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浔是丝绸之乡吗「湖州南浔蚕丝被」
来源: 2023-10-21 18:15:54
文/红豆
“怒掷酒瓶振国威,香惊四座夺金奖”,这是茅台酒宣传的故事。说的是在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茅台酒在展会初期备受冷落,中国代表团团长陈琪搬起坛酒,往下摔,顿时酒香四溢,吸引了众多的人。当其时很多人以为这是中国品牌首次在国际物体上亮相,且取得成绩,但其实当时贵州获奖的白酒名为“贵州公署酒”,所以真真假假,我们也难以辨真伪,我们姑且按下不表。
不过,接下来说的这个,可是真的。
那就是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了世界上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当商人徐荣村得知消息后,敏锐地嗅出其中的商机,他马上命令人精选了12包辑里湖丝,紧急用船运到伦敦。由于中国商品历来不重视包装,精美的湖丝也是用麻布包裹的,所以当它出现在富丽堂皇的伦敦世博会标志性建筑“水晶宫”时,一切都显得那样的格格不入,果然,评委们要不将它忘记,要不将它忽视了。
当几乎最后阶段,评委们反复品评之后,他们才忽然想起了还有12包来自中国的展品没看呢。
于是连忙找来。打开一看,评委们都惊呆了:洁白的辑里湖丝柔软而富有弹性,无疑是在所有参展的丝绸中质量最佳。就是这样,看起来其貌不扬,来自东方南浔小镇的辑里湖丝,一举夺帅,获得了由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亲自颁发的金银大奖。
康熙帝曾说过:“天下丝缕之供,皆在东南,而湖丝之盛,唯此一区。”这个一区,指的就是南浔镇辑里村。
其实,在获得国际奖项之前,“辑里湖丝”早已经在国内闻名。康熙皇帝织造九件皇袍,指定要用辑里湖丝。
“辑里湖丝”原名“七里湖丝”,七里是湖州南浔的一个村名,因该村距离南浔镇七里路而得名,“七里湖丝”雅化成“辑里湖丝”,相传是清朝雍正时期所为,概因“辑”字书写大气而又有缫织之意。
在辑里,这里有着这样的传统:育最优质的蚕,剥最完美的茧,抽最新鲜的丝,做最麻烦的工。
这里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气候宜人,适合培育出优质的蚕,而选茧剥茧都靠手工,极其麻烦。但精工细作而来的辑里湖丝,韧度远非寻常蚕丝所比,一根丝能穿起8个铜钱,而别的蚕丝只能穿起3、4枚,再多一枚,便断了。
“辑里湖丝”是传统手工艺的巅峰之技和自然原生态的优质水土相结合的典范。相对其他地区所产之丝,“辑里湖丝”具有“细、白、坚、圆、匀,韧、柔、净”的特色。故为丝中极品。在明朝时,就已有“湖丝惟七里尢佳”之誉。
所以这样的丝绸,在首届世博会获奖后,更是在国内国际成为知名品牌,成为欧洲市场上最炙手可热的东方商品。
在电视剧《大明王朝》里,江南织造杨金水跟西洋商人做生意,领着洋商看货订购,洋商一下子就被这些美丽的丝绸吸引了,其中的很大一部分丝绸,就是来源于南浔这样的江南水乡。
在清朝的《权斋老人笔记》有这样的记载:南浔“其丝之行于两广外洋及江宁、苏、浙三织造,岁不下数百万”。
也就是说南浔的生丝产量一年数百万,实在厉害。
由于蚕丝业的兴起,从明万历至清中叶,南浔的经济空前繁荣鼎盛。南浔渐渐地成为全国蚕丝贸易中心,因经营蚕丝贸易而成为富豪者达数百十家。南浔由此一跃成为江浙雄镇,江南各镇中首屈一指。
民间更有“四象八牛七十二条黄金狗”一说。
所谓“四象”,就是说当时南浔有资产五百万两白银以上的人有四个人,而八牛呢,是指资产百万两以上的八个人。而,“黄金狗”,则是资产三十万以上不到五十万的七十二人。
你们猜一猜“首富”刘镛的资产是多少呢?达2000多万两。什么概念,这样说吧,当时刘镛家在上海投资,光是他家第四房的姨太太,在上海就拥有出租房屋700栋。
可是,最难能可贵的是南浔丝商们的长远目光,他们从丝出发,用生丝赚得的每一桶金,继续拓展,把手伸进了更多的领域:盐业、地产、典当、银行、煤矿、电厂、铁路、汽车、军火、保险……
也就是大概从那个时候开始,金钱上的富裕,让这样一群南浔商人们不再满足,他们用手中的财富,建造了许多园林豪宅。
南浔,这一座历史上以蚕丝发家致富的古镇,可从来都不仅仅局限于蚕丝。
1、小莲庄
小莲庄的主人,就是“四象之首”的江南四大首富——刘镛。
刘镛可以成为首富,全因他有过着人的胆识和见识。刘镛从小家境贫寒,14岁被迫辍学,20岁那年,他决定自立门户,刚开始他低价收购了一批生丝,眼看着卖不出去了,于是决定赌一把,他想通过水路把生丝直接卖到上海去。
刘镛租了艘船日夜行船赶路, 三天后,终于到达上海十六铺码头。没想到他赌对了,而且还赌赢了,在上海,湖丝的价格比南浔当地高出两三倍。
就这样,刘镛赚了人生中第一桶金,而且还带领着其他南浔当地的商人,把南浔的丝运出去,就这样,南浔和上海之间,就有了一条繁忙的“黄金水道”。
再说回小莲庄,小莲庄在1885年就动工了,大概花了40年的时间才建造完毕。从刘镛开始建造,到其儿子刘锦藻接手修造,才最终完成。
不过得不说啊,小莲庄是江南园林中的精品,中西合壁,不拘一格,因地就势。
既然叫小莲庄,小莲庄内当然有一大片的荷花塘,荷叶田田,风景绝佳,无论从哪一个角度,都可以看这荷塘的美景,闻到那漂浮着淡淡的荷花清香。
而在小莲庄里,刘氏义庙的正厅里,悬挂着宣统皇帝御赐的九龙金匾一块,上面写着“承先睦族”,可以看出当时刘家是多么的荣耀。
2、张氏旧宅
而被称为江南第一巨宅的张氏旧宅,它是南浔“四象之一”张颂贤之孙张石铭所建,占地面积6500平方米,也是一座经典的中西合璧建
张氏旧宅共有中西式楼房244间,是南浔镇上保存下来最大最完整的一处住宅。
从外观上,你可以看到有当时西方建筑中常用的罗马柱、拱门、工艺精湛,风格高雅,透出一丝丝凝重而又清新的气息。
在这青石板小路上走着,穿过具有东方韵味的亭台楼阁,下一秒,你却惊奇地发现自己走进铺有彩色瓷地砖和彩色玻璃的舞厅。
而这,这不仅仅又是西方文化的渗透,更是中西文化的融合。
3、嘉业藏书楼
腰缠万贯的南浔商人不仅没有一身铜臭味,反而还对书籍情有独钟。在南浔,嘉业堂藏书楼,是中国近代史上私家藏书最多,花费金钱最多的一个。
嘉业堂藏书楼,建于1924年,为刘墉的孙子刘承幹所建,刘承幹嗜书如命,还被被鲁迅称为“傻公子”呢。
嘉业藏书楼就和小莲庄相邻,它们之间有小桥相通连,占地20余亩。
古人说,仓廪实而知礼节。对南浔商人来说,则是仓廪实而知诗书,商业兴而重文教。南浔富商的藏书历史,到了上世纪之初,也慢慢形成包括嘉业堂在内的三大藏书楼。
南浔担得起“底蕴深厚”四字,自宋至清,南浔以一个数万人的弹丸之地,先后中进士41人,举人、秀才不可胜数。
到今天,南浔依然以一镇之地,养育了9名两院院士和80多名各学科有影响的专家学者。
1949年大军南下时, 周恩来同志十分关心南浔的藏书楼,曾要陈毅司令员派兵保护,不使损失。
1951年,刘承幹把藏书楼捐献给了国家,归浙江省图书馆。
嘉业藏书楼不仅以收藏古籍闻名,而且藏书量十分丰富,现在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之一。
作家徐迟先生用了66个“水晶晶”来描写他的家乡南浔:“这里有水晶晶的水,水晶晶的天空,水晶晶的日月,水晶晶的星辰……”
的确,南浔真的是水做的。一如红楼间的奇绝女子——水性、柔美、风韵;才华横溢、身手不凡、云梦气远。
南浔的水,养出了驰名中外的辑里湖丝,更传承着运河的故事和文化。
南浔,从一个小小的养蚕的江南小镇,慢慢地发展出了以蚕桑为龙头支撑起的兴旺富庶之地。有人说这真的是一片从丝出发的人文福地,可是更加令人惊叹的,难道不是是这里的人的目光和勇气吗?
虽然那一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可是那些雕栏玉砌的豪门大宅还在,那些曲径通幽的藏书楼还在,那么,这个城市独特的优雅气质就还在。哪怕只是隐约尚存,可是都无不向传达出一个逝去时代的温暖。
而如今,它也不慌不忙,默默地守候着自己浓厚的文化积淀,从容地保留着自己比较原始的样子,等待着真正懂自己的游人们,来揭开自己的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