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式“减碳”或间歇性冲击大宗商品 专家认为市场化手段更合适
来源:证券日报 2021-08-09 10:39:21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中国经济正在进行一场广泛而深刻的改革。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同时,做好电力迎峰度夏保障工作。
南华期货副总经理朱斌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运动式‘减碳’对大宗商品或将产生间歇性冲击,尤其是对钢铁、水泥、煤炭等高碳排放行业影响会更加显著。“减碳”应当是技术进步的结果,用市场化手段倒逼可能更合适。”
为了早日实现“碳中和”,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开展“减排、减碳”工作。
有专家表示,运动式“减碳”有两种可能情况:一是空喊口号、蜂拥而上;二是过度行动,超出当前经济发展所处阶段而采取的不切实际的行动。不管是那种情况,都将对大宗商品供需格局、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短暂性影响。
分析人士表示,运动式“减碳”所传递的信号在于操之过急。但这对传统能源行业并不适用,对新能源行业来说有所急切,带来的结果可能是在盲目追求减排的基础上,未结合经济发展实际情况,造成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或供应不足,从而引发通胀和经济衰退。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表明,中国未来要在‘减碳’方面做出很多努力,但当前出现的运动式‘减碳’也应引起注意。从长期来看,‘减碳’是技术进步的结果。在技术条件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减碳’的唯一方法就是减产,例如钢铁、水泥、煤炭等行业。”朱斌告诉记者,但减产不符合当前经济发展需要,因为经济发展还需要钢材、水泥、电力等行业的供应。“减碳”应该是技术进步的结果,为了让技术进步更快,需要采取市场化手段,例如全国推动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通过提高碳排放量较高行业的运营成本,倒逼其进行技术改造。因此,除了宏观调控外,还要更多利用市场化手段,让碳排放变成有成本的行为。
在大宗商品体系中,除了农产品和贵金属外,有色金属和能源化工也是碳排放量较高的行业板块。其中,黑色系商品较为突出。
“黑色系商品中,钢铁行业产能最大,‘减排减碳’的难题也最多。”朱斌介绍说,钢材生产的核心就是燃料供应,目前主要热能供应就是焦炭,如果从技术上破解这个难题,唯一可行的就是利用废钢,废钢则使用电力提供热能,但成本同样比较高。从长期来看,中国废钢的产量和需求量会越来越大,利用新能源来提炼废钢有望成为未来钢铁行业的替代之路。
朱斌还表示,水泥相对于钢铁行业来说“减碳”更加困难。水泥制作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解决问题的核心是需要成熟的技术支持,即在生产过程中将二氧化碳捕捉和封存,但目前该项技术的成本太高,因此,水泥行业的“减碳”任务也比较重。
有专家向记者表示,做好“减碳”工作有两种方式可以选择:一是通过政策手段,持续对“减碳”工作施加压力;二是通过经济手段,刺激企业不断改进技术来降低碳排放量。只有双管齐下,才能尽早实现“减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