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门诊将患者健康一站式“管”起来
来源:文汇报 2021-09-07 08:41:23
记者 李晨琰
到医院看病不知道究竟挂哪个科?挂了号却发现不对症,不得不辗转多个科室求医?这样的就诊难题困扰了不少患者,老年群体尤其如此。
眼下,随着医疗机构的亚专科分得越来越细,不少患者在预约问诊时,面对一堆选项时常感到茫然、无所适从。今年初,包括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在内的不少医院开出了全科门诊,试图将患者健康一站式“管”起来。
与专科联动,既能精准输送也可坚实托底
90多岁的王老伯膝关节感染到骨科看病,无奈没有手术指征无法住院,正担心被骨科“退单”之际,骨科医生将他推荐到医院的全科门诊。日前,上海十院全科医学科新开全科病房,王老伯由此成了第一位入住的病人。
在病房,记者见到了王老伯。入院没几天,他已能下地走动,身体恢复得不错。上海十院全科医学科主任李瑾告诉记者,除治疗膝关节感染外,发现王老伯还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所以医生将他的病一并管了起来。全科医学科还与骨科联动,隔三差五便有医生到病房为王老伯会诊。
“全科,重在一个‘全’字,必须全人管理、全程服务。要做到这些,‘全专联动’便是最好的解题方式。”李瑾告诉记者,目前,医院全科医学科已与骨科、放射治疗科等科室联动,共同为患者制定完善的治疗、康复计划。
在临床上,有一部分患者只知自己哪里不舒服,但具体对应哪个科室看病,往往一头雾水。李瑾本人也曾遇到过一位患者,腹股沟长了个软块,误打误撞找到了她。详细询问病史后,初步判断,这软块实则是疝,超声检查证实无误。随后将其推荐到普外科中的亚专科基本外科就诊。
“全科讲究广,专科则在于细和深,全科门诊有时如桥梁,可将患者精准送往专科;有时像桥墩,可为专科患者托底。”李瑾说,打好“全专联动”的组合拳,最终受益的是患者。
三甲医院医生干了社区医生的活?非也!
自从上海十院全科门诊开诊后,也给医生带来许多从医新体验。70多岁的张老伯患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慢性病,“初次就诊全科,他像变魔术一样,从袋子里拿出一叠药,足有七八种之多。”李瑾发现,老先生血压偏低,在他服用的药物中,有三种药都有降压作用。那一次,她足足花了20分钟,为张老伯梳理病情、规范用药。
事实上,当三甲医院开出全科门诊时,曾有业内专家发出疑问,三甲医生干了基层医生的活,社区医生做什么?对此,上海十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两者在业务上并非竞争关系,各有“目标适应症”,而在教学上,则能助推带教工作“活”起来。须知,三甲医院床位紧张是不争的事实。按照计划,待患者进入恢复期或稳定期,便可将其转诊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基层医生交接患者的定期随访计划、后续治疗注意事项等,从而实现社区与综合医院一体化的双向转诊模式。
接受记者采访时,李瑾还透露了一个设想:从辖区内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挑选一批骨干医生,让这群基层全科医生每月保持一定频率的“上浮”,跟着专家一起看诊、查房,补充医学知识上的短板,将综合医院的诊疗能力下沉基层,提升基层医生的诊疗水平。
更重要的是,建立独立的全科医学科,可以增强全科规培医学生的归属感。上海十院开设全科教学基地近10年,培养近百名社区全科医生,可由于此前未设全科医学科,只能将其挂靠在其他科室名下。
今年,一切变了。有新招的医学生直言:“我们终于有自己的家了。”更多医生们期待以全科医学科为纽带,未来有更多优秀的基层全科医生从十院走到社区,当好居民的“健康守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