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南京积分落户条件互认 再次释放城市发展新信号:抱团
来源:搜狐焦点大庆站 2020-12-24 15:05:12
苏州南京积分落户条件互认,再次释放城市发展新信号:抱团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西部城事智库
继广州、无锡、青岛、福州等地之后,有“最牛地级市”之称的苏州,也坐不住了,在日前推出了落户新政。
根据《关于进一步推动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的实施意见》,落实租赁房屋常住人口在社区公共户落户政策。
说的直白点,未来在落户问题上将实现“租购同权”,租房也能落户。
2019年,苏州的常住人口增长只有2.8万人,放宽落户形势紧迫。当然,在进场抢人外,同样值得关注的是,在落户新政中,苏州宣布和南京以及无锡、常州“联手”:
实施省内特大城市苏州与南京在积分落户时,实现居住证年限和社保年限积累互认。
探索苏州与无锡、常州等具备条件的都市圈率先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积累互认。
“散装”江苏抱团,在区域竞争层面,其实也是一种重要的信号。
01
今年5月,宁波宣布和舟山“户籍同城化”,舟山户口可以直接迁移为宁波户口。相较于这种完全的一体化,苏州和南京的力度要小很多,目前还只是居住证和社保年限互认。但即便如此,此举依然是突破。
因为首先,按照今年的数据,苏州和南京都已经是GDP十强城市,积分落户的条件互认,不同于宁波、舟山这种“大吃小”式的一体化。
来源:搜狐城市
而且,苏州和南京,各有各自的都市圈范畴,比如苏锡常都市圈是一个整体。
但这次的新政中,苏州是先和南京跨圈互认,再“探索”和无锡、常州的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积累互认。
为什么在打通户籍流动壁垒上,苏州优先选择了和南京的联手?不管原因是什么,可以肯定的是,在融合发展方面,此举在江苏的示范带动作用,要大于和无锡、常州的打通。其实在重点二线城市中,苏州的人口吸引力,正处于减弱的状态。
2019年苏州的户籍人口数为722.6万人,常住人口则高达1075万人,净流入人口的规模相当庞大。但2019年,其常住人口增长只有2.82万人。
在此局面下,苏州和南京的落户条件互认,对苏州未必是十足的利好。强省会模式下,不排除医疗教育实力更突出的南京,对苏州产生虹吸效果。另一方面,苏州和南京,是一对有“故事”的城市。
南京被调侃为徽京,而苏南苏北则形似两片天地,整个江苏处在一种高度“散装”的单打独斗状态。但从苏州和南京以及无锡、常州携手组队抢人的操作看,“散装”江苏正在加速破除隐性壁垒的融合。由此也能看出,都市圈、城市群建设对城市消除隔阂、相向发展的巨大向心力。
02
苏州和南京积分落户条件的互认,只是长三角一体化的一个缩影。在城市间消除边界、相互结盟方面,长三角的活跃指数向来很高。比如按照《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南京都市圈包括南京、镇江、扬州3个城市,但现实中它已实现了多次扩容。
来源: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
就在前两天的南京都市圈联席会议上,常州市市辖区金坛和县级市溧阳正式入圈。
南京都市圈范围扩充到包括淮安、马鞍山、滁州、芜湖、宣城在内的“8+2”地区。其中马鞍山、滁州、芜湖、宣城都是安徽城市。同样在四处结盟的还有杭州。
在杭州、嘉兴、湖州、绍兴4城的基础上,2018年杭州都市圈吸纳了衢州和安徽黄山。
上个月,安徽宣城也成为都市圈观察城市。这几个都市圈的范围,出现了不少交集。如加入南京都市圈的金坛和溧阳,原本就在苏锡常都市圈;安徽城市宣城既在江苏南京都市圈,也在浙江杭州都市圈。
此外,马鞍山、滁州、芜湖,则横跨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拥有双重“圈籍”。不难看出,在相互结盟组队的发展模式下,长三角内部的省域边界在逐渐淡化,几大都市圈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错格局,整个城市群更像一个超级大省。
跟粤港澳大湾区相比,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大湾区的城市,大部分都在广东,而长三角城市群的成员分布三省一市,破圈的阻力不小。而从不同省份城市的融合程度来看,长三角城市群不管是狭义的26市,还是广义的三省一市全域范围,圈画得这么大,并非毫无理由。
03
在之前的文章中,西部菌多次提到,这是一个大城市抱团发展的时代,已经行动起来的远远不只是“散装”江苏。
比如重庆和成都。在成渝双圈建设的大背景下,一改过去的竞合关系,开启了力度前所未有的合作新局面,携手相向发展。当然,不同于都市圈中心城市和周边中小城市的分工协作关系,重点一二线城市之间,再怎么抱团,竞争都不可避免,关键是如何有效错位,避免同质化竞争。
比如广州和深圳,各有各的城市特色,相对而言,广州医疗教育强,金融、互联网弱,而深圳的金融强,医疗教育待提高。广州是国家中心城市,深圳则是先行示范区,功能互补。再比如青岛和济南。在派谁去争创国家中心城市这一问题上,山东有过多次调整。为了避免竞争内耗导致资源分散,或者说“内卷”,最终采取了“支持济南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错位发展模式。
来源: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
类似的例子还有杭州和宁波。竞争国家中心城市的任务,最终交给了省会杭州,宁波则提出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无论是在一省之内,还是在多中心式的都市圈、城市群内部,要将资源合理配置,发挥最大的组合效应,城市间的定位错开、功能互补,是无比重要的。定位错开、功能互补,最终也是为了进一步的相向融合、联手发展,形成规模更大的资源集聚平台。毋庸置疑,单打独斗的“散装”模式已经落伍,随着各大都市圈、城市群平台越做越大,它的辐射和虹吸效应将越来越强。而当头部一二线城市联手破圈时,区域竞争的马太效应,无疑还将不断加强。那些缺少“盟友”的中小城市,需要当心了。
原标题:《新信号!南京苏州破圈,济南青岛分工,重庆成都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