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房产指南 >

平山移河建新城 西雅图变形记

来源:   2022-12-27 12:17:02

▲威力强大的高压水枪把丹尼山一点点冲走,约摄于1910年

全世界每座城市,无论大小,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

诞生、兴盛、衰落、复兴或消亡,城市背后的故事被挖掘出来,其精彩程度不亚于传奇小说。

西雅图这座城市的故事始于开拓者的胼手砥足,继之以大胆的创新精神,成就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故事。

20世纪初,华盛顿州的西雅图迅速成为西北太平洋的主要贸易枢纽,这座地处狭窄丘陵地带的城镇急需以一种有组织的方式扩张发展。

1889年的一场大火把西雅图市中心几乎烧成白地,现在反倒成为重建一座新城的契机。

自学成才的城市设计工程师雷金纳德·汤姆森借此机会对西雅图的地形进行了改造,为这座城市今后一个世纪的繁盛奠定了基础。

这是一场愚公移山式的浩大工程,山峦为之消失,河流为之改道,运河为之出现。

将居民区与市中心滨水区阻隔开的山丘妨碍了西雅图的交通与贸易,因此成为这次改造的主要目标。

从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西雅图人用铁镐、高压水枪、蒸汽挖土机和传送带铲除了超过3800万立方米的土方,挖出的泥土用于填充海边的滩涂。

▲西雅图创建者阿瑟·丹尼亲自设计的丹尼酒店位于丹尼山南侧,后改名华盛顿酒店,1906年在城市改造中被拆除,摄于1905年

这次城市改造对一些人而言是天降财富,市区的住宅价格在两年内翻了10倍,著名的丹尼酒店老板詹姆斯·穆尔看到地价疯涨,主动拆除了这座他曾经当作摇钱树的酒店。

据说有些房产所有者坐地起价,跟市政局谈赔偿金时狮子大开口,满足不了他们要求的市政局只好绕开那些没谈拢的房产继续施工。

一时间西雅图出现了一大片刚夷平的土地上只剩几座十几米高的土墩,上头各有一座完整的房屋遗世独立的奇景,这跟今天的“钉子户”别无二致。

也并不是所有“钉子户”都是反对改造,比如富商詹姆斯·凯利开工时不在西雅图,等他回来时才惊异地发现自己的好几处房产都玩起了“金鸡独立”。

这次大改建直到1930年大萧条的到来才告一段落,此时的西雅图已经改头换面。

不过旧日的幽灵并没有完全消散,今天西雅图地底的一些管网还是维多利亚时代街道的遗迹。

▲铲除的土方用火车运走,远处是正在兴建的新华盛顿酒店,今天它依然矗立在第二大道和斯图尔特街交汇处,约摄于1907年

▲在丹尼山第一期改造工程中,马里昂街以北的第三大道被夷为平地,摄于1907年

▲丹尼山第一期改造工程期间的斯普林街,摄于1907年

▲一队马车向马里昂街行进,摄于1907年

▲改造中的第三大道和麦迪逊街交汇处,摄于1907年

▲新辟出的平地上还有残留的“钉子户”,摄于1909年

▲丹尼山的遗骸,摄于1909年

▲西雅图大改建被称为“有史以来最大胆的市政改建项目”,摄于1909年

▲西雅图人自豪地宣称,如果上帝亲手建造这座城市,也会建成现在的样子,摄于1910年

▲改造中的西雅图好似一座被战火洗劫过的城市,摄于1910年

▲在强力水枪的冲刷下,山丘最终变成松软的废土,约摄于1910年

▲迪尔伯恩街改造工程,蒸汽挖土机在何塞·P·里萨尔桥附近施工,摄于1912年

▲第六大道和马里昂街交汇处的罗斯郡酒店,摄于1914年

▲第六大道改造期间,一台蒸汽挖掘机在马里昂街上施工,摄于1914年

▲传送带把挖出的泥土送往港口,摄于1930年

▲丹尼山二期改造工程的尾声,一群西雅图市民见证最后一铲土被挖起,摄于1930年

▲第五大道和巴特里街交汇处的一条泥土传送带,摄于1929年

▲传送带沿巴特里街将泥土运到港口,摄于1929年

▲装满泥土的拖船驶出港口,这些泥土将用于填海,摄于1929年

▲自卸型驳船把装载的泥土倒进海里,摄于1929年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