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百姓心声 >

石家庄东西为路南北为街「石家庄步行街」

来源:   2023-12-02 18:16:27

历史图片中的这个“石家庄北站”,可不是今天的石家庄北站。

1938年正太铁路石家庄站

图片中的“石家庄北站”是1940年前郑太铁路的“石家庄站”。

可怎么又多了个“北”字呢?

上世纪初,修建卢汉(京汉)铁路时在石家庄设站,因石家庄名气小故取名“振头站”。随后修建正太铁路,因其为窄轨不能与卢汉铁路直接接轨,在“振头站”西侧对面另建“石家庄站”,形成两站东西对立、且夹在两条铁路线之间的格局。

1907年正太铁路(石家庄站)正式通车

日军侵占石家庄后,将正太铁路改为标准轨,正太铁路改称石太铁路,两站合并为一个站,统一以石家庄站为名。同时对南道岔区域(炼焦厂、南马路、大兴纱厂一带)的货站(南货场),习惯称南站,但未见形成正式名称。相对此而言,将石家庄站称为“石家庄北站”。

当今的石家庄北站,是1958年修建石太铁路与石德铁路直通线后建立的,因其在义堂、吴家庄附近上跨京汉铁路,民间俗称“高铁道”。车站建在北焦村附近,最初取名“北焦站”,上世纪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改称“石家庄北站”。

谈石家庄历史,不得不说大石桥。

1907年正太铁路通车后,卢汉铁路的“振头站”与正太铁路的“石家庄站”相向而立不足百米。两个车站夹在卢汉、正太铁路之间,尤其正太铁路站为尽头站,线路多、道岔多,在南侧为两条铁路装卸转运货物形成大面积的道岔区。

两座车站南侧的道岔区,旅客只能从北侧进出站。

上世纪初的市中心区在大桥街一带,京汉铁路以西还是农村景象。人们进出车站必须穿越正太铁路,时常发生事故,交通很不方便。据记载,由民间捐资修建了跨越正太铁路的大石桥。

1907年建设的跨正太铁路大石桥

大石桥的西端南北向是公理街——车辆厂前街,正西进入大桥街。

大石桥西端

大石桥的东端向南拐了个弯儿,通往两个火车站之间的道路(五、六十年代搭建成有棚顶、座椅的候车区,后来称之为道岔街),方便了两座火车站与市区的来往通行。

大石桥东端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历史地图、文献资料、文物考证都确切表明:大石桥只跨越正太铁路,从来没有跨越卢汉(京汉)铁路。但在石家庄却广泛流传着“大石桥跨越正太、卢汉7号线路,解决桥东桥西的通行问题”的说法。

1921年石家庄地图

根源在于石铁分局1997年出版的《石家庄铁路分局志》中,对大石桥做了错误的记述。其实,这本“史志”所附带的1921年、1925年、1934年、1942年的历史地图已清清楚楚标明,大石桥从来就没跨卢汉铁路!历史资料与文字编纂明显自相矛盾,本该严谨科学的史志,竟出现如此重大纰漏,着实令人费解。

此后,石家庄市各个方面编写或出版的书籍、资料、史志等,都简单照抄照搬这种说法,以至于谬传甚广,误导后人。令人欣慰的是,一些学者专家和媒体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李惠民先生在其《近代石家庄城市现代化》专著中,对大石桥没有跨京汉铁路问题,进行了科学细致的研究,提供许多详实的资料。

大石桥示意位置

在纪念正太铁路建设110周年之际,石家庄《燕赵晚报》于2014年5月5日,组织学者专家讨论会,给出结论性论断:“大石桥没有跨越京汉铁路线”。遗憾的是,这些正确的声音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014年5月5日《燕赵晚报》报道

正太铁路改为标准轨并将两个火车站整体合一后,大石桥便失去了它的作用。

1940年代。近处是大木桥西端,远处是大石桥。

随着市区向京汉铁路东侧拓展,为解决京汉铁路两侧的交通问题,1940年在大石桥东端附近,修建一座跨京汉铁路的天桥,桥为钢架结构,桥面和侧面栏杆为木板,民间俗称“大木桥”。

建于1940年代。大木桥东端

此桥只供行人通行,货物和车辆依然走下面的铁路平交路口。1987年正东路(街)地道桥建成后,大木桥才被拆除。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大石桥没有跨越京汉铁路。

1940年左右,大桥街东口。

第一个与大石桥相关就是大桥街。该街辟建于1907年,因东口正对大石桥而得名。1938改亲善街,1946年更名为民权街,1949年恢复原名大桥街。1978年改为大桥路。

本世纪初的大桥街西口

第二个与大石桥相关的就是桥东与桥西。老石家庄人都熟知桥东、桥西的意思,其中的“桥”就是指大石桥,但实际的分界线并不是这座桥,而是指京汉(京广)铁路。石家庄曾设桥西和桥东两个行政区,就是以京汉(京广)铁路为界划分的。2014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石家庄市桥东区,部分街道划归石家庄市长安区,或桥西区。京广铁路纵贯市区,成就了石家庄。这是一个颇有历史意义的独特印记,人们无需刻意淡化或抹煞她。

所谓“铁路分割”城市,实质是对铁路与城市关系的误读。放眼世界,纵观全国,哪个现代城市不与铁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远的不说,就说首都北京吧,打开地图看看,有多少铁路纵横交错!有人常说铁路“分割”了城市,其实是城市“包围”了铁路;有人以为“铁路入地”能远离其扰,其实是把铁路与这座城市,更紧、更深地连接在一起。铁路兴,则石家庄兴!铁路衰,则石家庄衰!没有铁路就没有石家庄,没有铁路枢纽地位,就没有石家庄的未来!

目前,市区东西向主次干道也是以京广铁路为界,划为“东、西”两段的,比如裕华东路与裕华西路,和平东路与和平西路等。或以京广铁路为起点(端点)命名的,比如正东街。市区南北向主次干道以“中山西路和中山东路”为界,划分为“南、北”两段的,比如中华北大街与中华南大街,建设北大街与建设南大街等。

老石家庄人还常常想起已经消失的“南道岔、北道岔”两个老地名,两个道岔分别位于石家庄站的南、北方向。铁路道岔是一种使机车车辆从一股道转入另一股道的线路连接设备,通常在车站、编组站大量铺设。南道岔是随正太铁路而建的正太、京汉铁路货站的道岔区,后来特指进出炼焦厂(石家庄桥西焦化厂)的道岔。

北道岔是1928年增建的正太、京汉铁路货站的道岔区,后来特指进出铁路大厂(石家庄车辆厂)的道岔。1985年7月曾在和平路与京广铁路交界东侧建有一座双层环形公路立交桥,就命名为“北道岔立交桥”,2008年修建和平路高架桥时,予以拆除。

石家庄最初的市中心以火车站为发源点,逐渐形成并初具规模,街市面貌以大桥街、南大街为雏形,日益繁荣扩大。

1947年11月前石门市公署

南大街:1909年从大桥路(街)向南辟建,故取名南大街。大桥路(街)以北至新华路是当时的市政公署,1949年将此段辟为街道,因是解放后新建的第一条街道,故取名“新建街”。

南大街北头。

石家庄商业系统的老职工还记得这里有个“新建五交化公司”,就在在这条街的北头。1978年规范地名时统称南大街,将新华路以北称北大街。

南马路:京广线以西至中华南大街,1936年前是休门通往振头的大车道,1940辟建,1942年称7号路,1947年称南马路。1996年将南马路、菜市街、石邑路统称裕华西路。

南小街:1934年北起民族路南至交易街(永安街北邻),1945年以中山路为界分南北小街,1978 曾称红星大街,1982年又恢复南小街。

南长街:南窑坑街,1982年定名为南长街,北起南马路(现裕华西路),南至槐安西路。

南三条:桥东区阜康路南侧的第三条胡同,北起阜康路南至正东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正东街与胜利路交口(大木桥东端)自发形成一个小商品市场,人流、物流在这里汇聚,使这里交通越来越堵。这里既是一个道路交叉口,又是京广铁路与大桥路——正东街的铁路平交路口,来往桥东、桥西的车辆都要走平交路口,行人通过南侧的大木桥跨过京广铁路。京广铁路的西侧路南是石家庄最早(1987年以前)的老客站,京广铁路的东侧路北是铁路机务段。老石家庄人对这里交通繁忙、市场繁荣的景象记忆犹新。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将这个市场迁入南三条胡同,没想到后来南三条市场闻名全国。

北马路:1937年前为石获公路,东起京广线,西至陵园西街(现泰华街)—机场路。1942年辟建为市区道路,1956年改名为北马路。1996年将北马路、机场路统称为和平西路。

北小街(现金桥北大街):南起中山西路,北至新华路。1923年名西南街,因位于石家庄村西南。1942年称西小街,1953年因与南小街相对,又改为北小街,1978年曾与南小街、北荣街、北新街统称红星大街,1982年又恢复北小街。1996年改为现名。

北荣街:南起新华路,北至北马路(现和平西路)。原为石家庄村通往柏林庄的大车道,1930年代形成街道,取名北荣街。1978年曾与北荣街通称红星大街,1982年又恢复北荣街。

北新街:原为北兵营西墙外通向柏林庄的大车道,南起北马路(现和平西路),北至柏林庄,1978年曾与北荣街通称红星大街,1982年改为北新街。

建于1933年的天主堂

北大街:1940年代前,曾称西芦家胡同,此后拓展延伸而成。南起新华路,与南大街相对故称北大街。建于1933年的天主堂,位于此街西侧。

北后街:世纪初石家庄村北的一条东西向道路,至少120多年历史了。1902年这条道的北侧还是庄稼地。

东马路:位于桥东区休门村南,1940年辟建,日本侵略者在此建南兵营、始称和平路,又称南马路,1947年后,因与桥西区的南马路重名,改称东马路。

正东街:西起京汉铁路(胜利街),东至建设北大街。1907年后逐步形成,1925年取名电灯房街,1934年称桥东大街,1940年更名正东街,1982年改为正东路。

苑东街:位于过去(1983—2005年)的石家庄动物园——现裕西公园东侧。

东大街与西大街:1955年辟建,因当时规划河北省人民政府建于现省博物院的位置,其东侧的道路称东大街,西侧的道路称西大街,但西大街彻底开通的比较晚。

华西路:1940年辟建,当时日伪真定道公署坐落在东端现中华北大街路东,定名为中央路。因位于中华大街以西,1948年改名为华西街,1978更名为华西路。

现行街名中的方位词,有以起止界限表示的。比如东西向主干道中山西、东路,和平西、东路,裕华西、东路,槐安西、东路,是以京广铁路为界划分为东、西的。南北向的主干道友谊南、北大街,建设南、北大街等,是以中山(东、西)路为界划分南、北的。有表示相对位置的,如东大街、西大街位于省博物馆两侧,华药东街位于华北制药厂东侧等,是相对这些建筑而言的。槐北路、谈南路、塔北路、沿西街、范西路等,是相对原始村落地址而言的。还有一些看上去好像是方位词,实际并非表示方位,而是自身实体名称的组成部分,如北宋路、方北路、西里街、西三庄街等。

街路名中“东、西、南、北”的方位词,都是一定历史社会环境中,人们相对于特定标识物而形成的,反映了人们在某个时期内,对生活空间的感受和认知,留下了着城市变迁的印记,通过它,你可抚摸到城市发展的脉络。在漫长的历史演变和社会变迁中,有的仍直接体现在名称中;有的隐含在社会生活的约定俗成中;有的已完全湮灭了;有的参照物、标识物消失了,但历史、社会、文化习惯仍坚守着记忆。街名是一座城市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应该倍加珍惜,精心呵护。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