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州并不神秘诡异 尝过湘西腊肉 才能体会到那里的“神仙日子”
来源: 2023-06-09 12:15:58
一提到湘西,总令人觉得带着神秘诡异的色彩。过去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发达,所以很多人对湘西的认知可能源于各种传说故事。但今天还以那种眼光看待,就有点过时了。如果从地图上看,湘西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其实这仅是行政区域划分的一个小范围;而更辽阔的关于湘西的概念,应该算上湖南雪峰山以西的地区,包括蜚声世界的张家界市、湘西州、怀化市,还包括邵阳市、永州市的几个县,是很大的一个范围。
湘西山势险峻,是真正的山外有山,大山的阻隔一度让人们难见其真容,而被描述为“化外之地”。但若有幸近距离观察这片土地,会发现群山是它的整体面貌,山间流淌着无数的溪流,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白族人民择水而居,每个族群都拥有自己的鲜明特征,直至今日仍保留着一份难得的原始纯真。这样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湘西人的刚毅和豁达,自然也使他们有着与其他不太相同的生活方式。
湘西的猪可不是普通的猪
养猪是湘西人的传统,直到今天许多乡镇的村民仍保留着祖辈养猪的方式,甚至年幼的孩童也要参与其中,帮着家里“看猪”。湘西人并不饲养经过培育的“良种猪”,而是饲养被称为“小样猪”的本地土猪。这种猪个头小,没有一身肥肉,爱在山间乱跑,所以看猪并不是个轻松活儿,要担心一不留神猪就跑没了。在怀化市麻阳县,流传着一句俗语“麻阳十八怪,猪比狗跑得快”,可见小猪运动细胞确实发达。
腊肉——小猪最好的归宿
每年腊月,随着天气一天天变冷,就到杀年猪腌制腊肉的时候了。人们除了留下一部分新鲜猪肉等待过年,剩下的都要做成腊肉。放养的猪肉质紧实,油而不腻,被切成3-5厘米宽的长条,一块三五斤左右。这其中也是有讲究的,肉若切得太窄留不住水,太宽又腌不透,所以一代又一代的人都按着过去的经验来。
肉条用盐和花椒粉腌渍个把星期后,要挂在火塘上用烟熏。一般是在屋里放一个烘笼,除了柴,橘皮、松果、柏叶、茶壳也会丢在其中,任由暗火燃着后升腾起带香味的烟气。就这样历经数月,肉条变得油中透红、红中透亮,有烟熏的气味又不见烟灰,就可以挂在通风的壁板上贮藏了。
实际上,湘西人的厨房里除了腊肉,猪蹄、鸡、鸭、鱼等都可以用腊味的吃法。山里居民好客,一旦家里来客人了,有腊肉可以随时招待。
豪爽,是湘西菜的性格
湘菜制作精良,摆盘精致,湘西菜跟湘菜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性格。湘西人讲究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自带一种豪迈,体现在饮食上就是做菜不追求精细。许多农家火塘上吊一只铁锅,就装下了所有的菜。
苗家的火塘很有特色,只要家里三五间房,必有一间做火塘。在地上挖个坑,拿大青石把四周围住就成。许多人家都是两口火塘,小的自家人平时烤火,大的在房间正中,有客从远方来时才用。
一大早,习惯于早起的老人会抓把茅草引火,接着拿晒干的包谷球球(方言,即包谷芯)围一圈。因为生柴难引燃,等包谷球球烧完后,柴火也就旺了。有的人家火塘终年不熄,腊肉随吃随取。一口火塘就是一个厨房,兼具吃饭、保暖的功能。山区的冬天有刻骨铭心的阴冷,一家人围着火塘支个锅,放几片腊肉,再煮进一些白菜和红薯粉丝,火塘边烤几个糍粑,烤熟了包一点腐乳或酢辣椒进去,就是湘西人的神仙日子。
酸,湘西人的本命
湘西的苗家侗家都无比爱吃“酸”,所谓“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苗家的火塘边上摆满了各种酸菜坛子,随时打开都能取出下饭的酸味腌渍菜。
侗族人民爱酸更甚,连猪肉和鱼也要做成酸的。他们杀猪或在塘里捞到鲤鱼后,会先抹上粗盐,然后再裹上一层蒸熟的糯米饭,放在坛子里封好。糯米发酵会变酸,连带着鱼肉也有了酸味。这样一个坛子封存半年左右,开坛后鱼肉不再烹饪,就可以直接上餐桌了。据说吃起来非但不腥,酸味反而激发出鱼的鲜。这样一道当地人眼中的美食,对于外地人来说却是挑战。
很多时候误解是由于“无知”,我们眼中的不可思议,恰恰是别人最本真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