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房产指南 >

北京公共自行车渐次退场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09-02 08:40:33

“骑了两三年,现在亲眼见证公共自行车退市了。”8月下旬的一天,家住北京市通州区的刘琦和往常一样,下班后从土桥地铁站出来,准备骑公共自行车回家。但找了一圈,刘琦发现市政公共自行车站桩上的自行车已经被统一移走,站桩开始关停和拆除,路上也不见市民骑行公共自行车的踪影。原先放置公共自行车的站桩停靠点旁边,放上了多个平台的共享单车。

今年以来,北京市各区陆续发布公告,宣布停止公共自行车运营或转为市场化运营。截至8月中旬,怀柔区、大兴区、昌平区公共自行车已转为市场化运营并接受区级管理部门监管,其他行政区公共自行车全部退出运营。这意味着陪伴了北京市民多年的公共自行车正式“谢幕”或转场。

北京是国内较早投放公共自行车的城市,公共自行车自运营之初就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当时北京公共交通还不够完善便利的缺点,服务着市民“最后一公里”的交通需求。为何如今退出历史舞台?

从使用感受出发,市民们各有各的看法。刘琦经常骑公共自行车,认为“一小时内免费的运营措施很优惠,但大多数市民不会超出这个使用时间,运营的收入就相对少了”。家住北京市丰台区的李佳星在办卡后发现了公共自行车的缺点,例如办卡交押金手续复杂、车辆少、站点少、停车麻烦等,“这样一来,身边人选择公共自行车就少了,相比之下,共享单车会更方便”。

运营方也给出了停运解释。如西城区公共自行车停运公告中提到,公共自行车实现了相对共享单车的创新引导、融合发展直至逐步退出的过程,完成了其作为出行模式探索和过渡的历史使命。经充分论证研究,西城区公共自行车系统退出运营市场。多位专家指出,无论是资源分布还是管理模式方面,公共自行车已很难跟共享单车比较。随着城市内部交通的优化,让公共自行车逐步退出是自然选择。

据了解,目前,北京各区均已引入互联网租赁自行车服务。不论是转由互联网租赁自行车接棒,还是将原来的公共自行车转为市场化运营,都意味着将市民“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需求交给了市场。未来情形将会怎样?

据北京市交通委发布的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行业2021年上半年运营监管情况公示,上半年全市累计骑行量3.65亿人次,同比增长53.42%;日均骑行量201.85万人次,同比增长54.26%。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下,互联网租赁自行车有着大规模车辆投放、APP操作便捷等优势,吸引市民注册并骑行。

同时,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对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行业的协调和监管。北京市内运营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的3家企业“美团”“哈啰”“青桔”均需按规定将运营车辆信息接入北京市共享自行车监管与服务平台,并接受市、区、街道(乡镇)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

上述监管情况公示还显示,上半年,北京市车辆投放布局进一步优化,运维调度力量显著增强,车辆淤积和分布不平衡等现象有明显改善,车辆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中心城区作为统一运营区域,车辆投放总规模控制在80万辆以内,各郊区运营车辆约12.8万辆。截至6月底,中心城区合规投放车辆比例达到90%以上,总量调控政策取得显著成效。

现在,刘琦上下班从家到地铁站的“最后一公里”也换上了共享单车,他打算这几天把公共自行车的押金退费手续给办了。“很感谢公共自行车为我们出行作出的贡献,相信未来共享单车的管理会越来越规范,我们老百姓的出行也会越来越顺畅。”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