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地产的消失 最大程度为中国式房企做了注脚
来源: 2023-02-21 10:15:59
今天就和大家聊一条旧闻:融创收融科,“双融会”能否变成“双赢会”?
两天前,有一个收购消息:联想控股137.9亿元出售旗下融科41家地产公司给融创,这41个目标公司总建筑面积约1802.2万平方米,未售面积约730万平方米。
很多人为这桩生意铺垫上很多的爱恨情仇啊,无非是孙宏斌和柳传志以前的互爱互杀那点事。对于卢俊来说,其实两个人都是非常精明的生意人,哪会带这么多情绪做事情啊。
我更想和大家聊聊融科智地的这一次消失,最大程度的体现了中国式地产的某一条归路
融科的成立、成长,非常的拥有中国特色
融科大概成立在2001年,当时联想已经很牛逼,已经连续5年中国电脑销售冠军。而当时融科的成立其实并不是想要做房地产,当时只是想做一些服务联想集团的一些园区
所以刚开始的时候拿的全部是工业地产,所以后面相继打造了深圳研发中心、联想集团上地总部大厦、神州数码软件开发中心、融科资讯中心A、C座等
好,随后非常中国式特色的模式就产生了
因为背靠着联想坚实的背景,不少城市都希望可以引入融科,因为引入融科就有可能吸引联想的大产业链,引入产业链那么就等于给一个城市注入了活力
而这些城市吸引联想最大的筹码,当然应该也是唯一的筹码就是各种廉价的土地,除了工业用地,当然会有住宅用地和商办用地
地方政府的逻辑也很简单,我低价给你住宅用地让你可以赚钱,那你就落地点产业大家一起做大。
现在融科卖给融创的几个城市里,之前成立之初多多少少当初都有这样的因素
当然也巧合的是,2000-2005年刚好是中国房地产大发展的时候,所以融科当初低价拿到的土地最后都获利了,而且几乎是轻而易举
了解过融科之前做过项目的朋友应该都知道,融科的产品品质不错的,当然这里面的核心逻辑是:土地地价便宜,所以产品上可以有恃无恐
做大之后必然伴随野心的变大
搭上中国房地产高速发展的红利,融科越做越大,当然随之而来的野心也越来越大
2003年融科智地加快发展开始进入北京、天津等住宅开发领域
2005年,融科智地首次提出上市计划,2008年宣布进入上市程序
而就在这个时间点上,又一件非常有中国特色的事情发生了
联想这样的民营巨头,开启了上市计划。为了迁就联想的上市,融科变成联想旗下的某一个资产包助推联想上市
而这个时候就可以看出企业战略的随意性了,为了让联想的上市估值可以尽可能的大,一个决策就调动了融科的企业方向,从之前的小而美变成走规模路线
虽然说战略调整非常的草率,但是当时看他们依然有足够的理由说服自己:融科已经证明了可以在一二线城市都获得不错的土地并且获利,那么这种模式为什么不可以全国化复制
当然这个逻辑的调整也注定了未来融科发展的结局
在业绩良好的时候,一切都没有发现
2013年的融科,是业绩最好的一年。仅上半年签约额达79亿元,61.7亿元现金回款。就在所有人为当初快速扩张的决策弹冠相庆的时候,没人发现,这一年的融科能够获得这么好的业绩,完完全全是依赖两个楼盘
北京的望京和石景山项目,拿地成本才几千元一平方米,销售能达到五六万一平方米,利润率很高。而北京区所在的融信综合物业公司就占了整个融科销售额的四分之一
但是当时整个公司都在大力的全国化扩张的路上
所以在2013年,很难得的是柳传志开始大量出现在融科的各个项目现场为项目站台
这一刻的柳传志一定是雄心壮志,在征服了中国电脑市场之后,对于房地产他也有自己的各种野心
太依赖某一个项目之后,问题的产生就发生在那个项目销售完毕后
伴随着核心项目销售完毕之后,融科的疲态尽显,2014年的净利润仅为9.83亿元,而这个数据在2013年的时候还有15.15亿
而其他项目的问题就得到充分的放大
融科内部的负责人说:以大庆项目为例,由于东北经济下滑,大庆市场基本以成本价都卖不出去。而前期土地、开发要20多亿元,融资成本为10%,项目多放一年就亏损两亿多元。
而且另外一面的是,融科猛然发现拿不到廉价的土地了,这个命门是非常致命的
之前助推融科走大扩张路线是因为上市公司,而这一次不给融科时间的也同样是上市公司
此刻融科不论是规模还是利润,都不是联想这个大壳子所看重的,但是作为资产包的一部分,为了稳定股价,他必须要求融科快速找到解决方案并且调整
所以在2015年11月的时候,发生了一件让地产人都非常震惊的事情:融科智地高层大面积的洗牌,这也被不少人定义为压弯融科的最后一颗稻草
从此融科就一蹶不振,然后就是今天各位都知道的消息,融科所有身家都卖给了融创。
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换算,所有的项目公司,还有730万的未售面积,而出售金额是137.9亿,简单的换算就知道,每平米连两千块都不到,这个单价不论什么物业什么形态什么城市,都是一个极低的价格
这一次销售,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次贱卖
我们来复盘融科的过程,其实他是非常经典的民营房地产企业发家的过程
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拿到土地,可能是政府补偿的,可能是合作互补的,甚至是资产转让的,反正拥有了一些土地
然后开发的时候遇到房地产大发展,做的项目都盈利了,但是盈利之后高看了自己以及低估了局势,觉得自己可以做的更好
然后走上了扩张之路
扩张之后,沉迷自己过去的成功经验,总是觉得廉价土地会像之前一样送到自己面前。忽略产品研发、忽略团队职业经理人化、忽略了分工细致化。
当过去那一些“关系老本”吃光之后,猛然发现自己手上的砝码是如此的局促
想要拿地发现自己不像央企国企那样有钱;高端产品做不出,低端产品做不上量;营销不会快采购没优势……
突然发现自己好像不会做房地产了。
而此刻也发现,当初和政府谈判的策略都不管用了,大家都见的多了,你有多少能耐你清楚,政府比你更清楚
这样的房地产发展,非常的具备中国特色,在中国滚滚红尘20年大发展背景下太具备标志性
那样的中国式房企内,集团里投资发展部在市场上寻觅的时候,总是会有这样的感慨
——这块地怎么这么贵的还是有人拿
——明明我和政府部门关系还不错,最后土地怎么都不给我
——我真想不通这个价格我们怎么也做不下来,别人是怎么做到的
就是在这样的感慨中,大量的民营房企慢慢慢慢的在市场上枯萎、陨落以及消失
融科用这样壮士断腕的方式最大程度的解决问题,也最大程度的呈现了民营企业在房地产市场的无奈
未来的房地产市场一定会是寡头垄断,一方面巨头的资源整合能力变得越来越大,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民营企业的玩法越来越不适合当下的市场了
不需要太感慨世道,很多时候是自己出现了问题。不然你没办法解释为什么融创可以在这样的市场上突围以及崛起
写到这里的时候,突然有一点感慨
不要把平台牛逼当成个人牛逼,也不要把趋势红利当成企业能力
这两句话也许值得我们一点点的思考
“联想”地产的消失,为中国式地产做了最大程度的注脚,消失之后,他的驱壳将见证收购他的企业如何在这个乱世中绝尘而起
(来源:“真叫卢俊的地产观”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