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房产频道 >

希腊建筑师康希:“友好” 是理想城市应有的样子

来源:   2023-07-22 14:15:57

澎湃新闻记者 鲁怡

希腊建筑师康希(Kostas Chatzigiannis)

诗人雪莱说:“我们都是希腊人,我们的法律、文学、宗教和艺术之根都在希腊。”

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以巴黎先贤祠为代表,很多知名建筑都被烙上希腊的印记。海纳百川、中西合璧的上海,亦拥有众多闪耀着希腊元素的历史建筑,这些始建于上世纪初的建筑已步入城市更新周期。

希腊建筑师康希(Kostas Chatzigiannis)曾参与设计2010年上海世博会希腊展馆,而在上海愚园路,他用将近5年时光为一栋建于1936年的双子楼注入浓郁的希腊风格,通过修缮与更新,以多元文化碰撞当代上海。

在希腊政府和上海长宁区政府支持下,愚园路项目“蝶变”为中希文化交流中心——希华馆,中国和希腊“一带一路”的大型项目合作基地。

希华馆

希华馆

康希认为,历史建筑更新的难点是如何重使其恢复生机,以及如何以尊重建筑历史文化元素的方式进行设计,同时符合当代功能需求。

这位在上海生活过12年的建筑师心中,友好,是一座理想城市应有的样子。

历史建筑的城市基因

古希腊的辉煌不仅流传在神话之中,还镌刻在遍布世界的一座座建筑里,漂洋过海,影响着海纳百川的上海。

“外滩是许多建筑风格的集大成者。”康希表示,在融合了多种风格的外滩,希腊元素俯拾皆是,“细心的观察者会注意到建筑的多立克风格立柱、装饰有花卉图案的科林斯式立柱、爱奥尼亚式立柱。后者运用在前汇丰银行大楼(外滩12号),这座‘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白令海峡最讲究的建筑’,同时还汇集了宏伟壮观的穹顶,以及古希腊神庙标配的三角形山墙,所有古典希腊建筑的主要成就都集中在上海的一栋建筑上。”

康希认为,中西合璧使上海成为一座真正非凡、独一无二的世界城市。来自古希腊的建筑参考,以及其他欧洲风格,当然还有强大的中国文化遗产,构成了这座神奇城市的城市结构。

这是城市的基因,也是城市更新进程中应挖掘与传承的密码。

历史建筑更新的难点在于恢复生机

和仪态万方的历史建筑一样,尺度宜人的街道,也是上海的城市底色。2007年,上海正式出台《关于本市风貌保护街道(街巷)规划管理的若干意见》,规定64条“一类风貌保护街道”将永不拓宽,希华馆所在的愚园路就是其中之一。

钱学森、傅雷、张爱玲,在这条遍布着大师足迹的马路上,四根希腊多立克式大石柱巍然耸峙,满载着古希腊神庙般的恢弘感,与位于不远处的另一座拥有近百年历史的建筑百乐门遥相呼应。

希华馆的前身是一栋建于1936年的双子楼,作为拥有90多年历史的老建筑,改建工作更为困难复杂。“必须用大量金属结构对建筑进行加固,同时我们决定保留一些其他元素,比如屋顶的木质结构。”

从将建筑隐于铁门之后,到重新打通建造时互通的双楼,康希以微创手术的方式让建筑尽可能保留原貌,整个过程耗时四年半,比拆旧建新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

除了结构和施工限制,针对历时建筑的更新,最困难的是如何重新利用使其恢复生机,以及在尊重历史文化前提下进行设计的同时,如何令其符合当代功能需求。

基于此,对希华馆的改造首先从功能出发,考虑到项目的重点是促进中希文化交流,在原材料选取方面,作为希腊人的康希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来自家乡的材质:外立面的白色大理石来自纳克索斯岛 (Naxos),底楼铺设的几何拼接白玉大理石地砖来自萨索斯岛(Thassos)。

而在材料之外,希腊历史上意义非凡的雕塑形象遍布于空间之内,包括克罗伊索斯青年雕像、 Nike 女神雕像、帕特农神庙中的浮雕、现代医学之父希波克拉特斯等,让整栋建筑成为希腊文化的容器。

历史大厅、伊莱恩开放厨房、狄奥尼索斯酒窖、爱神客厅、H厅、爱琴海厅、米诺厅,7个不同的功能区,加之带有户外泳池的爱神花园,康希从使用出发进行的这场改造,为建筑赋予新的生命,在未来持续焕发活力。

以古希腊碰撞今日上海

古希腊建筑是数千年改造和实验的结果。受到基克拉底文明、米诺斯文明、迈锡尼文明和埃及文明的启发,希腊人从中提取了对称性、比例、纪念性、神性的基本原则,并重新诠释,在整个地中海地区,创造出帕台农神庙、卫城纪念碑等非凡的建筑。

穿越2000多年的时光,古希腊风格是否仍符合数字时代的城市及生活需求?康希表示,时至今日,人们仍然仿照古希腊剧院设计剧院和表演空间,在整个19世纪和20世纪,许多西方公共建筑都与古希腊寺庙异曲同工。“在我们这个时代,即使世界正在走向数字领域和人工智能技术,一些古希腊的原则仍然激励着建筑师,并在我们的集体记忆中保持着活力。”

文艺复兴以来,有很多复兴古希腊建筑的探索,相比之下,希华馆的更新有哪些特别之处?康希认为,文艺复兴的大师们在很大程度上美化和装饰了建筑,那是所有艺术形式的鼎盛时期,建筑的外部都增加了雕塑,室内的每一面墙和天花板都覆盖着壁画和绘画。

“在设计希华馆时,我试图展示我继承的对称与和谐原则,但诉诸简化和编辑的方式,以适应现代。我还以简化的方式使用了原始和古代材料,如大理石、金属和青铜,作为对古典时代的参考。”康希说。

城市更新不能完全由建筑师来回答

如今,希华馆已经蝶变为品牌举办发布会的“舞台”,中希友人洽谈交流的场馆、以及市民看展览、喝咖啡、品尝希腊美食的“打卡地”。

在历史风貌区中赋予历史建筑新的生命,是康希为上海城市更新交出的一张答卷,而在他看来,城市更新是一个巨大的问题,不能完全由建筑师来回答。

“城市规划师、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也必须参与这场对话。重要的是要分析和评估一个城市区域的用户、他们的需求和在那里可以找到的各种用途(除了住房)、他们的年龄和其他人口参数。城市是一个比建筑复杂得多的系统网络。城市更新应该对人口和街道、建筑物进行同等的评估,并且应该始终提前几十年进行规划,以解决当前的问题。”

康希曾在上海生活了12年,他对衡复风貌区(前法租界)的静谧情有独钟,并对香山路老洋房的一间65平方米小公寓进行改造,作为居所。“有些人认为老洋房不适合居住,可能是因为一些材料或损坏的窗户,然而,一旦这些问题得到解决,在那里居住要比现代住宅舒适得多。”

12年的时光,让康希将上海视作第二故乡,如今虽然远隔重洋,忆及这座城市,他频频提到“友好”一词——“这是一座巨大的城市,但浦西市中心区仍然非常安静、绿色,对行人非常友好。”

“友好”,正是这位建筑师心目中,一座理想城市应有的样子。

“友好,尊重居住在其中的人类。美丽而实用的建筑是一回事,但安静和接近自然也很重要。”康希认为,可持续性和生态问题将越来越重要,居民的流动性也将越来越重要。考虑到已经经历的气候变化,城市的恢复力和适应性也将很快成为一个重大问题,因此未来需要更好、更仔细的规划。

责任编辑:陈贇

校对:施鋆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