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激活城市存量空间 旧厂房中开幕的昌平城市更新论坛有答案
来源: 2023-07-13 16:16:35
9月2日,以“再转存”为主题的昌平城市更新论坛在昌平区南口镇的一座厂房中举办。厂房内,昌平城市治理的过程,居民生活场景的面貌、文化历史的变迁都通过复古考究的布景和展板一一体现。让城市空间焕发活力的办法,是否可以规避大拆大建?陈旧的城市存量空间如何才能被激活焕发第二次生命?在论坛和厂房展览中,通过集成各方资源、搭建多方合作平台,昌平区在展现城市更新工作成果的同时,这些问题也都有了答案。
9月2日,昌平城市更新论坛在昌平区南口镇举办。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
要把城市当成一个“生命体”
“十四五”时期,北京进入存量提质增效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的新发展阶段,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加强首都“四个中心”建设、强化“四个服务”水平的重要抓手。
在9月2日城市更新论坛的开幕式上,北京市政府相关领导指出,不仅要把城市当作一个载体,更要把城市当成一个“生命体”,通过城市有机更新,促进城市“新陈代谢”,把保护恢复和更新改造衔接好、把资产盘活和产业升级融合好、把人民需求和城市空间配置好、把各方力量和各方资源集成好,引导形成城市“自更新”、“善更新”的循环体系,为首都城市发展创造更多生命力。
9月2日,以“再转存”为主题的昌平城市更新论坛在昌平区南口镇的一座厂房中举办,现场用老物件还原了人们记忆中的昌平生活。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
昌平区委常委、副区长刘晓东介绍,近年来昌平区以服务首都发展为统领,积极落实新时代首都发展要求,坚持规划引领,围绕“四区”建设,聚焦打造高端产业集群和民生保障新高地,积极探索老旧小区改造多主体筹建新模式,传统商圈综合改造升级新方式和闲置空间盘活利用新形式,打造了“昌盛模式”、“龙德商圈”、“首开龙街”、“天通苑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优秀实践案例,取得了优化城市功能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民生保障能力的实效。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本次论坛设立的昌平城市更新共创中心,将全面搭建了政企学等多方对话交流平台,集成政府资源、集结各方力量、集聚社会资本,探索形成城市更新多元路径,将为昌平城市更新注入更多活力和动力。
“ping”行世界 激活昌平城市记忆
据了解,本次活动分为昌平区城市更新论坛暨存量资源推介论坛以及“ping”行世界——昌平城市记忆与更新展两部分,围绕“一个专业学术论坛 一次沉浸式展览”两大核心板块,关注存量时代背景下的城市建筑空间更新与文化塑造,留存城市的温度与记忆,保留和激发文化的厚度与活性,以“论展赛节”城市更新的昌平模式盘活存量资源,通过“论坛、展会、大赛、节庆”,从城市更新的点、线、面切入,系统全面地唤醒这些承载昌平城市发展记忆的存量空间,积极回应北京城市更新行动。
展览通过品牌展、学术展、消费展的三展合一,使学术贴近生活,以展览激活记忆。同时,昌平城市记忆与更新展将专业展览、共创联展与周边快闪消费品牌巧妙结合,通过五大展区的动线设计巧妙呈现城市更新案例展区、玻璃厂展区、暖瓶厂展区、共创展区、影像展区中的精彩内容,使得观众自然地从昌平的历史走向城市更新的未来。值得一提的是,昌平城市记忆与更新展也将面对广大市民免费开放。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老物件,鹿牌保温瓶经过文创包装后,也重新出现在人们视野中。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
SMART度假产业智慧平台创始人、策展人王旭先生在昌平政府街城市更新策展竞赛发布仪式中,以广义设计策展思维分享如何探索形成城市更新多元路径。接受记者采访时,他提到,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其实并不需要大拆大建,在内容优先、运营优先的前提下,老的空间也可以被重新激活,“城市更新不只是生活的更新,也是能源、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的更新。”
城市更新连接发展和民生
本场展览和论坛也不单单只触及学术交流和文化记忆两个方面,城市更新一头连着发展,一头连着民生。其中昌平城市治理案例的展现,背后是一个又一个家庭。
案例分享与资源推介部分,论坛主要介绍了城市更新的“昌平样板”、“昌平案例”,包括涉及传统商圈改造的龙街项目,涉及老旧小区改造的“昌盛模式”,以及关乎老旧楼宇改造的天通苑文化活动中心项目。
昌平区住建委党组书记、主任王军介绍,自城市更新工作开展以来,昌平区第一时间成立工作专班,重点聚焦老旧小区改造、老旧厂房、产业园,针对昌平区实际情况,制定行动计划,开展了全区域的城市更新资源存量的调查和梳理,“我们希望通过专项行动,盘活全区低效闲置的资源,提升各类存量空间载体,把限制的资源有效地利用起来。”
展览以旧电视等老物件,复刻昌平记忆。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
据介绍,昌平区将秉持“精更谋远,向新而行”的八字理念,聚焦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强化“五子联动”,持续深入推进城市更新,力争在推动城市转型升级、塑造城市公共空间格局、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探索出一条符合昌平实际、具有昌平特色的城市更新之路。
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编辑 唐峥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