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 租不起店面的他们“登堂入室”
来源: 2023-04-16 08:17:19
修伞、磨刀、配钥匙……月均销售额才几千元的小本生意,因承受不了昂贵的租金,无法“登堂入室”。不符合个体工商户登记注册条件的他们,大多数无奈地成为走街串巷的“野路子”,很难打开市场、维持生计。
然而,这些又是百姓离不开、缺不了的生活服务业,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身边“烟火气”。
今天(2月15日),社区服务个体工商户登记注册这道难题迎刃而解。田林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龙华街道滨江水岸邻里汇成为上海首批社区服务个体工商户集中登记点,5位经营者通过审批喜获营业执照,成为“正规军”。
不再“漂泊”
今天是元宵佳节,田林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张灯结彩,70岁的曹贤达被闻讯而来的居民们围着,看着脚下近十双等待修补的鞋子,耳畔萦绕着“曹师傅,手机号多少”的请求,笑得合不拢嘴。
老曹抚摸着手中的营业执照,指着上面的“上海市徐汇区老曹修理部”,感慨道:“离开海门,在上海30多年,第一次有了安定的感觉,这个元宵节过得太开心了!”
此前,他长年在田林三村门口摆摊,虽然街道、社区和居民都很支持,但毕竟不是正规经营场所,说不定哪天就不让摆了。而且老曹上了年纪,弄不来年轻人那套——注册一个网络平台,在线接单。所以,小区门口这一两平方米的天地,就成了他目前维持生计的唯一寄托。
老曹坦言,曾有热心居民建议他申请一个营业执照,这样接陌生人的订单时,可以有资质上的优势。老曹心动了,但打听了下周边商铺的租金,立刻放弃:“生意好的时候,也就三四千元营收,去掉生活开支也剩不下多少,更不要说租个店面了。”
一旁修钟表的启东阿姨顾爱琴也深有感触:“其实大家都想正规经营,但租金实在太贵,租不下店面就不可能申请到营业执照。”
20多年来,她辗转于田林街道的多个社区,摆过露天摊,待过电话间、物业收费室和门卫岗亭,因为经营场所的事情,受过不少气。但没法子,这些经营场所都是临时性的,顾爱琴自知理亏,只能硬着头皮“漂泊”。
“挂靠”田林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后,顾爱琴成功登记注册了个体工商户,她高兴地展示自己手机里的电子营业执照:“以后上门服务,出示执照,看到我登记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感觉更正规,更容易赢得信任。”
感受到温暖的顾爱琴打算把这份温暖分享给更多人。这20多年来,即使成本不断上涨,但她更换大部分进口手表电池的服务费(含材料费)还是坚持在30元以下。
“人家劝我多涨一点价,我觉得微利就够了,做生意不能贪图眼前暴利,要讲信用和口碑。”顾爱琴说,现在有安身之所,更感谢街道和居民的支持,只有用物美价廉的服务来回报。
破解堵点
来自上海市场监管部门的调研显示,目前制约社区服务个体工商户发展最大的堵点之一是经营场所。
受城市规划、旧改动迁、环境整治等影响,不少个体工商户的经营场所已灭失,这导致他们无法满足申请营业执照的条件,只能通过走街串巷或加盟网络平台等方式来养家糊口,许多需要签订合同的项目、审查合规性的订单,只能眼睁睁地看它们溜走。
徐汇区市场监管局副局长毛洁坦言,尽管近年来通过盘活闲置资源、协调相关单位等方式,释放了一些入驻成本较低的经营场所,但远远无法满足社区服务个体工商户的发展所需,而在上海中心城区,进一步挖掘低成本经营场所的潜力也十分有限。
这似乎是一个“死结”,但其实转变思路,便柳暗花明。市场监管部门逐渐将目光聚焦到各街镇的党群服务中心、邻里汇等社区功能性载体。
今年1月13日,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发布的《关于发展壮大市场主体的若干措施》就明确提出“支持个体工商户发展,探索实施社区服务个体工商户集中登记模式”,即支持社区提供场所作为登记疏导点,安排专人服务管理,帮扶社区内从事居民生活服务业的个体工商户。
“按照传统观念,这些社区功能性载体很少提供经营性服务,以公益服务为主,所以一般不作为市场主体登记注册的经营场所。”毛洁表示,其实换个角度思考,只要符合相关条件,并没有法律法规明确禁止将社区功能性载体作为经营场所供市场主体登记注册。
“如何用低成本的方式放活社区服务个体工商户,监管部门与我们一拍即合。”田林街道党工委副书记于飞表示,社区功能性载体本来就是团结群众、服务居民的阵地,只要百姓有需求,经营者有技能、讲诚信,就应当跨前一步,给予支持。
此后,上海多区将逐步释放更多社区集中登记场所,扶持社区服务个体工商户。
既要帮扶发展,也要确保规范。上海市场监管部门表示,一些涉及许可的个体工商户经营活动,对经营场所有相应的严格要求,所以暂不适用社区服务个体工商户集中登记政策,适用该政策的个体工商户经营活动主要以修理、保洁等社区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服务为主。
在徐汇区,市场监管部门还会同街镇建立了一套“准入、退出、事中事后监管”机制,由街镇建立个体工商户“一户一档”,落实专人服务管理,确保社区服务更规范。
栏目主编:陈玺撼 题图来源:陈玺撼
文中图片:陈玺撼 摄
来源:作者:陈玺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