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了 我国将放开放宽城市落户条件 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常住人口全覆盖丨《热线12》
来源: 2023-11-04 12:16:31
户籍制度的改革一直备受关注。近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提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开放宽落户条件。这些户籍改革措施意味着什么?又会给各个城市,以及生活在城市中的外来人口,带来怎样的影响和改变?
7月12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落户限制,确保外地与本地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标准一视同仁,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一型大城市落户条件。对于常住人口在500万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则提出,要精简积分项目,确保社保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鼓励取消年度落户名额的限制。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数据,截至2019年末,全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的大城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达到30座,除了这30座城市外,其他所有城市都应该符合零门槛落户标准。根据2021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国人户分离人口达到四亿九千二百七十六万人。
以浙江义乌为例,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义乌市城区常住人口超过150万人,但是城镇户籍人口只有53万余人。近几年,义乌也在探索更加宽松的落户政策。
此次发布的《“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还提出,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同常住人口挂钩,由常住地供给的机制,稳步提高非户籍常住人口在流入地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数量和水平,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此外,强化随迁子女基本公共教育保障,保障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受教育权利,以公办学校为主,将随迁子女纳入流入地义务教育保障范围。根据人口流动实际调整人口流入流出地区,教师编制定额,加大人口集中流入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位供给。
城市公共配套服务,能否实现以常住人口为标准均等化,是很多城市在放开落户条件的同时,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近年来,各地在异地办理生育服务、医保异地结算,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等方面,针对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在逐步改进。
户籍制度改革、公共服务均等化,也一直在推进,在此基础上,随着新业态出现,灵活就业群体不断扩大。去年5月,广东出台了新办法,全面取消灵活就业人员户籍参保门槛。在广东,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等新形态从业者也能参与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同时省外来广东从事灵活就业工作的从业者也可以实现跨省参保。
2021年7月,人社部等八部门共同印发《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也明确了放开灵活就业人员在就业地参保的户籍限制。
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同常住人口挂钩、由常住地供给的机制;稳步提高非户籍常住人口在流入地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数量和水平,意味着什么?而对于城市来说,要在哪些方面做出调整?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表示:
关于外来人口市民化,首先要转换其户籍身份,对没有本地户籍,但已经在本地有稳定的就业和居住的人群,应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包括医疗、养老、子女教育。其次,加大对住房用地和财政资源的投入。对租赁型的租房用地要有所倾斜,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提供物理空间,注重对于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的投入。“钱要随人走”,加大对于人口流入地公共服务的财政转移支付。社会各界共同加强资金投入,用来弥补政府资源有可能存在的不足,增加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各方面的投入,满足人口增长带来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