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国幸福城市治理论坛在广州南沙举行的会议「广州市现代城市更新产业发展中心」
来源: 2023-07-07 18:15:56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古往今来,城市建设的初衷与最终依归都是为了人。坐拥超过8亿人口的中国城市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现代化治理和有机更新,以让人的幸福感越来越强、越来越丰满、一直可持续?
9月23日,2022中国幸福城市治理论坛在广州南沙举行,同时宣告2022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调查推选活动启动。论坛上,来自全国的城市管理者和专家学者围绕探寻“最大幸福公约数”和各地不同的“幸福密码”展开关于城市与幸福的讨论,分享了中国城市的治理经验与路径。
幸福城市调查推选活动迄今已连续举办15年,吸引了全国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市民群众参与,日益成为幸福城市创建的重要品牌。2022年度的调查推选活动通过大数据采集、问卷调查、材料申报、实地调研、专家评审等方式进行,活动组委会综合往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单,结合大数据初步筛查结果,确定了“2022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候选城市名单,包括杭州、广州等100个城市(直辖市除外)和江苏太仓市等100个县级城市(区)。推选结果名单将于12月发布。
思考幸福城市的根本:
“人民是治城兴城的最大底气”
“城市的核心是人,人民是治城兴城的最大底气。”论坛上,新华社副社长袁炳忠分享了有关幸福城市建设治理的思考。“人民需要更高品质的生活,更有序地参与社会治理,更切实地感受城市温度。城市在发展中应当以更优化的空间、更完善的功能、更高质量的发展,回应人民的新期待。”
他分析了这些年的“变与不变”:幸福可以是千城千面,但幸福城市的底色也高度统一: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进入新时代,中国城市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把生态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袁炳忠说。此外,城市发展不仅要融合当下时代图景,还要呵护历史文脉。更可喜的是,近年来越来越多城市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为儿童俯下身、为老人慢下来、与青年双向奔赴、对女性更为友好,回应生活在城市中的不同人群的内心渴望。
建设幸福城市之道: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在北京西郊生活的亲身经历切入,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中央党校原副校长徐伟新分享了自己的思考。
如何建设幸福城市?徐伟新认为,一是要理解和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重大论断,二是应注重中国特色。“建设幸福城市的根本目的,就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的需要就是城市的需要。”因此,幸福城市建设应保障民生,特别是安全与就业,同时满足和引领人们成长与发展要求,推进人的现代化。
把目光放在论坛东道主城市上,广州应如何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徐伟新认为,这需要城市的建设者和管理者从历史和文化的高度来探寻城市发展和治理的新的立足点,把城市的现代化与城市的历史、原本的风貌和文化特征有机结合在一起,提高城市涵养,让居民更能产生归属感和文化共鸣。“广州以‘绣花’功夫更新老城区的格局和机理,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和特色风貌,让这座2200多年历史的老城市,充满了时尚感、历史感和烟火气,老城更新成效显著。”
广州连获殊荣的密码:
人民为中心、发展有温度、幸福有质感
作为连续获得“最具幸福感城市”荣誉的城市之一,广州一直在通往幸福的道路上奔跑前进、接续奋斗。这里的幸福,是江海相拥、山水环抱的诗意生态,是车水马龙、楼宇林立的都市繁华,是稻花飘香、炊烟袅袅的田园风光,是绵延2200多年的文化底蕴,也是城市新中轴描画的时代活力。
论坛上,广州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分享道,广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发挥生态、文化、产业、人居等各方面优势,让2000多万市民群众共建共治共享“幸福家园”,真切感受到发展的温度、幸福的质感。
广州的幸福,来源于不断提升的综合实力——经济总量超过2.8万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9%和10%。这里人才荟萃、资源富集,拥有南方电网、南方航空、广汽集团等全球优秀企业,拥有广交会、读懂中国、从都论坛等对外交流合作平台,拥有奋斗圆梦的广阔舞台、投资创新的沃土,发展改革的成果正惠及每个广州百姓。
广州的幸福,来源于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近现代中国革命策源地、岭南文化中心地,广州2200多年文脉绵亘、人文蔚兴,让幸福感更沁入骨髓、更深入人心。排名世界十大歌剧院的广州大剧院,跻身世界公共图书馆前列的广州图书馆、少儿图书馆,城市“10分钟文化圈”和农村“10里文化圈”,高质量的文化供给也滋养着每个广州百姓。
广州的幸福,来源于优美的生态环境——珠水穿城、森林围城、绿道绕城、绿意满城、四季花城,让人在城市得以“诗意栖居”。在推进超大城市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中,广州以“绣花”功夫开展老旧小区微改造,PM2.5平均浓度保持国家中心城市最优,建成各类公园1200个、碧道821公里,人均绿地面积全国第一。随着华南国家植物园在广州挂牌成立,更优美、更鲜活的城市画卷正徐徐展开。
广州的幸福,还来源于不断厚植的民生福祉——坚持人民主体,以高品质的“广式生活”回应市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为改善民生福祉,广州每年按时保质完成十件民生实事,“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羊城行动实效显著,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经验获全国推广,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挂牌,人均期望寿命提高到82.9岁,把人们的幸福感落在更深更实处。
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
让珠江两岸一线成为老百姓活动场所
如何通过建筑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特别在老城改造方面应如何把握“新与老”的关系?9月23日,在2022中国幸福城市治理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接受了广州日报记者专访。他强调,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城市处处要为人民,珠江两岸一线要成为老百姓活动、交流的场所。
在主旨演讲中,何镜堂表示,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而文化又是城市的灵魂,更是城市赖以延续和发展的根基。城市建设的风格和品位体现了一座城市的特性、素质、追求和发展。
广州日报:请您评点一下广州近年建筑和城市发展,未来应如何通过建筑和城市建设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何镜堂:人们来到城市就为了生活,能留在城市不走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城市建设涉及方方面面,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都有影响。为了让城市更美好,广州近年做了大量工作,现在很多建筑不仅满足人的使用要求,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就像我们设计的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原来叫“三馆合一”,汇聚了广东美术馆、广东文学馆与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就像一艘满载岭南文化的巨轮从历史走到现在走到未来。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建筑促进岭南文化与粤港澳大湾区、与全国、与全世界沟通,估计明年8月份左右可以开放。
广州是一座云山珠水的城市,所以非常注重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两岸的提升改造与盘活,相关规划工作涉及珠江航道长约100公里。我们非常强调一线的地方一定要交给老百姓用,成为城市公共活动场所。过去我们曾在珠江两岸建了不少住宅,当然住的人感受不错,但其他人就用得少了。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城市处处要为人民。所以现在我们特别注意珠江一线既要保持好生态环境,也要成为老百姓活动的场所、交流的场所。
还有一点需要强调,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比拼最终是比文化,因为文化影响人的生活、人的情操。要提升城市品质,建筑中的文化表现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综合说,文化、生态环境、现代生活方式、现代科学技术,都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广州正在这些方向上努力。以人民为中心,让人们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最重要的。
广州日报:您认为未来广州在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特别是老城改造方面应如何出新出彩?
何镜堂:实现老城市新活力,我们特别注重广州两条轴线。第一条是广州传统中轴线,从越秀山、中山纪念堂、人民公园一直到海珠广场,这条轴线是广州历史的根,也是广州作为商贸城市一路向海发展的见证,所以我们要好好地打造这条传统中轴线。
还有一个重点是文化公园、南方大厦一带,这里的十三行博物馆也是为了延伸广州作为商贸城市的历史人文特色。然后再到刚刚提到的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就把老城市跟现代功能完全结合起来了。老城市新活力,要保护好广州的古建筑,保护它们的原真性,也要保护好历史片区原来的风貌,还要在新盖的建筑延伸这种风貌的特性,这就是我们要做的。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方晴、杨朝露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忧子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赵小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