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房产频道 >

中关村之\\「中关村为什么不火了」

来源:   2023-02-09 08:16:18

时代抛弃你的时候,连声再见都不会跟你说。

1电商VS实体经济

从1998年3月,中国第一笔互联网网上交易成功,到现在,电商已经在中国走过了二十个年头。

超丰富的产品选择,便捷的购物体验,完善的售后服务,高效的供应链,还有大数据智能化的运转体系,都让电商成为当今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靠着电商起家的阿里巴巴、京东们更是当今企业界的当红明星,在市场上呼风唤雨、独霸一方。

一个行业的兴起,也伴随着另一个行业的衰落。

二十多年来,电商对中国零售业和消费者的改变是有目共睹的。曾经辉煌的实体经济或企业受到了成吨的“伤害”,大量传统零售企业被打入“冷宫”,甚至关门大吉。

实体经济在电商的冲击下,节节败退,狼狈不堪。

一山不容二虎。

看起来,二者似乎不能和平相处,电商大有取代实体经济之势,这也让众多传统企业胆颤心惊、如履薄冰。

对传统企业来说,电商这个披着互联网外衣的新玩家,不按常理出牌,自创一套花里胡哨的新玩法,而且还大受90后、00后甚至80后的欢迎。

面对这个新的竞争对手,传统企业有点懵圈了,一时手足无措。

对于传统企业搞互联网转型这个话题,各种砖家、学者、业内人士纷纷发表高见,表示不转型就是等死,转型就是找死!

意思就是说,不转型的话死得慢点,转型的话死得快点。

这还让不让人活了!

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电商似乎也没有强到颠覆一切、称霸天下的地步,实体经济也还能继续开门迎客。

而且二者相争的辩论越来越少了,反而是线上线下融合变成了最流行的论调,尤其是2016年底,马云提出新零售,更加速了这一进程。

合则两利,分则两害。

不少传统企业主动联姻互联网和电商,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不仅成就了自己,同时也成就了对方。

在电商和传统企业相结合的过程中,中国零售业也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

回首往昔,有很多企业从辉煌到落寞,让人不胜唏嘘。

有人会说,这都是电商的锅,但是电商究竟改变了什么,仅仅是那些倒闭的公司吗?

2中关村之死

提到中关村,大家立马想到的是各种高科技,中国IT行业的摇篮。

这里也是京东刘强东、爱国者冯军等商界大佬们的“龙兴之地”。

想当年,中关村海龙大厦刚刚开盘,商铺就被哄抢,分分钟就没了,开张之后,日均三四万的客流量那都是最低消费。

那年头,不论是脚踏实地做买卖赚辛苦钱,还是倒卖商铺赚差价,月入数万都是轻轻松松的,一个个富豪在这里被生产出来。

谁能想到,曾经人气火爆的中关村,如今不是关门大吉,就是转做办公楼或者孵化器,被称为中国硅谷、IT摇篮的中关村落得如此结局,怪谁?是阿里还是京东的锅?

阿里和京东表示,这不是我的锅,都是奸商惹的祸。

当年中关村爆炸式的增长,吸引了大量想一夜暴富的人,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有些人为了捞钱不择手段,逐渐把市场的风气给带坏了。

假货、奸商、黑导购横行无忌,消费者被坑得很惨。虽然被媒体数次曝光,奈何积重难返,救不回来了。

有消费者表示,去中关村买电脑堪比西天取经,不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根本无法买到一部货真价实的电脑。

因为卖家的套路实在太多,稍微不注意就掉坑里了,更有甚者,还被威胁、扣留。

当年凭借一个小店起家的刘强东,对中关村里面的猫腻一清二楚,在做电商之后,引以为戒,坚持正品,帮助京东收获了第一批忠实客户。

中关村电子市场的衰败,肯定有电商的一份“功劳”,但是它的产品齐全、服务周到,还是吸引了一批忠实客户的,假货的横行才让这些客户无法再保持忠诚。

除此之外,市场同质化竞争激烈,市场饱和,而且一些卖场产权结构复杂,管理混乱,也加速了中关村的衰败。

3“动批”:老北京的回忆

2017年11月,北京动物园地区12家批发市场全部关门,这也宣告,伴随北京人三十多年的“动批”,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正式落幕。

“没去过动批,就相当于没来过北京”,这句北京的流行语,折射出了“动批”强大的影响力,甚至很多大明星都会到这里来淘宝,还会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其他人。

到北京游玩的人,最后一站就是“动批”,拎着淘来的大包小包,才能心满意足地离开。

当年的“动批”可谓是个人淘货的圣地,而且还是全国批发商的天堂。

很多服装店主,要么南下广州,要么北上北京。天还没亮,就能看到小商贩们来进货。

在那个年代里,店铺、商场是购物的首选,但是电商来了之后,这一切就都变了。

服装是最早在线上渗透的品类,目前有近40%的渗透率,高居榜首。

调研数据表明,超过70%的消费者都在线上买过衣服,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品类。

最早是一些小卖家在线上销售廉价的服装,后来一些设计师打造的独立品牌诞生,随着淘宝的崛起,越来越多的服装品牌搭上了电商的快车,让消费者有了更多的购买选择。

随着物流的快速发展和买家权益的进一步保障,在家动动发财的小手,漂亮的衣服就能快速送到家了,而且价格还便宜,何乐而不为呢?

这样的情况下,那些小服装店、卖场就会受到很大的冲击,有一部分扛不住,就倒闭了。

“动批”作为上游的批发商,自然也没什么好日子过了,加上城市规划的影响,最后也只化作一缕情怀,消散在记忆中。

除了城市规划外,“动批”的落幕与电商脱不了干系,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服装产业的升级,始终上不了台面的“动批”还停留在最低级的阶段,早已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被淘汰也就是早晚的事情了。

4传统百货企业的自我救赎

传统服装行业的衰败,只是电商冲击线下实体商业的一个缩影。

中国地方大,每个地方的消费习惯和差异比较大,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百货企业,比如深圳天虹、湖南步步高、山东利群等,这些老字号资历长,经验丰富,那些年过得相当惬意。

但是后来狼来了——电商兴起,这些老字号的日子就不好过了,每况愈下,叫苦不迭,纷纷开展自救运动。

除了收缩业务之外,他们也学着电商的路数,在网上开设官方商城和自有电商平台,还玩起了微博和公众号搞营销,构建会员服务体系。

后来,线上的发展也遇到了瓶颈,线上和线下融合成了新的突破口,也就有了马云的新零售概念。

阿里和腾讯两大巨头开始疯狂抢夺线下资源,大搞投资、并购、合作,当年混的很惨的传统企业,瞬间又变成了香饽饽。

但是回头想想,传统零售业的下滑也要电商来背锅吗?

其实另有原因,一方面,当时房地产行业超级火爆,但是广大人民群众却买不起房,导致大量店铺空置,招不到商,开不了店。

另一方面,中国零售业也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平衡、业态结构不合理、盈利能力弱、运营模式固化等问题。

单单把所有的锅都推到电商身上,是不可取的。

5被逼迫着前进

中国传统零售业一直走的是各级经销的路子,从省到市,从县到乡,通过一级、二级、三级、甚至四级、五级经销商,再到最终的卖场,商品要经过层层“关卡”,才能到消费者手里。

这效率不是一般的低,而且每一级经销商都要拿点“好处”,价格自然就蹭蹭往上涨,最后还是消费者买单。

电商的出现,首先就革了经销商的命,商品从品牌商直接面向消费者。

对于很多品牌商来说,销售多年来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通过商品的销量来判断消费者的喜好。

电商的出现,给了他们一个直接与消费者接触的机会,可以更方便的了解消费者的喜好。

没有了中间商赚差价,消费者自然是很开心,更乐于选择线上购物。

当然,夹在中间的经销商就不开心了,他们的饭碗已经被打翻在地。

然而对于一些传统的品牌巨头来说,其实也有点纠结,一方面,不希望错过互联网电商的风口,毕竟国家在战略层面上都提出来了“互联网 ”的政策。

另一方面,这些品牌巨头担心电商体量太小,销售会受到影响,经销商又被伤了心,有点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味道。

有些品牌商为了能兼顾“鱼与熊掌”,发明了电商专款,来缓和经销商和电商之间的矛盾。

当然,经销商也不会坐着等死,有一部分从商品转向了服务,他们借助地缘优势和门店优势,搞起了线上的软肋——服务。

海尔在这方面就做的不错,把传统的经销门店变成集体验、售后维修、区域配送等为一体的服务网点,并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科技,帮助经销商提升运营效率,节约成本,更好地服务区域市场和客户。

回顾电商二十年来的发展,与其说电商摧毁了传统经济,不如说电商加速了传统企业的变革,让他们重新焕发活力与生机。

如果传统企业仍然躺在自己的舒适区,不思进取,那么迟早会被世界同行所淘汰,要知道,家乐福、大润发这些巨头已经做到了世界各地,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就越来越大。

如今,阿里巴巴这样的电商巨头,已经把业务范围扩展到了国外,借助支付宝等线上支付手段,阿里的发展速度很快,已经成为中国零售业的一张名片。

这都是电商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改变。

达尔文在《进化论》里说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句话对生物物种适用,对商业来说也是同样适用的。

优胜劣汰,传统企业如果被淘汰,只能怪自己不求上进,怎么能怨天尤人,指责电商呢?

作者:赵云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