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宝座塔「金刚塔」
来源: 2023-03-31 16:16:04
在北京的西直门外有一座五塔寺,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原名真觉寺、大真觉寺,是明代皇家敕建的藏传佛教寺院,后因避清帝胤禛名讳,改称正觉寺、大正觉寺,因寺内建有五座小型藏式石塔,所以大家爱叫它“五塔寺”。
朱棣为万里觐见的印度高僧敕建永乐初年,有西域梵僧曰班迪达大国师,贡金身诸佛之像,金刚宝座之式,由是择地西关外,建立真觉寺,创治金身宝座,弗克易就,于兹有年。朕念善果未完,必欲新之。命工督修殿宇,创金刚宝座,以石为之,基高数丈,上有五佛,分为五塔,其丈尺规矩与中印土之宝座无以异也。成化癸巳(1473)十一月告成立石。
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有一位印度高僧班迪达,带了一个佛塔的模型,来见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和高僧谈得十分投机,为他修建了这座真觉寺居住。明宪宗即位后,于成化二年(1466)“命工督修殿宇,创金刚宝座”,成化九年告成立石。自此,真觉寺形成以金刚宝塔为中心,前有牌楼、山门、天王殿、前大殿,后置中大殿、后照殿,东为行宫,西为宪宗皇帝生葬衣冠之塔的布局。清末民初,寺内殿宇相继被毁,仅存金刚宝座塔。
明永乐年间,印度高僧班智达到京,皇帝视之如西藏僧侣,在紫禁城内武英殿召见,他向皇帝进贡金佛五尊,及佛祖释迦牟尼得道处所建的金刚宝座塔模型,永乐皇帝大喜,封他为“大国师”,赐金印,为他居住建寺,定名为“真觉寺”。
图片来源网络
大菩提寺于1861年被英国考古学家亚历山大挖掘,原始寺庙是孔雀王朝的阿育王于公元3世纪所建造,目前所见则是公元5~6世纪重建的,并于11世纪时整修过。
造型上仿照印度佛陀伽耶大菩提寺而建,寺内金刚宝座“高数丈,上有五佛分为五塔”,为明代砖石结构、无梁殿的典范之作,塔内用砖叠砌,塔外用青白石金砌。其建筑外形可分作下层宝座和上层五塔两部分。
下层宝座又由两部分组成,下面是一长方形须弥式台基,台基外表周匝刻有梵文、藏文、佛像等纹饰。如狮子、象、马、孔雀、金翅鸟王等动物,还有四大天王、降龙伏虎罗汉等法相,还有法轮、金刚杵等法器,还装饰着八宝、宝相花。
东方持国天王和南方增长天王
北方多闻天王和西方广目天王
降龙罗汉
伏虎罗汉
八宝之法轮
孔雀
马和八宝法轮
狮子
大象
在塔内介绍中还有共命鸟,应该在塔身东面,不过我去的时候这一侧正在施工被挡住了,所以并未找到共命鸟的身影。共命鸟也称香香鸟、生生鸟,梵文音译做“耆婆耆婆迦”,深化中一种人首鸟身的动物。此鸟人首、人身、鸟足、鸟尾,两胁生翼。
拍摄于塔内介绍
刻在须弥座座基上的文字,位置在离地面约25厘米的地方,是一组藏文浮雕,据有关学者考证,这是一段藏文颂词,所雕文字自南面正门右侧起,绕东北西三面,至南面正门左侧一周,所刻藏文颂偈,共四十四句,每句九个字组成,最后两句表达了藏族人民对皇帝的祝福,译文为“为皇帝与国家等安好,愿一切均吉祥如意”。
所刻梵文之间,有藏式八宝图案: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罐、金鱼、号等。
五层座身
台基上是一长方式金刚宝座座身,座身分五层,每层均有挑出的石质短檐,檐头刻出筒瓦、勾头、滴水及椽子。短檐之下周匝全是佛龛,佛龛之间有石柱相隔,柱头有斗拱承托。
宝座的南北两面,每面有佛像86尊,东西两面每面有佛像109尊,佛龛之间以雕花石柱相隔。
在千佛塔上,千佛一面的佛像,最关键的区别就是“手印”,其次是趺坐的形式,以及发型、服饰、台座、龛框不同,在金刚宝座的塔身上,就有不同的手印。
手印是佛教特有的一个名词,又称为印契,现常指密教在修法时,修行者双手与手指所结的各种姿势。佛、菩萨的手印,象征其特殊的愿力与因缘。密宗与显宗的手印结法也有区别。常见的印有七种:施无畏印,与愿印、禅定印、触地印、智拳印。
禅定印
触地印
施无畏印
与愿印
智拳印
宝座南面和北面的正中各开一券门。塔额就嵌砌在宝座南面的券门上方,仿木华带匾,四框起凸雕云龙纹,匾芯双钩刻“敕建金刚宝座”榜书大字,落款小字“大明成化九年十一月初二日造”。虽然真觉寺是在永乐年间建成的,但金刚宝座塔却是五十多年后才最终建成的。该石额的落款文字告诉我们真觉寺金刚宝座是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最终竣工落成的,而昨天,也就是2020年12曰16日(农历十一月初二)正是金刚宝座塔547岁的生日。
券门上中央是大鹏金翅鸟,两侧依次是龙女,神鲸(摩羯),飞羊,象,狮子。
大鹏金翅鸟
龙女
神鲸(摩羯)
飞羊
狮子、象
进入宝座南门,有一方形过室,顶部有蟠龙藻井。塔室中央竖立着方形塔柱,塔柱四方各设佛龛,原先均有佛像,分别为释迦佛(南)、燃灯佛(北)、药师佛(东)、阿弥陀佛(西)。塔室中心柱四面龛佛上部的仿木石檐,饰有飞橼、勾滴、斗拱、角梁、套兽。
塔室高穹顶,在过室的东西两侧,各设石阶四十四级,藏在东西两面的墙体之内,蜗旋而上可达宝座顶的琉璃罩亭。
琉璃罩亭为清代在宝座平顶上新添建的一处纯中式建筑,琉璃罩亭顶部也有盘龙藻井,强化了建筑的中式传统意味。顶为平台,分布五座高达两丈的密檐小塔,小塔也采用密檐式,做成仿木石雕形式。中塔最大,十三层,高8米,顶为铜制复钵式塔形的刹。传说,班智达进贡的五尊金佛,就藏在该塔中。四隅的四个塔稍低,十一层,高7米,塔刹为石制。
图片来源网络
琉璃罩亭
五座小塔的塔座、塔身、塔刹遍饰雕刻,塔刹由仰莲、相轮、华盖、宝珠构成。塔身每层均雕刻有佛像,龛龛相连。塔座每面开龛雕刻坐佛一尊,边雕饰菩萨、菩提树等,尤以中塔须弥座南面正中刻佛足印及佛八宝最为精美。
佛足,图片来源网络
五小塔以中、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五个方位布局,塔内中心木上以朱砂书写梵文经咒,并装藏相应舍利等佛宝。中央塔座南面正中,刻有一双佛的脚印,寓意为佛的足迹走遍天下。在我国有十余处佛足迹,北京地区仅此一处。
1979年,对金刚宝座修缮时,在西北小塔地宫中发现香泥小塔若干,它是使用香灰和泥脱模制成,覆钵塔形式,高在5-8厘米之间,直径约5厘米。
明 香泥小塔
此外,还在地宫中发现装药材的白瓷罐,罐中装有五宝(金、银、珍珠、珊瑚、青金石),五甘露(蜂蜜、石蜜、乳、酪、酥油),五药(菖蒲、仙人掌、苦叁、乌贼、藤梨苷),五谷(稻、大麦、小麦、绿豆、白芝麻),五香(白檀、沈香、肉豆蔻、郁金香)等。
别看长的像“混血儿”,其实是正儿八经中国心很多人晒照的时候,会说北京有座“小吴哥窟”,虽说金刚宝座塔是按照印度佛塔的模样建的,长的有点混血儿,但其实人家有颗中国心。
小吴哥窟,图片来源网络
真觉寺金刚宝座的造型虽溯源于印度,但在建筑上却采用了明朝初年始用于宫殿、寺庙的砖石拱门结构的建筑技术,未用中国传统的大木结构作法。在塔身装饰中还使用大量中式建筑的屋面、檐橼、瓦当、沟头滴水和一斗三升斗拱等。无论是比例、细部、构造、纹样,无一不突显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史》中具体分析了真觉寺金刚宝座塔的建筑结构及形式特点,并对造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介绍,认为真觉寺金刚宝座塔是这种形式塔中年代较早而雕刻又精美的一个,堪称金刚宝座塔的代表性作品。之后相继建立的碧云寺金刚宝座塔和呼和浩特慈灯寺金刚座舍利宝塔为清代建造,明显受到了真觉寺金刚宝座塔规制的巨大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真觉寺金刚宝座塔可以说是这一类型塔的代表作品,是中国古代建筑吸收外来建筑文化的杰作。
碧云寺金刚宝座塔
呼和浩特慈灯寺金刚座舍利宝塔
在塔建成后,为保护这座金刚宝座塔,塔的表面的石料全部用“血料”保护起来。据说“血料”使用猪血和上腻子和面粉加糯米汁调匀后刷于塔身上,再多次贴麻布刷大漆后完成。现依然可在雕刻的凹陷处见暗红色的痕迹。
塔前的两株银杏树一雌一雄,树龄逾300年,需三人合抱,堪称真觉寺一宝。相传早年间,每逢清明,文人骚客及庶民百姓多到此踏青,每逢重阳,京西百姓常登塔远眺以应时令。
此外还有一鼎清 雕云鹤八卦香炉。双耳已残缺,圆鼎式香炉,系五供中供,分香炉与座两部分,三兽足双曲附耳,周身满雕满饰,口衔缠枝,颈饰圆涡纹,耳饰宝相花,腹饰仙鹤云纹,八卦符号。1998年出土于海淀海龙大厦工地。
为何要将别处出土的香炉放置在金刚宝座塔前呢?乾隆时期金刚宝座塔的塔座上,曾设铁鼎炉八件,按八卦方位,陈列于金刚座宝塔四周。
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时的五塔寺乾隆十六年(1751)和乾隆二十六年(1761),崇庆皇太后六十、七十大寿时,正觉寺被选为祝寿之地,有幸得以修缮,使其再次进入皇家寺院序列。
崇庆皇太后七十大寿时,选取了八个庆寿圣地大加修饰,除五塔寺外,还有太和殿、南海甸、万寿寺、西直门、西四牌楼、西华门和慈宁宫。宫廷画师还根据庆寿圣地绘制了《胪欢荟景》图册,分为“万国来朝”“合璧联珠”“慈宁燕喜”“九老作朋”“寿宇同游”“釐延千梵”“香林千衲”“回人献伎”八个场景,描绘了朝贺、庆寿、筵宴、游乐等满城欢庆的盛大场面。
在“釐(lí)延千梵”这一册页中可以一窥五塔寺当时繁华。画中古柏森森,殿宇重重,画面最深处,五塔塔尖耸立于雾霭之中,巍峨庄严。
彼时大正觉寺(即真觉寺)已全部更换为黄琉璃瓦屋顶,规制极高,并且修缮一新,金碧辉煌。庆寿期间,寺内香烟缭绕,梵声朗朗,塔楼檐角的铃钟金音绕耳。殿宇中佛前香供琳琅满目,彩旗幡帜随风飘舞,钟鼓磬钹此起彼伏。数以千计的黄衣喇嘛,于塔周殿内盘腿席地而坐,高声朗诵梵语《无量寿佛经》,或于房隅廊下击磬、敲钟、打鼓、吹奏短角长筒,忙于演乐,或列队在寺外河边路侧静候龙辇驾幸。
乾隆两次修缮花费超银5.6万两五塔寺的两次修缮工程耗费巨甚。乾隆十六年六月,议政大臣、和硕庄亲王允禄接旨,派员踏勘五塔寺工程,前后期工程预算用银总数为八千九百八十五两一钱三分。
图片来源故宫
首次修缮工程花费近九千两银子,但乾隆皇帝仍不满意,乾隆二十六年七月,又传旨命二次复修,这次修缮虽仅数月便告成,但改建了天王殿五间,东西配殿十间(乾隆十六年修缮后天王殿前东西配殿均为三间),转角房十六间,顺山房六间,还添盖了重檐亭二座,穿堂、门罩四间,金刚宝座塔台一座,宝塔五座,添砌内墙三十二丈,此外山门、天王殿、大殿、碑亭等寺内屋顶全部换上了黄色琉璃瓦,诸殿宇房间外檐油饰彩画,佛像见新,折墁甬路,海墁散水等,种种变化表明五塔寺已经跻身于皇族寺院之列。整个寺院里里外外,前前后后,无处不大拆大卸大整大修。大修后的五塔寺红墙黄瓦,规模齐整,总体布局呈山字形,南向,临长河,金刚宝塔与正殿、配殿等组成了对称的五进院落,整个寺院建筑占地面积达七十亩,四周围墙总长约三百三十丈。
如此形势壮观,富丽堂皇的五塔寺,修缮费用自然不菲,达四万七千五百一十五两三钱(使用旧料用银一万四百八十二两五钱还未计算在内),净超前次开销的4.28倍有余。
不仅如此,五塔寺附近林立的铺面幌杆也由朝廷出资修饰一新,布盆景,陈器皿,高悬彩灯,严冬犹如盛夏情景,内务府大臣忠勇公傅恒及内务府大臣三和等奏请准报“三千六百三十七两九钱五分二厘”。
真觉寺作为乾隆朝皇太后的庆寿场所大放异彩,清末一场大火,大正觉寺的佛堂殿宇遭到火灾吞噬,寺院变成了仅剩下金刚宝座和部分殿基的荒废寺庙。从如今只剩下的青白石须弥座,可以遥想一下乾隆时期前大殿的恢弘。
图片来源网络
乾隆年间《五塔寺陈列册》中记载:殿内左设钟、磬,右置卧鼓、架鼓,并高悬锦缎欢门幡等,正中高1.6米的青白石须弥座上,供香胎三世佛及两尊香花菩萨,三世佛后皆有背光。须弥座身周匝雕刻有精美的梵文、狮象、八宝、金刚杵、贝叶莲及蕃莲花等纹饰。须弥座前有朱油供案三张,上陈黑漆铜五供三份,随木胎金灵芝、样烛、木胎金八宝及镌胎供托等物。供案之间隔立香几,香几上分置铜镀金曼达、铜檀香炉等。背板后挂墨刻塔式金刚经一轴,前陈供案、五供、金花、样烛等。
殿内两山之须弥座上,供增胎坐像罗汉二十尊,其前设朱油供桌八张,随镌胎五供八份,木胎金花、样烛各八对。
殿外,内檐金柱上,悬挂铜挂对一幅,上书“般若演兹源,妙通筏喻;菩提宏觉路,长柄灯传”十八字;外檐高悬铜字卧匾一面,上书“心珠朗茔”四字,据考,皆为乾隆皇帝御笔。
昔日五塔寺,今日石刻馆民国初年,世人多称此处为“五塔寺”,而“真觉寺”“大正觉寺”等称谓湮灭在了历史的烟尘之中。此时金刚宝座孤塔兀立,无人看管,塔刹铜铃等铜质构件多次被盗,为此,1934年2月北京市公安局制定保护方案对塔进行保护。1937年五月由北平政府出资对金刚宝座进行全面修缮,至1938年十一月竣工。重修后的寺院整体上仍为凸字形,增修了院墙、门楼及门楼两侧共六间南房。
1938年12月1日至1939年5月28日,北京特别市公署发布接收、保管五塔寺的训令和指令,坛庙事务所也报送了接收、保管的办法、清册和略图。民国二十九年(1940)九月五塔寺正式向游人开放。建国后,“真觉寺金刚宝座”因其独特的历史价值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仅得以修缮且以遗址为特色建立了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
1934年1月1日至1936年12月31日,北平市政府转发古物保管委员会关于严缉盗窃西郊五塔寺塔顶匪徒并妥善保护办法的训令(北京档案馆所藏民国时期档案):“……游勇强登塔上,竟将塔顶毁去一角,本月九日夜十一时四十分正当工人起往巡视之际突闻有伐锯之声发自塔顶,……事后登塔查看,见居中之塔上铜顶,又被毁去一角。十一日晚间又有匪等登塔,将塔上残留之铜顶,完全盗去……”
在这份训令上还提到了五塔寺的珍贵之处:“……五塔寺之塔,为印度迦耶寺塔式,原塔在印已毁,现由英人出资重建,但较此塔略小。此种式样之寺塔建筑,在全球仅此两处,中国此塔,载在印度及西文书报,极为研究建筑学及教典者所重视……”
五塔寺自明永乐年间创建,成化年间再建,清乾隆时期两次大修,再到光绪末年“坍塌”,昔日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的殿宇,如今已是残砖碎瓦,唯有金刚座宝塔屹立如故。在成为石刻艺术博物馆后,这里又焕发出新的生机,使得那些在各种出土的石构件有了归处。
文中照片除说明外,均拍摄于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