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房产指南 >

北京马连洼梅园小区建社区心理驿站 心理咨询师如何改变老人

来源:   2023-08-04 14:16:08

2018年5月28日讯,在空巢老人、孤寡老人逐渐增多的当下,如何让老人得到更多心理慰藉与社会支持,已成为真切的问题。成长小组、沙盘游戏、一对一咨询……近日,海淀区首个社区心理驿站落户马连洼街道梅园小区,居民有了自己的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师在讲解沙盘规则

当老年人遇上心理咨询师,会有怎样的感受?社区心理建设,还有哪些问题?

现场 普通民居改建心理驿站

梅苑心语驿站隐匿在梅园小区一栋普通居民楼,走进楼房拾级而上,可以看到特别安装的黄色防滑扶手,提示着这里独特的居民构成。

推开二层虚掩着的房门,就能听到屋内传来的讨论声。普通的民居被重新装修,分配用途。客厅布置了沙盘、心理测试仪,墙上挂着“心语驿站”的牌匾;靠入口的一间小卧室,则挂着咨询室的牌子。

讨论的声音,来自于房间最里面的一间卧室,这里被改建成小组讨论室。下午两点刚过,十二名小区居民围坐在一起,在清源社会工作事务所主任、心理咨询师袁冬梅的带领下,正在进行着小组讨论互动。

“我们现在还没那么老呢,警惕性很高的,电信诈骗骗不到我……”

“也不好说啊,现在诈骗有好多形式呢,我身边就有人差点受了骗,都要去给人家转账了……”

“说出大天我也不买,我就相信医院……”

讨论的话题,听起来与心理似乎没有太大关系——电信诈骗、保健品诈骗,贴合居民实际生活的话题,还是激起了在座居民的兴趣。

“既然大家都或多或少了解过这些诈骗形式,那么大家觉得,为什么老年人最容易掉进这种陷阱呢?”在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中,袁冬梅突然插进了话头,也带出了这次讨论的真实内涵——老年人对于生老病死的观念:“每个人都有生老病死,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它?怎么应对?”

梅苑心语驿站正式成立,是在2018年3月28日,如今每个周三,这里都会举办一天的专题活动。袁冬梅是活动的策划组织者,也是梅园社区请来的“外援”,在她看来,关注社区心理健康建设,已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最主要的问题是幸福感的缺失,很多老年居民自感无意义、无价值,不知道活着干什么。”袁冬梅表示,居民的物质生活早已丰富多彩,精神建设却多有缺口。对于生死教育的缺失,更让行至黄昏的中老年人徒增焦虑与恐惧,这已是目前城市的普遍问题:“对于中青年居民,则又有工作压力问题,亲子教育问题。”

“建设心语驿站的原因,是小区居民有心理健康方面的需求。”马连洼街道梅园社区党委书记马春玲介绍,梅园社区共有六千余名居民,老龄化问题日渐凸显。近几年来,已有居民出现心理问题,社区工作人员却不具备相关技能,因此一直无法妥善解决:“我们意识到,有必要去建设专门处理心理问题的地方。”

从筹备、租房到装修,心语驿站的建设花了近两年的时间。如今驿站建成,除了小组讨论、沙盘游戏等形式外,居民还可以预约一对一的心理咨询。

缘起 小区心理问题多发

小组讨论结束后,几名居民又来到沙盘室。房屋中间放着一张长方形桌子,上面是装满细沙的沙盘。房屋的一角,则是半人高的柜子,摆放着人物、植物、车辆、建筑等类型的模型。

“任务很简单,咱们一起来打造一个梦想中的和谐社区。每个人可以在架子上找5件你最喜欢的物品,依次放到沙盘里。”随着袁冬梅的讲解,8名居民开始在架子上挑选各式各样的模型,短短十分钟后,沙盘里摆上了花草,划出了河流,变得更加立体,最多的则是人物——年轻夫妇、快乐的儿童——暗示着参与者的心念。

“我觉得这不应该有灯塔,太奇怪了。”一位参与者对沙盘的布置提出了异议,而她想要移除灯塔的举动,却被袁冬梅制止。

“沙盘就跟真实世界一样,这世界总有看不惯的东西,我们能都让它们消失么?不能,那我们怎么办?”顺着袁冬梅的指引,有居民给出了“改变自己、接受不同”的答案。

如果仔细倾听袁冬梅与居民们的对话,就会发现类似的正性引导无处不在。

心理测评机,可以免费为居民进行心理状态测评

这也是袁冬梅希望心语驿站起到的作用,让来访者在这里得到正性引导,并学会互相支持,从而达成情绪、心态的改变。

心语驿站开设时间虽不算长,对于某些居民来说,已经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

“第一次活动有个环节是让大家笑,唯独我笑不出来,我心里一点儿值得笑的事都没有。”年逾古稀的居民黄玲还记得初来心理驿站时,自己的低迷状态,由于家庭身体等原因,她“处在低潮”已有一年多。平日里,黄玲最常想的,就是赶紧住进养老院,然后“死了得了”。被负面情绪困扰的她,甚至不愿为自己做上一顿饭。

随着小组讨论与沙画体验,黄玲慢慢打开了自己的心结:“老师一句话点醒了我,你看你沙画里全是别人,唯独没有自己。”参加了三次集体活动,外加一对一的辅导,黄玲找回了笑容。

与黄玲有类似经历的,还有孙燕。在别人眼中开朗的她,被诊断为抑郁症。

“想到家里不顺心的事,我夜里常常哭,整宿都睡不着。”自己的苦处无处诉说,“跟谁说人家也不信”,自感心情低落的孙燕,却得不到邻里亲友的理解。孙燕坦言,也曾想过求助专业机构,但因不了解心理咨询,“不知道找谁”而无法成行,直到小区心语驿站建成:“现在我的状态好多了,也觉得像我一样的问题需要重视。”

方向 走出去“有的放矢管闲事”

而像黄玲、孙燕一样得到帮助的居民,参加活动后有一份新的任务——在小区居民里宣传心语驿站的作用,找到与自己相似,需要帮扶的对象。

“咨询师是外援,但居民之间是熟人社会,通过居民之间的联系,我们就能找到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袁冬梅表示,心语驿站目前的主要参与者,还是社区志愿者等组织的成员,而随着心语驿站的宣传,受助居民范围将进一步扩大。这也有利于居民组建心理问题相似的“同质小组”,从而在心理咨询中达到更好的效果。

“与普通心理咨询不同,我们立足于社区的心理工作,不能‘不求不助’(传统心理咨询要求来访者必须有主动求助的想法)。”袁冬梅介绍,社区心理工作是将社会工作者与心理咨询师相结合,兼顾两者工作的特点,对于居民的心理问题,必须走出去,而非坐等居民上门求助,“说白了,就是要‘有的放矢地管闲事’。”

除此之外,要让居民接受心理咨询的概念,也需要一点“巧立名目”的智慧。

“我们的居民对心理问题认识还不够,总觉得有心理问题是丢人的事。”为避免居民抵触心语驿站工作,袁冬梅也在用各种方式,淡化“心理”概念,例如小组讨论中,将老年人对于生老病死的态度,包装成“保健品骗局”。

事实上,梅园社区的尝试,只是京城诸多小区的一个缩影,居民心理健康的维护已成为社会热点,然而相关人员的数量,远远不能达到居民的需求。

“根据社区心理咨询的经验,接下来我们也会编纂相应的教材,培养一批社会工作者。”袁冬梅介绍,解决小区心理建设的人才缺口,需要对现有社会工作者进行心理方面的培训。同时,利用心理自测仪器等设备,未来可形成社区居民心理的“大数据”。(受访居民为化名)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吴楠 文并摄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