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怎么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来源: 2023-03-25 08:17:06
1.问题
很多人都在思索研究清朝走向败亡的原因,成果著述汗牛充栋。一个拥有人口四万万之众、1000多万平方公里陆地领土、人才辈出的泱泱大国,竟然败于居于大不列颠的小国,败于数千八国联军,被烧杀抢掠,人民遭受蹂躏,割地赔款,山河破碎支离,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出现如此惨局,不禁令人唏嘘。原因在哪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制度出现了代差,英国已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且发展许久,而世界帝国大清还处于封建社会。于是人们又开始思考,华夏大地为什么没有走入资本主义社会。这正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笔者从另外的角度切入。
火烧圆明园
2.分析应用的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是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一个基本原理。笔者在本文着重探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经济基础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等的总和。在我国历史进程中自秦朝建立以后,形成了大一统的国家。按照列宁主义理论观点,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包括军队、警察、监狱,而这个国家正是上层建筑。
3.从历史出发,分析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历史上,我国两千余年处于封建社会,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地主阶级一直处于统治地位,尽管其间夹杂着战乱、分分合合与朝代更迭。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形态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只占社会经济的极少部分。而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者(皇帝、国王、诸侯王)、统治阶层、统治阶级利用国家这个上层建筑,把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和利益以及万代世袭传承,作为首要的目的、目标、任务。
对不利于其统治地位、利益的任何事物,一律加以控制乃至扼杀,且一切有利于维护其地位和利益的手段(有的很严酷)、措施,基本都会被采用,或者已经都被采用,而不管是否符合普遍意义的人性。对利弊、风险判断及其衡量标准,皆出自于统治者、统治阶层、统治阶级。所以,人们会看到封建统治者对儒、释、道、法,进行有选择地实用性地进行截取,凡是有利的就用,存在现实风险或潜在风险或“莫须有”风险的一律封存、删改、禁止、毁坏。科学技术、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异样言论,凡是不入其法眼的,一律压制、忽视、阻止、禁止,乃至严厉惩罚和杀戮。于是有愚民、弱民、苦民、贫民、固民、“文字狱”、“焚书坑儒”、将技术归于淫巧等政策、手段、措施的出现并得到充分运用,而这些都是出自封建的上层建筑。
英国工业革命
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发展,离不开国民的普遍教育,离不开言论、著述、出版的自由以及行为与活动的一定自由,而这些条件在封建社会是不具备的,假如想要达成其中某些和一定程度的条件,也需要遇到开明的具有民本思想的君主,而这在历史上几乎寥寥无几,百无一二。而每一次的生产力发展、人口的增加,客观上促使生产关系的改良与变革,都会遭遇上层建筑的压制、阻挠甚至绞杀和镇压。
所以,在封建社会,特别是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社会,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发展,往往会遭遇忽视、弱化、限制、压制、扼制或釜底抽薪。
戊戌变法
在我国,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把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更准确地说是阻碍限制作用,在两千余年的历史进程中,发挥到了极致。人们一直纠结于我国何以未能内生资本主义,试想:在如此严密结实、落后且不断加固的封建的上层建筑之下,资本主义怎么可以得到发展?即使是萌芽都很困难,而资本主义本身就具有对封建制度进行改造和革命的基因和要素,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怎么可能会得到容许?(比如清末的君主立宪、“戊戌变法”的夭折)“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进京”等事件,在一个封建王朝的腐朽、没落的后期发生,加快了这个落后的封建上层建筑坍塌毁坏。好在:一个朝代的败亡,一个国家的衰败,并没有带来一个伟大民族的衰落,虽然经历了无数艰辛、曲折与深重苦难,相反,这个伟大的民族快速觉醒,重新站立起来,在艰苦卓绝的奋斗中,争取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与解放,这个伟大的民族已经保持与世界洪流同步,并将引领这个洪流。
结论
综上所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以至对科技与生产力的巨大阻碍作用,不容小觑,当然,上层建筑的积极良性变革和适应,对经济基础,以至对科技与生产力的发展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也是巨大的。这是历史给予我们当代及后世的营养和启示。(文/李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