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系统以人为本 居民出行幸福感爆棚
来源:羊城晚报 2021-07-30 16:39:09
策划/孙璇 刘云
统筹/刘云 徐炜伦 陈玉霞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徐炜伦
衣食住行的“行”,是居民生活必不可少的需求,泛指出行时间、距离及交通工具的便捷程度。随着时代进步和交通工具的发展,以往广州以自行车为代表的5公里半径通勤圈,早已转变为如今以公交车、小汽车和地铁占主导地位的超过50公里半径通勤圈,甚至出现了“无人车”“无人机”配送等高新科技,足不出户即可实现出行目的。
人们的出行方式有了新变化,生活品质也得到了提升。展望未来,更加惠民的出行方式,是否单纯意味着科技加持、交通工具革新以及交通线网的完善?不止如此,倡导低碳可持续、慢性系统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方向。
交通工具选择多样 出行体验省心省时
出门乘坐广州地铁21号线转地铁5号线到达珠江新城,全程花费30-40分钟,这是居住在黄埔区萝岗和苑的白领曾小姐的上班日常;傍晚原路返回,还能乘坐黄埔有轨电车1号线感受黄埔区日新月异的变化,这是曾小姐的休闲时光。“看,路上还有公交车、出租车,住在这里交通非常方便”,曾小姐对羊城晚报记者说,交通工具选择多样,让她省下不少通勤时间,不用为赶路而身心俱疲。
与曾小姐一样住在外围区域的上班一族不在少数,近年来,广州市以城市轨道交通为代表的公共交通网络覆盖明显增强,持续优化出行结构,上班族最能感受到出行体验的变化。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广州地铁已建成开通14条、超500公里的地铁线路,实现十一个区轨道交通全覆盖,2020年承担全市公共交通客运总量的一半以上。
轨道交通等公交系统,加强了中心城区之间以及与外围区域的交通联系,甚至强化了广州与周边城市的同城效应。“南至南沙、东至增城、西至佛山、北至从化”是目前广州以城市轨道交通为代表的公共交通网络的真实写照。
在白云区太和镇居住的杨先生告诉记者:“在广州地铁14号线未开通前,到其他中心区往往需要乘坐近一个小时的公交车再转乘地铁,北上花都、从化没有私家车更要花费很长时间;如今通了地铁,出行时间大大减少。”
“3060”出行目标 构建畅达无界生活圈
据《广州综合交通枢纽总体规划(2018-2035年)》,广州将落实“枢纽+社区+产业”的开发模式,建立集交通、商务、商业、文化、教育、居住为一体的城市功能区,引领城市发展,优化城市布局。
“社区”在规划中被重点提及,可见居民生活质量在交通发展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近年参与编制了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广州市综合交通枢纽总体规划,以广州东站、广州站及白云站为代表的一系列铁路客货运枢纽相关规划和设计等工作。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交通规划设计所所长张晓明告诉羊城晚报记者:“近年的交通建设表明,构筑以人为本的交通系统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理念,畅达无界的出行生活圈,是居民幸福感的重要承载空间。”
根据面向2035年的《广州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广州市将建设“轨道上的广州”,打造“3060”时空,即市中心至南沙副中心、外围城区中心30分钟轨道直达,广州与湾区各城市中心60分钟轨道直达。而在铁路枢纽规划当中,广州东部交通枢纽新塘站位列其中,随着穗深城际铁路开通,广州到深圳、东莞时间缩至一小时内,新塘TOD(TOD即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九大轨道交通交会的规划正一一实现。
新塘镇白江的房产中介黄先生说:“这两年,不仅新塘南站附近的购房者不断增多,还有不少务工人员拖家带口选择在此租房。”在走访新塘TOD途中,一名本地出租车司机与记者打趣道:“从新塘南站出来,拐个弯就到新塘地铁站了,想去广州哪里就去哪里,等线路全部开通后,进出站的客人会越来越多,会常来载客。”
专家观点
打通社区出行最后一公里
建设更有温度的城市
张晓明(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交通规划设计所所长)
广州历来是国家重要的交通枢纽,近年来,围绕建设国际重要综合交通枢纽的目标,全市交通体系的建设主要有以下成绩:初步建成由多层级枢纽、一体化网络构成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以城市轨道交通为代表的公共交通网络覆盖明显增强,出行结构持续优化;城市道路空间与设施精细化设计水平不断提高,交通空间与城市空间进一步融合。我们的城市,正在通过TOD开发、慢行系统改造、滨水空间营建等各种方式,营造更健康、更绿色、更安全、更便利的交通设施空间,给居民提供更多出行选择,改善生活质量与环境品质,提升公众健康与幸福感,从而增强居民社区归属感。
最后一公里是联通居民生产、生活和休闲的关键环节。打通居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主要发力点是加强对公共交通设施和慢行交通网络精细化、人性化的规划设计,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围绕公共交通站点特别是轨道交通站点,以路权优化为抓手,重新组织周边人、车、公交等交通流线,实现站点空间与道路空间一体化设计和建设,真正建立起以“慢行+公交”为主导的最后一公里无缝接驳的微循环交通系统。
此外,为了建设一座更有温度的城市,实现每个居民都能方便出行、共享城市,将开展广州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发展总体规划(2021-2035年)及系列相关规划和指引,保障残障人士的出行权利,优化老龄人口、儿童、孕妇、推婴儿车者等居民出行体验。
“未来社区”可以从三方面理解:
一是人本位回归下的健康活力社区。城市交通绝不只是为车而服务的系统,其最终的落脚点必定是为人服务。围绕以人为中心,构建15分钟活力生活圈,重塑邻里文化内核。社区以小网格街区为主,提高邻里单元间的连通度,打造连通、安全、环境舒适的慢行交通系统,提高居民的慢行出行比例,营造有活力的社区街道空间。
二是智能化趋势下的智慧互联社区。以大数据为主要手段,以设备智能为前端,对社区人群实现精准画像,社区服务实现万物互联。在未来交通规划方面,通过对社区居民交通出行特征和出行需求的画像描绘,精准提供相应交通设施高质量服务,如建设智慧共享停车、智慧出行运营服务、社区物联网平台等促进社区智慧互联。
三是生态观导向下的绿色低碳社区。未来社区应是人类与所有生物共享的生态系统,慢行道路与社区公园绿地构成连通系统,使自然界动物可以进入社区。社区出行倡导低碳可持续的公交、慢行出行方式,结合海绵城市理念进行道路建设,减少社区碳排量,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