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香门第投身残垣村落 她在长安乡村打造了一座“活着的博物馆”
来源: 2023-08-15 08:16:46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重大战略,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很明显的信号是:会有越来越多的民间资本、社会资源流动到农村。
而在陕西西安,有一位女性企业家早在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之前,便开始了自己在乡村的造梦之路。
她出身书香门第,却在企业再次转型的新阶段“铁心下乡”,投身到一个残垣村落。她用六年时间,在终南山下的乡村留住了一座古村落,打造了一座“活着的博物馆”。
她所做的一切,只是想再次做些“对西安有价值的事”。
孙茵
邂 逅
孙茵祖籍浙江富阳,老家在杭州,她长在西安、学在西安、创业在西安,作为一个“老西安人”,对这个城市有着深厚的感情。
上世纪80年代初,孙茵进入当时的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求学,1984年毕业之后,又到西安交通大学攻读第二学位。1994年,伴随着下海的浪潮,她开始思考“要做点什么事情了”。
“创业时,我的想法比较简单,我就觉得应该做一些对城市有价值、有特别贡献的事情,那时候西安的老百姓大都还住在大杂院里,我就希望西安人能住进花园一样的社区。”孙茵说。
从最开始为生活在大杂院里的西安人建好房子,到后来,在老城区做综合化的改造,再到开展连片区城乡综合治理,孙茵带领她的企业实现了多次转型和能级的跃升。转眼到了2015年,孙茵开始把更多的精力转向乡村,加快了在产业领域的拓展步伐。
而很难想到,孙茵在这个阶段邂逅了唐村,来到了长安城南的南堡古寨,在这里,她与千年前的盛唐产生了联系。
项目启动前,孙茵带领团队进行项目踏勘
从小在陕西师大的大院里长大,从小听着长安的故事,听着终南的故事长大,她当时的心愿就是想在终南山下做些什么,在这里改变些什么,在这里讲秦岭、讲终南山中华文化的起源和新貌。
当孙茵第一次走进长安唐村南堡寨这片土地时,眼前看见的是一望无际的麦田,不远处是苍翠的终南山色,风景秀美无比。但塬下的南堡寨新村道路狭窄,基础设施匮乏,空心化严重;南堡寨老村因为缺水和交通不便彻底被荒废。这和千年前唐诗中所描述的 “山村不假阴,流水自雨田。家家梯碧峰,门门锁青烟”的诗意田园相差实在太大。
但正是这片区域,历史悠久,人文自然资源丰富,这里曾是汉代离宫御宿苑所在地,到了唐代这里更是达到了人文鼎盛的巅峰:韦杜世家、贤达名士于此雅集唱和、郊游宴饮、诗意栖居。就在南堡寨这个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古村里,百年以上的皂角树有4棵,千年侧柏树4棵,东西戏台尚有遗迹,讲究的家里院墙都嵌有土地神龛,村中间的魁星楼很多人还印象深刻。村民记忆中,这座村子的一切都是鲜活的。
南堡古寨修复前
应该如何做,才能来改变乡村发展所面临的这种困境?如何能够在城镇化的进程中,留住乡愁并重塑乡土的文化身份?孙茵说,她希望能留住这片古村落的文化记忆。
修 复
项目启动时,很多人看不懂,不知道孙茵将拿这个村子干什么。业内普遍也不看好。废弃的村里,还有村民牧羊养牛的牲口棚,当需要完全腾出时,村民们仍然有很多的疑惑,甚至有一定的抗拒。
2017年的夏天。塬上,在村民不解的目光中,一支工队进驻了。
经历了几百年的岁月沧桑,这里的一砖一瓦、一石一木,等来了知音。
孙茵说,一开始,她把这作为一个公益项目来做,希望探索这个区域应该如何去做规划、如何植入产业,从乡村振兴的角度应该如何去复兴,从文化产业的全面介入又应该如何去做。
对这样一个古村落的修复不同于城市住宅的建设,既要保留基础,整修翻新,又要借势而为,就地取材,还需要尽可能地留下其原汁原味的乡愁记忆。
在这过程中,一是面临着乡村技艺工匠人才的稀缺,二是工期较长和资金投入的持续性,三是后续修缮、业态注入的系统性。
南堡寨村村民积极参与长安唐村的修复工作(资料照片)
针对老建筑修复、生态环境再造、文化遗址保护等问题,孙茵专门组建了乡建团队,并在当地特别找寻精通土坯房和老房屋修筑的工匠人才,加入到南堡寨古村落的修复中。经过相继三年的修复,如今古寨一期已修复完成并开放。
修复后的古寨保留着原有的格局
几年来,孙茵在这个项目投入了数亿元。“在这个过程中,遇到的大大小小的问题太多了,有技术的问题、有资金的问题、有人的问题,也有项目产业规划的问题。没有办法,只有坚持,死磕,跟每一个问题死磕到底。”孙茵说,即便有很多困难,她坚信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她希望这个古村能成为一个乡村生活博物馆,希望能留住这片原乡记忆。
古寨修复后
在这里,孩子们小时候上课的小学被改造成了乡村展厅,老村里的百年皂角树被装上了华盖,成为游客祈福的地方。村民晒麦子的打谷场成为游客喝茶听秦腔的集散广场。老树旁的关中小院都是根据以前的模样修复的。每一处重建的房子,也都是村民小时候看到的样子,但是路平了、树多了、空气也好起来了。
修复后的古寨成为美学生活体验场
在修复后的古村里,唐小豆乡村图书馆经常做亲子活动,带着孩子们一起做手工、读书,周围村里的小朋友假期也会来店里读书,图书馆为村里的孩子办理了公益读书卡,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和玩耍的地方。
利用旧水塔改造的“濛溪有诗”也别有一番特色,这家书店咖啡馆,讲述着穿越千年的真实历史,记录着南堡寨的在地文化故事。
在原建筑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建设的生态体验型民宿,也吸引了众多省内外游客和家庭前来打卡体验,成为周边群众的美好田园生活体验地。
古寨民宿成为田园生活体验地
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也许有人会问,为啥投资那么多,她却没有用城市地产的逻辑进行推倒重建,而是精工雕琢还原这样一个古村落,孙茵说,“长安城里有很多城市文化的名片,但长安唐村是乡村的名片,南堡古寨是长安乡村生活活着的博物馆。”
激 活
在这里,古村的修复还在进行,孙茵深知“农村美、农民富、产业兴”的逻辑。她希望未来的乡村是生产、生态、生活的融合,不仅要留住这些乡村文化遗产,还要让其“活得好”,一是要让年青人在这里扎根创业,二是让乡村的文化根脉在现代产业的发展中绽放新活力。
南堡古寨成为市民网红打卡地
她在唐村发起了“新时代的创业史”梦想合伙人行动计划,建设了西北首家乡创孵化平台“长安唐村·乡创中心”,为年青人提供培训、技术支持、投融资等服务。
项目通过规模化产业发展培养扶持当地社会化服务合作社,带动当地生产用工,增加农民在地化劳务收益。
在稻香渔歌农场内,当地农民正在插秧(资料照片)
唐村规划范围内的皇甫村是人民作家柳青生活和工作了14年的地方,孙茵说:希望用很多年的努力和这里的农民结成命运共同体,书写新时代的创业史。
也为了留住“柳青精神”,孙茵先后投拍了人物传记电影《柳青》,先后修建了柳青故居、柳青文学纪念馆,修葺了王家斌(《创业史》中梁生宝的人物原型)老宅,协助修葺提升了柳青纪念公园并对公众开放,吸引了众多的群众和党员前来参观学习。
电影柳青首映仪式,制片人孙茵与摄制团队留念
古寨塬下,从南堡寨村到曙光村、高湾村,700余亩水田展开田园生活画卷,让已经消失的桂花球大米重新回到西安人的视野中。在这里,鳖稻虾共生,再现了唐诗中“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终南水乡胜景。这是唐时的乡村原貌复刻,也是现代的田园诗歌。
项目恢复了区域部分水田
依托省级农村改革示范区的政策和资源优势,她带领团队落地神禾万亩优质粮食基地项目,推进实现了十里水乡、唐村农场等多个规模化农场的实施,上线了“京东智慧农场”系统、MAP(Modern Agriculture Platform)智农系统。
如今,南堡寨村和周边村庄种植的桂花球大米经过了文创加持,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唐村还积极通过“非遗赋能计划”将在地的非遗进行提升,推出了诗唐集“花欲燃”系列黄酒、“百年老油坊”菜籽油、楮皮手工纸流沙折扇等农文创产品;桂花球大米、小麦、油菜花等作物,也与中粮、金龙鱼等品牌确立了合作模式,在成片的田野里印染成画。
在这里,“芊屿芊荨乐园”成为孩子们的欢乐场
在古寨,品味田园乡村美食
梦 想
“今天的中国,我们所有的生活方式、产品形态和体验方式都在全面的升级和转型,我们希望这种新的生活方式是中国人自己的,尤其是西安这座伟大城市所独有的。所以,我们坚持把活着的唐请回我们的生活中,请回我们的体验中。”
今年,是孙茵创业的第22年,她依旧在南堡古寨项目倾注着大量的精力,聚合着行业的优势资源来打造她的这个“作品”。
孙茵认为,自己有责任对生存现状堪忧的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保护,她希望走出一条“通过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激活乡村文旅,通过乡村文旅系统带动产业发展”的路径。她也希望通过激活在地文化IP,助力西安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南堡寨村于2021年荣获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称号,项目入选陕西省文化产业“十百千”工程——重点文化产业园区,长安唐村“三元共建”的发展模式荣获“拉姆查兰管理实践奖”,入选2021《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案例库,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获得行业广泛关注。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饮马池水、架子车、大树、门口石墩、被烧饭烟火熏黑的砖墙……这里是寻找乡村记忆的绝佳去处,也让所有来到这里的人们,都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孙茵说:她的梦想就是为这座深爱的城市做出贡献,让这座城市重新焕发文化光彩,她知道这条路很长也很艰苦,但她很幸福…… (来源:天朗集团)
编辑:一单 责编:刘芝林 终审:吴汉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