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天大楼建设宜三思而后行
来源: 2023-05-25 18:16:10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我国超过200米的高楼有1008座,约占全球总量的60%,世界排名第一。但超高建筑可谓叫好不叫卖,前期投入大,后期维护成本高、盈利难,还容易引起环境问题。近日,中建三局向绿地集团发出“催款函”,宣布“华中第一高楼”停工,这一消息引人深思:我们的城市是否还需要兴建摩天大楼?
11月11日,中建三局向绿地集团发出的一则“催款函”显示,“华中第一高楼”武汉绿地中心项目已于10月30日停工。停工的原因是开发商绿地集团拖欠施工方中建三局的工程款。11月13日,绿地集团在其公众号“绿地荆楚”发布了武汉绿地中心最新工程进度。
其实,早在该楼设计图曝光之初就引发了全国上下的广泛关注,因为当时的它要以636米的高度建设成为未来的中国第一高楼,超过目前的“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然而在2017年,该中心就被限高管制,高度直接被“砍”100多米,从原本的636米变成了500米,未来的中国第一高楼降为“华中第一高楼”,建筑主体顶部的尖头设计也“削”成了平头。
实际上,高楼的停工现象近年来在我国一直屡见不鲜。2013年,绿地集团兴建“西部第一高楼”成都绿地468·蜀峰(高468米),至今仍未交付使用;2015年,欲打造“世界第一楼”的天津117大厦(高597米)宣布停工;2017年,欲打造“安徽第一楼”的安徽宝能城T1塔楼(高565米)停工。
上述一幕幕高楼停工让人联想到恐怖的“劳伦斯魔咒”。该魔咒讲的是修建摩天大楼需要雄厚的经济实力、先进的科技水平做后盾,楼盖得越高也意味着当地的经济越繁荣、科技越发达,然而,高处不胜寒,盲目地修建高楼正如人们对经济的高速增长缺乏冷静的态度,兴建世界最高大楼通常往往意味着经济衰退的到来。历史上,高楼建设和经济萧条一次又一次的吻合,更是让人不寒而栗。
被公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座摩天大楼的是建成于1885年的芝加哥家庭保险大楼。由于当时人口越来越多地向城区聚集,导致土地价格飞涨,为了寻求更高的经济效益,人们就开始把楼房建得更高。但有说法称,超过 300米的摩天大楼,维护成本已超过其因节约土地而带来的经济价值。并且,摩天大楼的修建对于消防、大气甚至是地质都存在重大影响。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员、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刚分析:“除去北上广深的部分摩天楼,大量的二三线城市并没有因摩天楼而获得真正效益,甚至还成了地方的负担。”对于武汉这样的经济实力并非雄厚的城市,写字楼的空置率长期居于高位,部分花巨资建设的超高层大厦根本很难收回投资。武汉绿地中心项目的撤资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腾笼换鸟”,胡刚表示,我国越来越多的特大城市采用外围式发展的方式解决用地紧缺难题,包括北上广深等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建设城市副中心和往外环线发展。他认为,现代城市发展还需重视地下空间。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有助于改善城市环境。通过发展地下商业,修建地下轨道交通系统,实现城市污染项目的地下化,可以扩大城市空间容量,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减少城市污染,创造良好的市容,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至于会否陷入“高楼起,经济低”的“劳伦斯魔咒”,在经济学家宋清辉看来,盲目建设摩天大楼确实有可能会将当地经济拖向深渊。但若在建设之前做足前期准备工作,并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项目总体策划,摩天大楼就是一股经济“正能量”。国内数个成功转型的城市,核心CBD的迁移当初都是由摩天大楼推动的。
回过头来,摩天大楼的兴建还是有需要的,只是“摩天大楼热”有必要降降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