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白鹅潭建设进展「广州白鹅潭」
来源: 2023-03-14 18:16:02
三江交汇潮平江阔,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即“三馆合一”)犹如一艘“巨轮”浮出水面——近日,随着广东美术馆顺利封顶,“三馆合一”项目实现全面封顶,广东美术馆与广东文学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共同构成和谐统一的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
对岸的黄沙码头,蒸汽火车再现老广州南站,引得市民争相前来打卡留念。如今,这里已成为广州铁路博物馆,原黄沙火车站货仓在活化利用后,由交通基础设施变身公共文化设施。
当前,白鹅潭地区加速滨江公共文化设施布局,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预计明年8月交付使用,成为珠江上的地标性文化建筑,珠江后航道由老工业区向着世界级滨水活力带蝶变,广州市推进落实“文化强省”战略有了更多空间承载。
在加快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征程上,岭南城市的开放包容一脉相承,人文湾区的文化魅力承前启后。
“海丝”故地:
再现水陆枢纽城市记忆
铁轨还是那段铁轨,列车还是那台列车,城市却早已焕然一新。近来,广铁集团老职工袁广平颇有感慨,就在几天前,沉寂17年的老广州南站以广州铁路博物馆的面貌重新走进大众视野,掀起了一波“老广”的铁路怀旧风潮。看着每日络绎不绝的参观者,袁广平欣慰中也有一丝遗憾。
毫不夸张地说,广州铁路博物馆体现着老职工们的心血,仅袁广平个人就捐赠了2100余件展品,那些旧物凝结着他对岗位的热爱与眷恋。“老袁是个票据收藏家,也是我们广铁收藏家协会的副主席,这座博物馆装载着职工们与广铁的美好回忆。”《广州铁道报社》原总编徐勤也捐了40余件展品,他说,城市记忆需要延续,遗憾的是大部分老火车在退役后就报废了。
今天出现在老黄沙站的火车头是从海南机务段运来的,广州铁路博物馆副馆长陈志雄介绍,老车皮退役后除报废回炉炼钢外,余下的或用于培训教学使用,或被活化利用赋予新的功能。近年来,随着文化保护意识的觉醒,广铁集团于2018年特别成立了广铁重点文化阵地建设办公室(下称“文建办”),徐勤与袁广平都是这个办公室的成员。
“办公室主要工作是筹建铁路博物馆,目前,广铁已在海南、衡阳、广州分别筹建了三家铁路博物馆,广州老黄沙站是规模最大的一座。”陈志雄说,铁路与城市发展息息相关,为城市留住记忆是铁路人的一份责任。
在老职工的记忆里,白鹅潭永远是繁忙的。“货物在此集散转运,从轮船运至黄沙时,刚靠岸就被沿岸的吊车装卸到火车上,并由此始发奔驰在粤汉铁路沿线。”徐勤介绍,黄沙火车站是华南最大、历史最悠久的海铁联运货运站,装卸货物量曾占据广州局运量的30%,詹天佑曾在此地的商办广东粤汉铁路总公司办公。
从“十三行”海上对外贸易门户,到新中国广州重工业摇篮,四通八达的海陆交通是白鹅潭城市活力的重要支撑。白鹅潭的辉煌不只在教科书上,直至今日,石围塘火车站仍在为城市发展效力,今年120岁的它还是广州“网红”怀旧打卡地,当岁月的痕迹升华为文化的符号,城市在发展,文化在延续。
根据《广东省志·铁路志》记载,广三线于1953年建成广州南站至石围塘火车轮渡,但每次只能接驳两节车厢,效率很低。1960年,珠江大桥建成,至此广三铁路才得以全线贯通。
袁广平回忆,当时的车票中是包含轮渡服务的,如今,这段历史已几乎寻不到痕迹。虽如此,几名文建办的老员工却有个共同愿景,他们希望能从城市文旅中恢复这条轮渡路线,以体验式游览方式,恢复白鹅潭海铁联运的历史场景,留住这段珍贵的城市记忆。
追忆过往方知来路,尽管有着种种遗憾,但可喜的是在文化保护意识加速崛起的今天,城市记忆也在慢慢得到恢复。老火车头不再被当作废铁变卖,它们出现在大沙头成为社区的文化地标,进驻沙面变身年轻人喜爱的火车头西餐厅,静止在铁轨上的它们承载着职工的回忆、市民的记忆。
人文湾区:
加速布局公共文化基础设施
当重工业与大型交通基建逐步退出城市中心,依循新的城市建设理念,珠江后航道正在加速景观重构,而白鹅潭一带则将重心转入了商贸、文化等服务设施打造上。从沙面岛沿江而下,白天鹅宾馆、广州铁路博物馆、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聚龙湾白鹅潭城市展厅等文化地标,共同构成了璀璨夺目的珠江后航道文化长廊。
如今,全面封顶的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将进入内部装饰阶段,届时,广东美术馆、广东文学馆及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将分别拿出装修设计方案,致力呈现高端精致的布展环境。项目总包单位中建三局华南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不仅是建筑本身的打造,还包括室外临江的园林,以及江面上的亲水栈道建设。
“这个项目一直在沿着时间节点推进,今年底我们将完成外立面幕墙的施工作业,到明年三四月份完成三馆的室内装修,然后再打造室外的大环境。”上述负责人介绍,三个馆既有共享空间,也有独立风格,在装修方面将依据各自不同定位,营造有特色的内在展陈空间。
值得关注的是,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将首次在珠江上铺设亲水栈道,将滨水空间延至水上,以开敞式的门面带给参观者全新的景观体验。项目技术总监告诉记者,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是全天候的休闲场所,未来,这里将与“小蛮腰”遥相呼应,在节假日启动夜间灯光秀活动,让珠江闪耀着人文的色彩。
在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稳步推进的同时,位于白鹅潭周边的老西关也在悄然变身:十三行博物馆与陈廉伯故居正在酝酿活化利用和改造的新思路,海丝文化、商贸文化在一江两岸交融,恰似姹紫嫣红的花城,绽放出广州和而不同的人文之美。
当前,《广州市荔湾区文化传承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正在制定中,其中,白鹅潭沿江系列历史文化活化项目,包括西堤南方大厦、广州国际医药港中医药历史文化博览馆、聚龙湾演艺中心等,均已列入建设人文湾区的城市布局中,将串联起老城区多元文化载体,展现广州打造人文湾区窗口的城市形象。
文化既需要公共设施等空间载体,更需要对遗留物件、旧闻轶事的挖掘,而载体的打造也将引起人们对历史文化当代价值的重视与重估。布局当下久久为功,所见的是,打造人文湾区复兴岭南文化已经迈开了步伐。
相关阅读:
专访 | 城水共生还江于民,听何镜堂院士解读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设计
【南方日报记者】郎慧
【作者】 郎慧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