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皋桥属于南京的城北吗「南京迈皋桥地铁站」
来源: 2024-01-16 08:16:36
“前方到站,终点站,迈皋桥。”
1号线开过南京站重返地表的刹那,是有穿越感的,旧板房、裸露的电线和正在整修的工地在视野里交错,隔着玻璃都能闻到尘土飞扬。
它是南京人刻板印象中的“城乡结合部”,也是永远大兴土木的新玄武;是曾经光芒万丈的工业中心,也是急速过气后缓不上劲儿的城市洼地。
位于南京城东北的迈皋桥,就连气质都和东北如此吻合。
一座734厂,一座741厂,约等于当年迈皋桥的全部。
734厂即南京有线电厂,南京码农的初代宇宙中心。早期生产电话机、交换机,后有载波机,60年代更是开始研发计算机。
秃头码农的生产力是无限的。80年代,734厂借鉴着Apple Ⅱ,生产出的“紫金”电脑,收割了第一波果粉的流量。
华电741厂相对更加知名,毕竟这里是全国第一只荧光灯、特制灯泡、黑白显像管、彩色显像管诞生地。
况且,当年哪个南京人家里没用着华电生产的“电工牌”灯管呢?
两座职工数7000 的国营大厂,自成小社会,厂区配套的宿舍、家属区、食堂、电影院、子弟学校……框住了多少迈皋桥人的日日夜夜。
在华电路,在东井亭,在和燕路,每到下午四点半的下班时间,工人们从几十个车间里次第涌出,造成的拥堵不输清晨的柳州东路。
工人子弟的标签,让每个在迈皋桥长大的孩子都成了“皋富帅”。他们顺着华电子弟学校、734子弟学校一路从幼儿园读到高中,一路笃定又光明。
后来,741厂成了中外合资的华东电子集团,734厂拆了个干净,898和924两个规模小一点的工厂同样终不能幸免。
一个充满干劲的时代就此退潮,留给迈皋桥的是接下来始终在整治、始终在沉浮的十五年。
这儿迎来了地铁和万谷慧生活,送走了东井二村和全部的老厂房,迈皋桥广场已经修了整整三年,地铁站的高架下方还是一派大兴土木。
老工厂的气息,除了路名,大概就只剩下随处可见的高压线了吧。
华电路路口有两棵树,一棵是歪脖子梧桐,另一颗还是歪脖子梧桐。
坐在树下下棋的大爷说,这两棵树,741新厂子落成前就在了,后来厂子没了,它们还在。兴许啊,这树比他自己都要老。
说完这话,大爷喝了口茶,走出一步凌厉的“炮二平五”。
同样,在东井亭,拆得一点不剩的734厂,唯一的遗产也是两排粗壮的梧桐树。
树下有桌椅有健身器材,以及陪孙子打羽毛球的奶奶。
树影下的迈皋桥,已经感觉不到多少干劲高涨的“工业”气息了,当年奋斗过的工人们慢慢老去,日子于是在悠闲中变慢。
华电路的街边的修车铺边,闹春困的女孩趴在电动车上打瞌睡。一旁的松子烤鸭店日不闭户,店里明明摆着卤菜,老板却不知上哪摸鱼去了。
东井村的老房巷陌中,闲来无事的街坊门对门地聊着闲话。干了半天活的干洗店老板踱出屋子晒太阳,定睛一看,小店竟已35岁“高龄”。
穿越永远在整修的迈皋桥广场,出新后迈皋桥老街早已没有了连绵不绝的夜市,更整洁的同时失去了大部分烟火气。
这里的C位属于迈皋桥大市场,没啥气势的门头仿佛一座穿越10年的任意门。杂乱、便宜与山寨,是这里不变的画风。
15元一件的“潮牌”衣服、10元一对的廉价耳环、20元随便挑的帽子,在这里比比皆是,很有新街口初代莱迪的既视感。
市场的摊主们大多佛系,有顾客来便招呼,没顾客来便聊天玩手机。坐久了起来扭扭腰,还不忘配一首节奏铿锵的BGM。
在迈皋桥,从工业时代传承至今的美食们,已经不再是几家店铺那么简单,而是成了迈皋桥人的生活本身。
在华电人的觅食中心华电路,美食关键词是“15年 老店”。
歪脖子梧桐树后的汤包店,过去是徐建萍汤包的旗舰店,后来是歌颂汤包馆,最近变成了遇椿·古法汤包。其实一直都是一家店啦~
12元的汤包,一笼六只,倒扣的蒸法是十足的南京特色。
夹起一只咬开小口,鲜甜的肉汁立马蜂拥而出,金黄透亮的色泽令人食欲大振。汤包的调味也是经典的苏式甜口,鲜嫩的肉感真是肉食动物福音!
华电路另一头的吴家面馆,以前是“吴家生煎包”,再以前,是华电西路上的一个小摊。
7元四个的生煎诱人极了,皮薄底脆肉量感人。倒是素菜面滋味平平,炒素菜和面条都只是平均水平。
路中间的川之杰山城人豆花鱼,店老板是重庆人,从华电退休后没舍得回老家,就在这里开了个小店。
凭借一锅麻辣过瘾的豆花鱼和近20年来积攒的口碑,它接过了康乔和京可的班,成了华电人心目中的水煮鱼C位。
而在燕亭路东井亭一带,抓住老734人胃的店家,都是温暖的手制美食。店家做习惯了,大家也吃习惯了。
小角馒头换了门头成了“小脚馒头”,无论什么品种都是8毛一个,便宜到流泪。
店里的光景一览无遗,和面、揉面、蒸制的过程大家也都看在眼里。
小鸡鸣汤包馆,开业至今已然35年,门头早已掉了色,唯有汤包的味道常新常青。
蒸汤包的锅就这么大喇喇地放在店门口,略厚的皮子和咸鲜口的卤汁是它家的特色,倒是和标榜“正宗”的鸡鸣汤包相去甚远。
张阿姨的粽子摊就摆在树荫下唠嗑的人堆里,粽叶、糯米和各种馅料一字排开,一边聊天一边忙活。
小资买了她的蛋黄肉粽。蛋黄的品质极好,咬下去甚至有红油冒出,糯米和腊肉的味道也融合地到位。
燕亭路巷口的启明大饼就是734厂的披萨店,你光是路过就能闻着味儿;你闻到味儿了,你就想买。
20多年做下来,老板娘做饼的手艺已经炉火纯青,飞饼撒芝麻的操作十分洒脱。
面饼擀的筋道,味道也很香。芝麻密密一层,葱油揉的均匀,每一口都有着两种层次。
它家的招牌美食还有韭菜水煎包。试吃之,面皮的脆虽然有所不如,但那股酥韧劲儿却已经足够。韭菜馅也调地很到位,韭菜新鲜,咸淡刚好。
734、741、924、898……这一连串曾被迈皋桥引以为傲的代码,在岁月的洪流中慢慢被冲淡,在新一辈南京人眼中更是无比陌生。
可事关迈皋桥的往昔是不该被遗忘的,不管是鼎盛时的桃李春风一杯酒,还是陷在泥潭里的江湖夜雨十年灯。
对于老厂区的故人而言,这里是厂子,是家,更是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地方。
来源:南京小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