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古街历史「老街巷」
来源: 2023-11-27 14:17:03
点击上方“活力呼和浩特”可订阅哦!
在北京,我喜欢逛胡同。在上海,我喜欢逛里弄。在旧城,我则喜欢逛巷子。长短宽窄不一似迷宫的旧城巷子,孕育出独特的巷子文化。和北京的胡同文化、上海的里弄文化一样,呼和浩特市旧城的巷子文化亦是平民文化和市井文化之一种。它镌刻在城中的每个屋檐、每株宅榆、每口老井,甚至每块青砖、每片老瓦上。其主体是生活在巷子里的人们,并衍生出不同的生活模式,如四合院、大杂院生活模式等等。
旧城的街巷,直街不多,直巷则更为稀缺了。有人认为这是由于明清时期城市建设缺乏规划所致。尤其在清咸丰十年至同治九年(1860~1870年)之后,由于种种原因,原本狭窄的街巷中又盖起房屋、搭起院落,使街巷变得愈发细窄和弯曲了。
我对旧城的深街曲巷格外喜欢。直街一览无余。弯弯曲曲的幽深小巷,则给人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乐。而今的一些仿古街区,横平竖直,十分乏味。不管怎么说,从旧城众多仍沿用或早已消失的老巷名中,我们从中可以探寻到这座塞北边城的城建轨迹、某些人文景观,体味到了平民生涯的艰辛和知足常乐,以及旧城巷子文化的幽深意蕴。
从郝福中先生的有关文章中,我了解到不少关于旧城巷子的历史沿革和趣闻轶事。使我对旧城巷子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一些巷名形象地反映出旧城的建城史,如东、西马道巷。1575年,库库和屯(即归化城)竣工。该城北到大北街北口一带,南到电影院街一带。据称城内建有顺义王府以及8座楼亭,城内驻官员,城外驻士兵。城中只有一条南北通道和两条马道。其中一条马道从该城北门往东顺坡登临北城墙,后来成为东马道巷西口一带;另一条则从该城南门往西顺坡登临南城墙,后来成为西马道巷(即电影院街)。
旧城素有召城之誉,大小召庙曾经星罗棋布。小召夹道巷,小召头道巷,二道巷和三道巷,大召东、西夹道巷,观音庙巷,龙王庙巷,巧尔齐召巷,财神庙巷,召和廊(和廊,巷子之意),喇嘛庙巷,三贤庙巷,乃莫齐召夹道巷,家庙巷,十王庙巷……众多以召庙命名的巷子,直观烛照出旧城街巷依召庙而建、居民与召庙为邻的特殊景观。晨钟暮鼓、梵音阵阵、古木参天、奇花异草,引人入胜……
一些街巷则与某些文化盛事有关,如黄墙巷。据贾勋先生文章,晚清重臣李鸿章的淮军洋枪队与水师营驻防归化城之后,带来了唱黄腔(即徽调的二黄)的徽戏班。作为东道主,嘉乐会馆(坐落于旧城小东街,大观剧院的前身)将该班安排在附近街巷,该巷因此得名黄腔巷。后易名为黄墙巷。而徽班之入塞(另据称,驻军撤走后,该戏班在归化城演出长达10年之久),无疑给塞北梨园界吹来一股清新之风。大秧歌、北路梆子、徽调等等,旧城的戏剧舞台更加丰富多彩。
从一些巷名中则可依稀领略到旧城这座商城的昔日风貌。永光店巷、义丰店巷、恒昌店巷、龙门店巷、万顺店巷、川行店巷……尤其1921年归绥通火车后,促使旧城商业和旅店业快速发展。
更多的则是市井生活一地鸡毛的琐碎和烟火气。白公鸡巷、荞麦皮巷、四眼井巷、太管巷、杨家巷、王家巷……幽深的巷子,平日里格外寂静,有时连个人影也瞧不到。但在早上、中午、晚上这三个时段,便显得热闹一些。尤其在大杂院里,家家户户炊烟袅袅,饭菜飘香,笑语喧喧。
穿行在旧城的巷子里,我追寻着先人的足迹,捕捉着同代人的音容笑貌。驻足在青砖灰瓦的四合院前,欣赏着门楣残缺的砖雕、院门两侧磨损的石墩,我便古意悠远。旧城是我的故乡,对它爱至刻骨铭心。我会努力地去读懂它,像阅读母亲这部大书一样。
(来源:正北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