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马连洼梅园小区建社区心理驿站 心理咨询师如何改变老人
来源: 2023-08-04 14:16:08
2018年5月28日讯,在空巢老人、孤寡老人逐渐增多的当下,如何让老人得到更多心理慰藉与社会支持,已成为真切的问题。成长小组、沙盘游戏、一对一咨询……近日,海淀区首个社区心理驿站落户马连洼街道梅园小区,居民有了自己的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师在讲解沙盘规则
当老年人遇上心理咨询师,会有怎样的感受?社区心理建设,还有哪些问题?
现场 普通民居改建心理驿站梅苑心语驿站隐匿在梅园小区一栋普通居民楼,走进楼房拾级而上,可以看到特别安装的黄色防滑扶手,提示着这里独特的居民构成。
推开二层虚掩着的房门,就能听到屋内传来的讨论声。普通的民居被重新装修,分配用途。客厅布置了沙盘、心理测试仪,墙上挂着“心语驿站”的牌匾;靠入口的一间小卧室,则挂着咨询室的牌子。
讨论的声音,来自于房间最里面的一间卧室,这里被改建成小组讨论室。下午两点刚过,十二名小区居民围坐在一起,在清源社会工作事务所主任、心理咨询师袁冬梅的带领下,正在进行着小组讨论互动。
“我们现在还没那么老呢,警惕性很高的,电信诈骗骗不到我……”
“也不好说啊,现在诈骗有好多形式呢,我身边就有人差点受了骗,都要去给人家转账了……”
“说出大天我也不买,我就相信医院……”
讨论的话题,听起来与心理似乎没有太大关系——电信诈骗、保健品诈骗,贴合居民实际生活的话题,还是激起了在座居民的兴趣。
“既然大家都或多或少了解过这些诈骗形式,那么大家觉得,为什么老年人最容易掉进这种陷阱呢?”在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中,袁冬梅突然插进了话头,也带出了这次讨论的真实内涵——老年人对于生老病死的观念:“每个人都有生老病死,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它?怎么应对?”
梅苑心语驿站正式成立,是在2018年3月28日,如今每个周三,这里都会举办一天的专题活动。袁冬梅是活动的策划组织者,也是梅园社区请来的“外援”,在她看来,关注社区心理健康建设,已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最主要的问题是幸福感的缺失,很多老年居民自感无意义、无价值,不知道活着干什么。”袁冬梅表示,居民的物质生活早已丰富多彩,精神建设却多有缺口。对于生死教育的缺失,更让行至黄昏的中老年人徒增焦虑与恐惧,这已是目前城市的普遍问题:“对于中青年居民,则又有工作压力问题,亲子教育问题。”
“建设心语驿站的原因,是小区居民有心理健康方面的需求。”马连洼街道梅园社区党委书记马春玲介绍,梅园社区共有六千余名居民,老龄化问题日渐凸显。近几年来,已有居民出现心理问题,社区工作人员却不具备相关技能,因此一直无法妥善解决:“我们意识到,有必要去建设专门处理心理问题的地方。”
从筹备、租房到装修,心语驿站的建设花了近两年的时间。如今驿站建成,除了小组讨论、沙盘游戏等形式外,居民还可以预约一对一的心理咨询。
缘起 小区心理问题多发小组讨论结束后,几名居民又来到沙盘室。房屋中间放着一张长方形桌子,上面是装满细沙的沙盘。房屋的一角,则是半人高的柜子,摆放着人物、植物、车辆、建筑等类型的模型。
“任务很简单,咱们一起来打造一个梦想中的和谐社区。每个人可以在架子上找5件你最喜欢的物品,依次放到沙盘里。”随着袁冬梅的讲解,8名居民开始在架子上挑选各式各样的模型,短短十分钟后,沙盘里摆上了花草,划出了河流,变得更加立体,最多的则是人物——年轻夫妇、快乐的儿童——暗示着参与者的心念。
“我觉得这不应该有灯塔,太奇怪了。”一位参与者对沙盘的布置提出了异议,而她想要移除灯塔的举动,却被袁冬梅制止。
“沙盘就跟真实世界一样,这世界总有看不惯的东西,我们能都让它们消失么?不能,那我们怎么办?”顺着袁冬梅的指引,有居民给出了“改变自己、接受不同”的答案。
如果仔细倾听袁冬梅与居民们的对话,就会发现类似的正性引导无处不在。
心理测评机,可以免费为居民进行心理状态测评
这也是袁冬梅希望心语驿站起到的作用,让来访者在这里得到正性引导,并学会互相支持,从而达成情绪、心态的改变。
心语驿站开设时间虽不算长,对于某些居民来说,已经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
“第一次活动有个环节是让大家笑,唯独我笑不出来,我心里一点儿值得笑的事都没有。”年逾古稀的居民黄玲还记得初来心理驿站时,自己的低迷状态,由于家庭身体等原因,她“处在低潮”已有一年多。平日里,黄玲最常想的,就是赶紧住进养老院,然后“死了得了”。被负面情绪困扰的她,甚至不愿为自己做上一顿饭。
随着小组讨论与沙画体验,黄玲慢慢打开了自己的心结:“老师一句话点醒了我,你看你沙画里全是别人,唯独没有自己。”参加了三次集体活动,外加一对一的辅导,黄玲找回了笑容。
与黄玲有类似经历的,还有孙燕。在别人眼中开朗的她,被诊断为抑郁症。
“想到家里不顺心的事,我夜里常常哭,整宿都睡不着。”自己的苦处无处诉说,“跟谁说人家也不信”,自感心情低落的孙燕,却得不到邻里亲友的理解。孙燕坦言,也曾想过求助专业机构,但因不了解心理咨询,“不知道找谁”而无法成行,直到小区心语驿站建成:“现在我的状态好多了,也觉得像我一样的问题需要重视。”
方向 走出去“有的放矢管闲事”而像黄玲、孙燕一样得到帮助的居民,参加活动后有一份新的任务——在小区居民里宣传心语驿站的作用,找到与自己相似,需要帮扶的对象。
“咨询师是外援,但居民之间是熟人社会,通过居民之间的联系,我们就能找到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袁冬梅表示,心语驿站目前的主要参与者,还是社区志愿者等组织的成员,而随着心语驿站的宣传,受助居民范围将进一步扩大。这也有利于居民组建心理问题相似的“同质小组”,从而在心理咨询中达到更好的效果。
“与普通心理咨询不同,我们立足于社区的心理工作,不能‘不求不助’(传统心理咨询要求来访者必须有主动求助的想法)。”袁冬梅介绍,社区心理工作是将社会工作者与心理咨询师相结合,兼顾两者工作的特点,对于居民的心理问题,必须走出去,而非坐等居民上门求助,“说白了,就是要‘有的放矢地管闲事’。”
除此之外,要让居民接受心理咨询的概念,也需要一点“巧立名目”的智慧。
“我们的居民对心理问题认识还不够,总觉得有心理问题是丢人的事。”为避免居民抵触心语驿站工作,袁冬梅也在用各种方式,淡化“心理”概念,例如小组讨论中,将老年人对于生老病死的态度,包装成“保健品骗局”。
事实上,梅园社区的尝试,只是京城诸多小区的一个缩影,居民心理健康的维护已成为社会热点,然而相关人员的数量,远远不能达到居民的需求。
“根据社区心理咨询的经验,接下来我们也会编纂相应的教材,培养一批社会工作者。”袁冬梅介绍,解决小区心理建设的人才缺口,需要对现有社会工作者进行心理方面的培训。同时,利用心理自测仪器等设备,未来可形成社区居民心理的“大数据”。(受访居民为化名)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吴楠 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