“宠儿”贝壳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不到八个月,左晖再次对整个集团的组织和人力“大动刀”。
这一次,左晖开始了更大的赌局:直接将三条职能线合并,意图全力打造贝壳——讲一个技术驱动的新故事,企图实现高溢价的贝壳IPO。
去年,链家融资流产,华平资本退出。这次人事变革,是左晖的又一次豪赌。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但没有人想到链家的出招频率如此之高。
1月11日,链家召开内部战略会,宣布贝壳、德佑、链家管理团队合并,不再划分南北贝壳和德佑的后台,三条职能线合并。
▲链家董事长 左晖
此次调整距离链家宣布将链家直营、德佑加盟和贝壳三大业务独立拆分还不到八个月。
2018年5月,贝壳正式上线后一个月,链家就对其进行了第一次重大的人事和架构调整,强调了贝壳、链家和德祐三线独立发展。
而此次调整,尽管在链家总部设立了职能管理线,但在地方上实际三个体系已经融为一体。
贝壳寄于了左晖太多野心。贝壳同时连接用户流量入口和行业参与者,期望通过平台推行的规则和系统成为行业的掌控者。
“All in 贝壳”是链家2018年的主旋律。链家不惜大量向其倾斜资源和支持。譬如,去年5月的调整就从链家直营体系中抽调了近百十位管理层担任贝壳的地方管理层。
资料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贝壳已进入全国95个城市,连接近1.8万家门店、17万经纪人,赋能超过100个新经纪品牌。
可是,如果对照贝壳自定的目标,仅完成了赋能100个中介品牌一项,自身12个月内接入10万家门店和100万经纪人数这两项远远未能达到。这并非一张合格的成绩单。
贝壳成立之初,彭永东曾称要在2018年年底将其APP的流量运营到全行业第一。但数据显示,截止去年9月,对手58集团旗下的安居客月活人数约为1500万,而贝壳只有600万左右。
去年8月,58集团CEO姚劲波就透露,链家加上贝壳的流量只能达到58集团旗下的58同城、安居客、赶集网房产业务流量的20%。
按照姚劲波的说法,贝壳不仅在流量方面对58没有威胁,在用户端、用户平均访问时长、APP七日留存率等效率指标方面,贝壳也不足安居客相关数据的一半。
链家向其提供了精锐的人员支持,但贝壳的管理体系不乏诟病。有地方中介称,贝壳管理线上冗长,管理低效。此外,三线独立导致三套人马共存,各自为政,冗员冗费。
成本考虑是链家这次大调整的重要原因。
有资深从业人员透露,对于贝壳而言,需要投入大量的费用增加流量,这种流量分发对于贝壳是一种巨大的耗损,而买房基本上是一次性流量,复购的周期非常长,这对于投入大量宣传资金的贝壳而言,显然也不划算。
前我爱我家副总裁、湘楚朝晖集团董事长兼CEO认为:“链家这次调整可能是迫于资本的压力。自营、加盟和贝壳三个后台成本太高了,2018年贝壳在推广上花了不少钱,财务压力很大,估计今年的财报不好看。同时贝壳又准备在海外上市,可能是资本要求他三个后台整合。”
另一位资深从业人员也透露,此次调整源于投资方的要求。
因此,不难理解在短短的八个月内左晖再次大幅调整组织架构,缩减架构。
这是贝壳乃至整个链家提升组织效能及改成营运和沟通成本的必然之举,也是为了集中全部力量投入贝壳找房。
一个月之前,贝壳CEO彭永东曾表示,贝壳已经走过初创阶段,平台模式被验证跑通,2019年,贝壳需要回答跑通之后如何做强。
这次链家三线合并,进一步加深了行业内的争议:作为平台的贝壳和作为参与者的链家与德祐由同一条COO线管理,贝壳如何能在资源分配上做到公正中立?
从贝壳以往的表现来看,其不但没能平息同行对平台公正性的担忧,其有意区分链家系和非链家系参与者的做法反而让他们愈发焦虑。
链家孵化的贝壳金服提供一系列和房屋租售相关的金融产品。目前,只有链家体系内的房源供应商才能使用贝壳金服的租金分期产品——月付贝。
▲链家董事长 左晖
贝壳金服这种亲疏有别的做法,加剧了其他经纪中介的猜疑和敌意。无怪乎去年6 月,58 集团联合多家大型中介发起了全行业真房源誓约大会。“真房源”是贝壳的主打核心口号。敌对意味一览无遗。
此外,参与贝壳的中介也需要向贝壳提供自己的房源和财务情况,且交付一定的佣金。这意味着加盟贝壳的企业会丧失一定的公司独立性。
因此,中原地产主席黎明楷曾明确表示不会使用贝壳,而此前加盟贝壳后又退出的居理新房CEO王鹏也指责贝壳称,签署保密协议获得居理新房涉密商业信息后,贝壳不仅抄袭其模式,更将信息组合包装,在公开场合及公关稿中大肆传播。
对于同行的指责,左晖感到无辜但又骄傲:“他们毕竟对行业的认知还比较浅,所以对行业本身在发生什么样的状况(不太清楚),尤其可惜的是,他们不清楚整个互联网产业在发生什么变化。或许是不知道,或许是知道但嘴上不说。”
“他们是不是看到了我们自己都没看到的厉害地方,是不是看到了我们未来影响产业的东西。” 他把业界对贝壳的敌意看作是链家系威慑力的体现。
但是,贝壳现在仍未厘清自己与市场其他参与方的关系,夹在平台和经纪商两种角色间模糊不清,也怪不得行业的质疑和敌对。
“又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又是国际足联、又在世界杯组了三个队参赛。”胡景晖直言,左晖晋升值得敬佩,但是贝壳找房在商业伦理上是有悖论的,这让链家从行业学习的规范成了全行业的敌人。
贝壳再次进行重大调整,归根到底还是其上市的压力。
贝壳目前尚未实现盈利,仍靠投资资本驱动。可在资本市场上,贝壳并没有受到特别的青睐。
去年9月,链家传出新一轮20亿美元融资和未来几年内计划IPO的消息。投资人名单上,腾讯和美国华平资本赫然在列。
谁知一个月后华平资本就退出了融资计划,外媒猜测,原因在于其认为链家寻求的130亿美元估值过高,存在泡沫。这对链家未来的上市不啻为一个打击。
虽然左晖曾公开否认做平台是为了上市,但市场普遍认为,链家自营模式已经做到天花板,单纯做链家网撑不起那么高的估值,做平台会提高公司的估值。
甚至左晖自己也说,如果完全按照链家这种方式做下去不是不可以,但是再往下发展的时候,边际效益会越来越低,边际成本会越来越高。
所以,左晖不惜“All in 贝壳”进行资本运作,而最终目标是尽快实现上市。
2018年,有消息称贝壳正在谋求上市,而链家则会作为贝壳旗下的品牌之一。
贝壳也一系列举动也在暗示其上市计划:2018年9月,贝壳被爆出在香港新成立了三家公司,三家公司董事均为左晖和链家联合创始人单一刚;2018年12月28日,左晖和单一刚将持有的全部贝壳找房股份质押给了境外(香港)企业。
链家用“技术驱动平台”来定义贝壳。这样的概念的确更符合资本市场的期待,可惜贝壳的数据表现不足以令投资人信服。
这一次调整,尽管链家、德祐和贝壳仍为独立发展,但在地方层面,实际上三个体系已经融为一体。这也意味着业界对贝壳“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顾虑及对链家的敌意只会愈发加深。
在胡景晖看来,左晖有点理工男的执拗,“他认为系统、技术、公式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但是人是最大的变量、最大的动能,也是最大的情感因素,这是计算机无法模拟的”,技术迷信导致整个链家体系都在技术过度投入。
胡景晖认为,“如果不把所有的GMV都变成他的,他就无法实现投入相匹配的收入和利润,就无法以他预期的估值去上市。”
贝壳提出,2019年要实现盈利一美元。大概17年前几乎是左晖成立链家的同时,马云也曾提出,阿里巴巴当年要实现盈利一美元。他实现了这个承诺。
左晖掌控的三大平台合并,或是为贝壳IPO做准备,讲一个更大的故事。
只是,资本相信这个新故事么?华平资本看不懂链家,已经率先用脚开始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