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高新开发区规划「南京科学城未来发展」
来源: 2024-01-20 08:16:36
上一节在梳理南京高新区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厘清现今新区转型发展的限制因素,本节将探讨南京高新区发展五大方向并提出高新区发展的规划策略,为其他地区新区发展提供借鉴。
一、南京高新区发展方向
产业转型宏观背景下,高新区发展需要突破原有空间单元,实现区域功能对接、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转型、提升产城融合度、优化新区环境。
(一)对接区域功能
实现区域性功能互动 :一要发挥自身产业优势,实现产业空间拓展与优势互补 ;二要实现新区与周边配套共享,弥补自身配套空缺,加强新区自身集中配套。此外,要衔接新区与周边的空间结构,打通绿色生态廊道,通过慢行步道贯通生态网络。
(二)用地集约发展
高新区要往“提质增效”方向发展,实现重化工产业集聚,推进空间集约化发展。一要立足产业定位与现状空间布局,运用“搬迁、置换、回购、重组”等方式,对不符合产业定位、用地低效、简单加工制造等生产技术落后、产品档次低下、发展前景小的企业实施集中搬迁 ;二要集约发展高附加值产业,通过平台聚集,推进软件、生物医药企业向南京软件园、南京生物医药谷等集约发展。
(三)优化产业结构
1. 集聚新型产业
调整产业结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并抓。实现产业组织结构、布局结构的优化,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以工业转型升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依托产业基础,重点发展生物医药、软件信息、北斗通信和先进制造四大主导产业板块,基于园中园培育模式,形成产业集聚,结合配套功能为产业板块提供智力与服务支撑,促进产业升级。
2. 打造产业链条
创建产业链聚集途径,提高产业凝聚力。一是积极探索提高协同创新能力的方法,建立多元主体协同创新互动体系,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大力引进和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人才,形成“科研院 - 企业”助推机制,使科研成果以最快速度转化为产业链。二是探索产业链创新路径,立足于建立全球产业链分工,谋划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集成创新能力,并在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上形成竞争力。
3. 打造产业品牌
按照“市场要活、创新要实、政策要宽”的要求,强化自主创新与外来引入,切实增强产业发展的活力与动力,实现主导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品牌化。
4. 分期推动产业
近期主要在新区核心,即软件园一期板块内结合实现低效企业转型更新,构建高新区核心区。中远期主要集中在产业园三期板块的企业转型升级,转型部分粗放企业用地,结合区位优势挖掘土地价值。
(四)实现产城融合
1. 明确新老城区重点
改变粗放发展道路,提档老区发展、控制新区建设,实现产城融合,实现“人”的城镇化发展。逐步改善园区半城市化特征,转变为“自我造血”的发展模式,培育城市功能,逐步实现老城更新与功能完善。与此同时,新区发展应避免重走老路,强化城市发展控制,聚焦商业、科技、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配套等方面的重点问题,打造宜居环境,实现产城融合,提升园区整体功能品质。
2. 合理布局基础设施
提升园区综合功能,包括配套服务的各种商业服务、金融信息服务、管理服务、医疗服务和娱乐休闲服务等。园区发展要综合安排产业、科技研发、商业服务和居住等用地,形成产业发展区、生活居住区、商业服务区等多组团布局、空间结构紧凑、功能高度混合的空间形态。
(五)提升空间品质
控制传统产业污染,打通生态廊道、构建绿色出行体系。其一,考虑环境承载力,控制生产污染。其二,塑造风貌特色。根据城市功能组团的主导功能、人文特色、地形条件和景观资源寻找景观主题及标志,选取产业核心区域打造产业风貌景观特色。其三,构建游憩体系。通过绿地系统规划,加快新区公园绿地建设,打造主题广场—次级休闲绿地—水体景观广场—街道绿地节点—山体绿化楔形渗透等多层级系统性景观。其四,发展绿色交通。园区内部以慢行交通为主,通过道路断面设计,构建具有独立路权的自行车交通和步行系统,形成绿色交通网络。
二、产业转型背景下南京高新区发展的规划策略
在产业转型背景下,南京高新区发展应立足周边发展基础,实现区域协调的产业定位调整、强化片区内部复合功能,实现产城融合、优化空间塑造,展现品质风貌、实施生态修复(图 4)。
图 4 高新区转型发展规划策略框架 来源:中机院
(一)区域协调 :周边区域创新协调发展
突破高新区发展功能单元(图 5),利用内部及周边地块的产业基础、地块间功能、生态等多方协作关系,推进区域产业、交通、服务等一体化,形成高新区发展的持续动力。首先,强化片区产业功能轴线,联动区域发展,串接服务中心。其中,差异定位地块核心区与周边,如高新区产业板块(NJJBb040 单元南侧)与 NJJBb050 单元产业外溢实现空间上的衔接,进一步拓展新区产业。其次,利用交通一体化,强化地区交通便利性。如在南京北站、轨道交通 3 号线与 S8 号线、浦仪快速路建设等交通发展的基础上优化高新区内部交通网络,对接交通一体化 ;此外,实现区域服务一体化,与 NJJBb030 单元实现居住、公共服务对接,形成产城融合的空间。
图 5 高新区及周边单元协调发展示意图 来源:中机院
(二)产业调整 :实现内部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调整包含存量用地更新再利用、现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实现片区内部可发展区域的空间拓展,加快聚集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一,存量用地整治提升。实现高新区核心范围内用地调整,加快老工业区搬迁及优化改造,推进棚户区、城中村、危旧房等综合整治。如 NJJBb040 控规编制单元中的部分置换为居住功能片区,部分传统产业转变为城市配套,部分二类工业用地转型为研发用地。其二,传统产业提档升级。淘汰落后产能,搬迁高新区高耗能传统产业,逐步壮大先进制造业、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三,产业空间逐步拓展。高新区产业发展除核心区研发产业外,还应拓展边缘区产业功能,NJJBb060 控规编制单元实现空间拓展,依据上位规划的相关要求,近期拓展为一类工业用地,远期拓展为研发产业用地。其四,加快集聚新兴产业。目前园区拥有战略性新兴企业、科技型企业 1000 余家,在此基础上,积极承接全球高端产业转移,充分把握中国互联网 、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机遇,围绕江北新区“4 2”产业发展方向,紧扣软件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积极引进行业领先企业。
(三)复合功能 :强化新区内部综合功能
强化地区配套功能,提升片区产城融合程度,实现民有所业、业有所居,逐渐实现“人”的城镇化,提高新区发展质量。一方面强化片区、街区之间功能复合,在区域协调发展基础上,强化高新区内部不同区块、不同街巷的产业、商业、服务等配套功能 ;另一方面,强化建筑内部功能复合,合理安排单栋建筑功能,在底层设置餐饮类功能、中层设置技术产业功能、顶层设置高新企业,实现建筑功能垂直弹性复合。
(四)开放空间 :贯通社会、生态空间
构建片区开放型空间布局,打通生态廊道。首先,强化城市社会空间贯通,通过商业空间、街头绿地、河道水景等联通城市社会交流空间,形成特色开放轴线。同时,重塑高新区软件园核心区城市形象,尤其是塑造浦泗路、江北大道两条城市发展轴、门户通道城市景观。其次,强化片区生态空间衔接(图 6),形成生态游憩慢行系统。加强片区北侧滁河、龙王山、石头河等生态资源的串联性,形成连通滁河与长江的生态廊道,实施片区生态控制与廊道划定,依托丰富的生态景观要素,打造片区慢行网络,展现片区品质生态风貌。
图 6 开放生态空间示意图 来源:中机院
(五)生态修复 :改善新区产业投资环境
传统产业长期发展导致高新区土壤、空气、水系均受到一定程度污染,需进行新区生态环境修复,满足新兴技术产业的发展对环境基础的要求。其一,划分土壤治理污染等级,实施针对性的治理方案,污染程度由重到轻可分别采用异位化学氧化、土壤植物修复等技术实现修复。其二,长效监管空气质量,可通过户外屏幕实时播报实现长效、公共参与监管。其三,修复水系环境,打通区域水系网络,活化水源流动,自然净化水系,污染严重区域可利用化学药剂治理。
三、结语
南京高新区发展要紧跟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内涵增长”。通过协调周边区域,实现功能互补;优化新区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强化复合功能,提高片区综合服务能力;打通片区空间廊道,构建品质开放空间 ;修复生态环境,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其中,产业转型是核心,考虑人的需求,优化配套、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是其次。只有服务配套跟上,力求产业发展和新区建设融合,提升综合功能,才能进一步提高新区建设质量。(作者:胡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