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百姓心声 >

桐乡在乌镇哪里「桐乡站到乌镇」

来源:   2024-02-19 12:16:30

文 | 郁震宏

桐乡是个好地方,种什么长什么,像一只聚宝盆。

桐乡人,只要稍微勤谨一点,即便不能大富大贵,也不至于忍饥挨饿,所以桐乡老底子,贫富差距小,读书识字人也多,穷人大多能讨老娘,传宗接代;地主再大,也不会有刘文彩,最多出一个商守先、吴菊生。

从前塘东有所谓“八大家”,其实也不过小康人家,放到隔壁的海宁、南浔,算不上大家族。我小时候,本地讨饭的庆学,还能多出闲钱来卖酒喝;甚至被大家叫成毒头的人,比如屠甸的张毛毛,照样能读书看报,写毛笔字,有文化。

桐乡没有大江大河,跟钱塘江隔着海宁,跟太湖隔着湖州、苏州,湖海之气不足,前瞻性不够,清朝末年造沪杭铁路,本来通过桐乡,桐乡人不同意,把这么大一个便宜,白白送给了海宁人,等到醒过来,迟了一百年。

桐乡没有山,岑山、桂山,叫叫山,自我安慰而已。一马平川,在老底子,有好有不好,好的是,温饱不成问题,小农意识也就强,反映在文化上,成绩也就平平。

整个桐乡历史,缺乏标杆式的人物,开风气的人很少,大多跟在人家后头,三百六十行,行行不出状元。难得出了一个状元,汪如洋,可惜他家老早搬到嘉兴城里去了,所以清末的严辰感慨说:盖地气使然也。

在全国来说,桐乡的经济、文化,都可算百强县,但就近来看,相对于毗邻的海宁、德清、南浔、吴江、嘉兴、临平而言,经济中等有余,论文化底蕴,桐乡却是一个低谷,拿得出手的历史人物,很少,连桐乡辣酱也渐渐不太有人知道了。

退一步说,老底子的桐乡,即使做强盗、做黑帮的人,吴良玉、老鸦润生,也只是地方名头,比起太湖强盗来,小巫见小巫。桐乡人骨子里是老实的,不敢闯,谨慎,小富即安,但不会乱来胡来,这是好的一面;但也开不了风气,这是不好的一面。

桐乡人荒年也吃得饱,容易满足,安全第一,不敢为天下先,进取之心不足,其实也不看重。

三百年前,吕留良跟黄宗羲说:我们这里的人,十几岁能写诗文的人特别多,但到了三十岁,就一天天退步了。黄宗羲说:宁波、绍兴刚好相反,性格朴实,勇猛精进,三十以后,正是读书之时,有成就的反而多。


从吕留良的话,可见桐乡历史的一大精神,大多满足于小打小闹,差不多就够了。哪怕做官,级别之高,名望之大,也远不如隔壁海宁的陈阁老,还有西隔壁的临平,有一位孙士毅,孙士毅不仅是阁老,还封一等公,是整个清代级别最高的浙江人。在科举上,德清蔡家里叔侄两状元,桐乡也没有。

桐乡的历史人物,古代只能搬出张履祥、吕留良,近现代只能搬出茅盾、丰子恺,其他则大多知名度不够,哪怕大力宣传,外面人还是不晓得。即使张履祥,在理学史上,也只能算二流人物,在文化圈,不晓得张履祥,很正常,徐自华、徐肖冰、钱君匋就更不要说了。一个读书人,不晓得王国维、俞曲园,才是反常的。

很多年里,桐乡,搬进搬出,就是茅盾、丰子恺,可惜这两位先生的读者,也在慢慢缩小,近年以来,丰子恺尤有过度消费之嫌,幸亏有了木心,桐乡文化续命汤。但从长远的角度看,吕留良、茅盾、丰子恺,似乎都不能跟德清俞曲园,海宁王国维、金庸相比。

市区,按理说是一地的政治、文化中心,强势,但桐乡市区却并不强势,向心力不够,这有历史的原因,从前,崇福镇是崇德县的中心,从历史来看,桐乡县是崇德县分出去的新县,明清两代,崇德县的人口一直比桐乡县多,经济也发达,名门望族多,尽管崇福降格成了镇,但还是很多中老年人心里的“县里”。

从土话角度说,崇福镇有固定的土话,很有特色,但梧桐镇的土话,特色就不明显。


还有乌镇,历代为浙北大镇,老底子的规模,比桐乡县城大得多,近二十年更是名声在外,很多外省人只知道乌镇,不知道桐乡。

我有一个朋友,有次来看我,电话说:“郁兄,我到你老家了。”我一问才知,原来他在桐庐,不是桐乡。这让我很尴尬,没办法,我只好倒过来说:我家在桐乡,就是乌镇的桐乡。朋友一听,妙懂:哦,晓得了,原来是乌镇!


--END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