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 超级拖拉机I号只是洛阳发展的一个缩影
来源:搜狐 2021-01-31 09:21:01
迈步在水清草绿、树木茂盛的伊水游园八里堂段,绝对想不到两年前的这里还是一片荒滩;若不是夜幕下观赏应天门3D灯光秀,也体会不到千年前的隋唐洛阳城多么堂皇气派;若非亲眼目睹,不会想到当拖拉机遇上5G,会产生怎样的蝶变。近日,记者在河南洛阳采访,感受到古今辉映的洛阳城无处不“新”,无处不“活”,无处不“硬核”。
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无驾驶舱、流线型仿生设计、电控执行机构、GPS天线、毫米波雷达……在位于伊滨区的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宽阔的广场上,当记者看到“超级拖拉机I号”在5G技术的加持下,灵活自如地前进、后退、转弯时,印象中“土得掉渣”的拖拉机形象完全被颠覆。
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是我国农机行业唯一一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超级拖拉机I号”是该中心“智慧农机”领域研发的一项重要成果。国内第一款集“控制、计算、通信”为一体的“智能农机控制芯片”也诞生在这里。
“‘超级拖拉机I号’由无人驾驶、动力电池、智能控制、中置电机及驱动、智能网联等五大核心系统构成,具备恒耕深、恒牵引力,车身360度障碍物检测与避障、路径跟踪及农具操作等智能识别与控制功能。”洛阳智能农业装备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云飞介绍,这是国内首台无驾驶室的纯电动拖拉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2019年初首次下地“干活”,田间作业试验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5G网络下,它的集群作业功能将得到进一步拓展。”
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超级拖拉机I号”只是洛阳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
洛阳有着扎实的工业基础。2017年,河南省发布《洛阳加快建设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 打造带动全省发展新的增长极》,促洛阳经济社会实现快速发展。目前,一大批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在洛阳落地,引领洛阳从“制造”加速向“智造”“创造”跨越。
经过全自动红外人体测温系统进入园区,再通过测温智能头盔扫描进入楼宇,在洛阳国家大学科技园,抗疫“黑科技”让人眼前一亮。走访中,记者了解到,不仅是测温智能头盔,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喷雾消毒机器人、自动化核酸提取仪、废弃口罩智能处理机等多项科技抗疫新产品、新技术接连在洛阳问世,成为助力抗疫的“洛阳力量”,也折射出洛阳产业转型发展“新”动向。
对工件进行扫描的桌面级高分辨工业CT机,有“轨道健康专家”之称的FGM01型高效成型打磨车,用于大区域智能化防控的警用智能头盔等等,代表“洛阳制造”和“洛阳技术”的创新产品层出不穷。
据介绍,截至2019年年底,洛阳市创新主体、平台分别增至3293个和2332个。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等一批“国字号”制造业创新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等,正在引领洛阳企业勇登创新高峰。
“力争到2025年,新培育智能工厂(车间)100个,推动全市工业设计企业达到千家,建设50个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平台)、50家“两化融合”贯标企业。洛阳市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未来,洛阳将在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融合发展、绿色发展和开放发展五大领域实施攻坚行动,加快释放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古今辉映 描绘新画卷
临黄河而知中国,临洛河而知华夏。
洛阳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建城史和1500多年建都史,故有“十三朝古都”之称。厚重的历史文化是洛阳最有价值、最具潜力的优势资源,也是最值得向世人展示的宝贵财富。近年来,洛阳深化文旅融合发展,加快构建文化传承创新体系,在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上奋勇争先,擦亮“古今辉映、诗和远方”城市名片。
“惊艳”“美轮美奂”。这是4月19日晚,记者一行在应天门遗址博物馆3D激光投影秀现场听到的最多的词汇。夜幕下,应天门和隋唐洛阳城宫城区的天堂、明堂辉映成画,历史在此“活”了起来。
洛阳拥有庞大的博物馆群,已建成各类博物馆、纪念馆77座,还有着龙门石窟、汉函谷关、含嘉仓三项六处世界文化遗产,文旅资源十分丰富。2019年,洛阳全年共接待游客1.42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321.02亿元。
洛阳市经济发展两大支柱产业,一是高新技术产业,二是文化旅游业。近年来,洛阳在加快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同时,不断致力文化旅游产业升级。
第一次在“数字龙门”平台上领略龙门石窟夜景,网友李先生表示“实在是太震撼了,神态各异的造像在灯光下好像‘活’了起来。”除“数字龙门”网络展示,疫情期间,线上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东方博物馆之都”数字展示、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数字展示、“隋唐洛阳城最炫牡丹风”线上体验活动等,线上线下结合催生了不少特色鲜明、内容丰富、效益突出的文旅新业态。
文化和旅游通过新理念、新模式、新业态“融在一起”,优秀传统文化获得了全新的打开方式,洛阳正在描绘“古今辉映、诗和远方”新画卷。
擦亮底色 打造宜居生态城
迈步伊水游园八里堂段生态廊道,仿若步入“树的故乡”“花的海洋”。得益于洛阳市“四河同治,三渠联动”方案的实施,昔日的荒滩地已变成一处综合型城市游园。
2017年7月,洛阳市出台《“四河同治、三渠联动”实施方案》,目标是经过3年综合治理,到2020年,“四河三渠”实现“水清、岸绿、路畅、惠民”目标。伊水游园项目便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布满砂石场、垃圾场、污水坑的荒滩地。”洛阳市洛龙区副区长何玉霞向记者介绍,两年来,洛龙区实施了30公里的沿伊河生态廊道建设和沿洛河50公里的生态廊道建设,拆除了209家散乱污企业,种植苗木30余万株,实现了“四季常绿、三季有花,人在画中、鸭戏水中”的生态蝶变。
景观遍布、健身运动设施齐全、图书驿站点缀,像伊水游园这样优美的生态环境是洛阳打造生态宜居国际化城市的靓丽品牌。近年,洛阳市聚焦绿色发展、实施“四河三渠”治理,不仅擦亮了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更体现出对民生的关注和提升百姓幸福指数所作的努力。
“游园就在家门口,出门游玩真是太方便了。”游园里,正在带孩子欣赏鸭子戏水的朱女士说,这里有树有水有鸟,还有儿童乐园、球场、书屋,是市民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以前这里荒凉得很,现在变化真的很大。”
何玉霞说,“民生蝶变”“文明蝶变”也是除“生态蝶变”外,伊水游园项目的重要意义所在。“游园里的项目都是免费开放,受到群众大力点赞,曾经遭群众诟病的荒滩地变成了被群众点赞的幸福地。”同时,环境变好了,群众生活幸福指数提高了,文明素质也在提高,“游园现在已成为全市重要的文明实践基地。”
洛阳官方表示,未来将牢牢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筑牢开放发展的生态屏障。建设以水为纽带、以绿为底色、林田草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绿色生态网络,最终实现惠民生、促发展目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