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狙击”罕见靶点 为晚期肺癌患者延长生命
来源:扬子晚报 2021-05-17 14:39:12
近两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罕见靶点治疗方案不断涌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何推动肺癌靶向治疗更进一步,也成为学界热议的课题。近日,依托泛长三角胸部肿瘤联盟专业委员会,非小细胞肺癌罕见靶点学组在上海正式发起成立。会上,肺癌领域专家针对目前非小细胞肺癌罕见靶点诊疗痛点与困局、规范非小细胞肺癌罕见靶点诊疗的关键点、未来协作方向等进行了全面讨论。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见习记者吕彦霖
“狙击”罕见靶点,为晚期肺癌患者延长生命
肺癌,是恶性肿瘤中夺走无数生命的“头号凶手”,中国每年新发肺癌患者占全球1/3。其中,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约占所有肺癌的80%-85%,高达75%的患者在发现时已处于中晚期,5年生存率较低。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变迁,对肺癌的诊疗可有新突破?记者了解到,随着近年来非小细胞肺癌罕见靶点及相关靶向药物的不断涌现,肺癌靶向治疗也翻开崭新篇章,一旦找到此类患者,便有机会带来显著生存获益。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非小细胞肺癌专委会主任委员,也是非小细胞肺癌罕见靶点学组牵头专家的周彩存教授介绍,罕见靶点通常是指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发生率小于5%的肿瘤驱动基因突变。“看似发生率很低,但由于我国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基数庞大,即使是1%的罕见突变,依然是极大的绝对值。”周彩存教授表示,非小细胞肺癌罕见靶点诊疗仍面临不小的困难和挑战。“罕见靶点变异形式复杂多样,每种变异形式发生率都很低,临床上既要测得全又要测得准,难度很高。”因此,周彩存教授指出,加深基层医生对于非小细胞肺癌罕见靶点认识,促进罕见靶点临床研究交流,正是成立泛长三角胸部肿瘤联盟专业委员会非小细胞肺癌罕见靶点学组的重要意义。
推动精准检测,提高诊疗规范
江苏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泛长三角胸部肿瘤联盟专委会副主席史美祺教授表示,在目前的精准诊疗时代,没有精准的诊断就很难做到精准的治疗。“在非精准的化疗时代,我们晚期肺癌患者的疗效非常有限,有些病人能活一年都不容易。”史美祺教授表示,而现在随着精准诊疗的不断进步,那些有条件能够检测出相应靶点的病人,在治疗上大大获益。“现在活到三五年都不是问题,有些运气好的、对靶向药物治疗敏感的晚期患者活过七年到十年的都有可能。”
怎样做才能提升诊疗精准度?记者从此次会议了解到,二代基因测序特别是覆盖基因数目更大更多的二代测序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了更全面的基因突变信息,使得罕见靶点精准医疗更上一层楼。据悉,两个大基因数目二代测序平台已在国际上获得批准,即FoundationOne?CDx和MSK-IMPACT。而FoundationOne?CDx的检测报告更是覆盖了目前全球已上市或正在进行临床研究的相关药物靶点,并直接作为全球各大医学中心临床治疗的重要诊断依据。
周彩存教授告诉记者,非小细胞肺癌罕见靶点学组成立后将引领制定罕见靶点检测、诊疗的规范共识,不断推动非小细胞肺癌罕见靶点诊疗进入精准化、规范化时代,提升罕见靶点阳性晚期肺癌患者生存获益,进一步推动晚期肺癌慢病化。“下一步,我们首先会建立数据库,了解这类病人的检测情况。之后,我们也会逐步建立检测平台以及检测专家的共识。”
拒绝香烟,有助于“拒绝”肺癌
为什么肺癌总是占据我国恶性肿瘤榜首?周彩存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主要是由于我国是一个“烟民”大国,“主动抽烟的多,导致被动吸烟的也多了,直接带来了肺癌发病率上升。”周彩存教授指出,除吸烟外,家庭中装修污染、厨房油烟污染,以及环境污染都是危害健康、导致我国肺癌发病率居高不下的原因。周彩存教授提醒,“最好不要吸烟,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乘公共交通出行都对远离肺癌有潜移默化的帮助。”此外,周彩存强调,吸烟人群以及50岁以上的人群一定要定期进行肺癌筛查,“定期做低剂量螺旋CT筛查,即使是发现了小的肿瘤,早期开完刀就好了,这可以大大的降低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