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省第一方阵中继续领先发展、作出示范——烟台经济总量3-5年内迈上万亿台阶
来源: 2023-08-28 12:16:33
来源:烟台日报-大小新闻
2018年9月17日,技术人员在513所准备对微纳卫星零部件进行真空试验。(资料片)
工作人员将一批斑石鲷倒入运鱼船。(资料片)
烟台迈百瑞国际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科研人员正在研发新药。(资料片)
万华工业园总控中心。(资料片)
在中集来福士,多型海工装备正在建造和维护中。(资料片)YMG全媒体记者 唐克 摄
大小新闻客户端9月28日讯 9月27日,“全面小康 奋进山东”新闻发布会烟台专场在济南南郊宾馆举行。记者从新闻发布会获悉,烟台市将全力构建“1 233”工作体系,3-5年内,全市经济总量迈上万亿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万美元,建成更具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在全省第一方阵中继续领先发展、作出示范。
今年“四新”经济增加值
占GDP比重达33%
烟台作为全省新旧动能转换“三核”之一,今年以来烟台新旧动能转换工作取得进展明显。市发改委主任王松杰介绍,去年,我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5万美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9306元。今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5%,其中“四新”经济增加值增长19.1%,占GDP比重达到31.9%;“十强”产业增加值增长27.7%、对全省贡献率14.3%,综合得分列全省第2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9.4%,高于全省12个百分点,较2020年全年提高4.65个百分点。
在产业层面,我市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以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为重点,促使一批能耗、环保、安全、技术不达标产能依法依规关停退出。严控“两高”项目盲目建设,落实能耗“双控”、煤炭消费压减,41个“两高”问题项目已全部达到处置进度要求。水泥行业已完成15万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关停、105万吨水泥磨机产能关闭退出,年底前还将关停210万吨不合规的水泥磨机产能。煤电机组方面已完成5台30万千瓦以下燃煤机组拆除任务,年底前将完成年度13台关停计划。化工行业已先后两批关闭退出化工生产企业279家,全市化工生产企业由2018年初的800余家减少到现在的394家。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启动实施重点产业链“链长制”,确定16条重点产业链,逐条产业链编制产业链导向目录。滚动推进“千项技改、千企转型”,17个项目入选省重点技改项目,居全省第2位。围绕服务业突破发展,加快构建“7 4 5”产业体系,上半年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54.3%,居全省第3位。坚决培育壮大新动能。聚焦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编制“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上半年我市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群、核电装备产业集群入选首批 12 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在项目层面,集中要素资源全力保障项目落地生根。截至目前,114个省级重点建设类项目开复工112个、开复工率98.3%,当年累计完成投资543亿元、占年度计划的92%;394个市级重点建设类项目开复工382个、开复工率97%,当年累计完成投资1067亿元、占年度计划的77%。围绕城市更新、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等五大领域,梳理总投资6700亿元的88个项目,形成10个工程包,与央企强企和政策性银行对接。启动谋划明年重点项目,按照“9月拉出单子、10月定下盘子、11月开展前期工作、明年1月开工建设”时序,遴选储备一批支撑动能转换突破的重大产业项目。
下一步,我市将锚定在全省率先实现“五年取得突破”目标,力争今年“四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3%左右。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总指数突破95。改善投资结构,到2022年工业技改、“四新”经济投资占比分别达到25%和65%以上,保持民间投资占比稳定在70%以上。升级消费结构,到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7%,打造10个夜间经济集聚区和15分钟消费圈,旅游接待人数达到8890万人次,电子商务网络交易额年均增长10%以上。提升外贸结构,到2022年外贸进出口总量突破3500亿元、在全省占比达1/6以上,一般贸易占比达到60%以上,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达到60%以上,出口过千万美元的企业达到500家。调整信贷结构,到2022年全市信贷规模与生产总值基本匹配,不良贷款比率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引导银行机构扩大信用贷款、中长期贷款和无还本续贷规模,持续增加首贷户,到2022年实现年均增长3000户以上。
力争5年内港口货物
吞吐量突破5亿吨
烟台市海洋资源得天独厚,经略海洋方面发展备受关注。
当前,烟台正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海洋经济推进建设海洋强国的意见》,深入研究海洋强市的烟台路径,争当海洋强国的时代先锋。重点围绕港口、产业、生态三个方面大力突破,让“蓝色”成为烟台的标志性色彩。
聚力以港兴海,扬起“蓝色风帆”。烟台把港口作为促进双循环的重要节点,推动港口和临港产业体系深度嵌入国内外交通和产业网络,促进各类要素资源跨区域自由流通。目前,我市正在加强与省港口集团的协作,完善全市港口规划布局,大力疏解芝罘湾老港区功能,规划建设蓬莱东港区,科学布局邮轮母港、集装箱港区、服务聚集区,超前规划未来跨海大通道的节点和腹地,强化与大连市的联结,形成紧密型伙伴城市发展关系,力争5年内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5亿吨,形成外接东北亚、内联黄河流域的国际陆海联运大通道,打造黄河流域港口门户城市、中国北方重要物流枢纽城市。
聚力产业强海,打造“蓝色引擎”。烟台海洋经济基础雄厚,拥有中科院海岸带研究所、哈工程烟台研究(生)院等涉海科研院所,正在启动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建设,我市将统筹各类涉海资源,打造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海洋牧场方面,组建了烟台海洋蛋白集团,规划布局“4带20群”海洋牧场区,启动“百箱计划”,致力于打造亚洲最大的海洋牧场集群。海工装备方面,组建了烟台深海海洋科技集团,推进“蓝鲲号”“梦想号”等重要海工装备建设,为深海钻探、海上风电、海上航天发射提供坚强保障,向世界输出“烟台海工”的响亮品牌。海洋工程方面,发挥烟台打捞局海上施工、工程潜水技术全国领先优势,促进强强联合、协同创新,联合打造海洋工程集成服务平台,形成海洋领域的“拳头”力量。海上旅游方面,挖掘和串联山、海、岛、城资源,一体化布局海岸、海岛、海上、黄渤海分界线等旅游线路,做强邮轮靠岸游、公海游,做活游艇近岸游、近岛游,重塑烟台海上游格局。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能源、海洋金融、海洋交通和智慧海洋等,都是烟台海洋经济发展的重点和潜力所在,我市将立足优势、深入谋划,贯通海洋一二三产业,塑成更多烟台优势。
聚力生态护海,守护“蓝色家园”。良好的海洋生态是烟台的宝贵财富,我市将健全长效机制,大力推行“湾长制”,建成全省首个入海排污口管理平台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网格化监管体系,让烟台的海更清、滩更净、岸更绿、湾更美。中央支持烟台开展海岛保护与开发综合试验,我市将以长岛为重点,高标准打造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争创全国首个海洋类国家公园,打造全国海岛保护与开发的样板,走出共同富裕的海岛发展之路。
2023年形成2个
2千亿级产业集群
作为山东省的工业大市,烟台跳脱了低端重型化的路径依赖,在推动制造业创新方面成效明显。
市工信局局长林阳介绍,今年,我市筛选出16条重点产业链创新推行“链长制”,按照“链聚成群、园区建链”思路,逐一明确链长和链主企业,领建园区和关联园区,要素、政策、项目等资源聚链落园、聚焦发力,力争到2023年形成2个2千亿级、4个千亿级和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有序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头雁引领活力迸发,“大国重器”频现“烟台元素”。持续实施培强做大工程、企业创新平台升级培育行动,构建协同创新体系,“十三五”以来累计推广88个首台(套)装备、20个首版次软件、51个首批次新材料,培育了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569个。创新要素引领一批行业“头雁”企业向产业链高端攀升,激发了“强雁”跟进、“雏雁”齐飞的企业创新局面,百亿级企业13家,10亿级企业100家,高新技术企业年均增长28.6%,总数1120家。在“上天、下海、入地”等前沿技术领域频现烟台身影,可下南海取“冰”的中集来福士“蓝鲸1号”、将中国页岩气开发带入涡轮压裂时代的杰瑞“阿波罗”、配套中国C919大飞机的南山铝合金航空材料、助力实现我国首次海上应用发射的东方航天港……这些凸显海陆空领域高尖精技术的国之利器,拉升了烟台制造业的创新高度,也凸显了烟台制造的创新基因。
突破发展工业设计,擦亮设计之都新名片。坚持工业设计与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服务型制造、开发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相结合,开展设计供需对接活动,提升企业设计创新能力,累计培育省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28家,居全省第一梯队。依托中德工业设计中心创建全国首家省级工业设计研究院——山东省工业设计研究院,服务并孵化设计项目近百项,并作为国内智能制造领域唯一代表成功列入首批国家院培育对象。连续举办2届工业设计领域最高规格的世界工业设计大会,吸引600余家国内外顶级设计机构和企业代表汇聚烟台。在今年更是启动了世界“设计之都”创建工作,2021世界工业设计大会将于10月22-24日在烟台举办。
抢抓机遇数字赋能,创建互融互促示范区。未来三年,烟台将建设5个双跨类、10个行业级、100个企业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上云企业数量达到3万家、工业设备上云数突破100万台/套,聚集100家以上技术模式领先的工业互联网服务商,构建起国内领先的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助力山东省创建工业互联网示范区。
民营经济方面同样亮点频现。截至2020年末,全市实有市场主体93.7万户,较2015年增长66%;拥有各类企业26.4万户,其中民营企业近26万户,占企业总数的98%以上,数量庞大、支撑有力。烟台将培育创新能力强、技术含量高、发展速度快的高成长创新型企业作为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率先实施高成长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通过遴选发现、梯度培育、创新引领、精准服务、典型带动,建立完善“专精特新→瞪羚→独角兽→上市公司”梯次培育库。截至目前,全市培育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2家,省级独角兽企业4家,省级瞪羚企业97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43家,省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165家;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14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40家,均居全省第一梯队。
未来五年新增就业
45万人以上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终目标要把发展成果惠及城乡群众。
王松杰介绍,“十三五”期间,民生领域累计支出2884亿元,占财政支出的76.6%。每年以市政府名义承诺并实施100项重点民生工程,“12345,有事找政府”服务品牌深入人心。202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9万元,提前一年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翻番目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2:1,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66.6万人,总体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失业金领取标准、城乡低保标准、特困供养标准均居全省前列。全市14.4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全市建有各类养老床位6.5万张,城市社区、农村社区日间照料设施覆盖率分别达到74%、75%。全市医保参保率达到96%,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下降至28%。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0.5岁,主要健康指标均居全省前列。
未来五年,我市将按照“1 233”工作体系和中心城区“12335”建设思路,抓好“四个提升”,将更多的民生愿景化为幸福实景。争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两万美元,推动居民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同步增长,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新增就业45万人以上。健全城乡统筹、普惠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出台“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
由脱贫攻坚向振兴乡村提升。打造烟台苹果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实施海洋牧场“百箱计划”,做强莱阳茌梨、葡萄及葡萄酒、大樱桃等烟字号品牌,建设“中国北方种业硅谷”,开展新一轮农村环境整治工程。由诉求受理向主动服务提升。推行“镇街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和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主动查问题、解难题。全面升级12345服务热线,做好“政企通”专线,打造城市总客服。由粗放消费向低碳生活提升。建设全国清洁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城市,大力推广核能供暖,支持长岛争创全国首个海洋类国家公园,推动昆嵛山保护区创建全国一流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打造美丽中国的“烟台样板”。
烟台将积极申报
国家碳中和试点城市
近几年来,我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一直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在“碳达峰碳中和”大背景下,我市将进一步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当前,烟台正在依托良好的发展基础,把“双碳”产业发展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系统谋划、科学布局,实施一批标志性示范引领工程,创建国家级碳达峰碳中和示范区,以“三抓三聚”,努力实现“双碳”新赛道上的换道超车。
抓统筹聚合力。加强与国内高校院所和央企大企合作,成立碳中和发展集团,组建碳中和研究院,汇聚各方力量,全面开展烟台“双碳”摸底调查和“双碳”发展规划与实现路径研究,组建“双碳”产业发展基金,积极申报国家碳中和试点城市。10月19日,我市将举办碳达峰碳中和烟台论坛,届时海内外“双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行业组织、重点企业将齐聚烟台,大会将重磅发布一系列重要成果、政策和措施,吸引更多人才、平台、技术、资金汇聚烟台。
抓规划聚资源。充分利用烟台独特优势,重点谋划“一谷一区一岛”建设。“一谷”,就是规划建设丁字湾“双碳”智谷,借助核电布局优势和丁字湾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优良的区位优势,联动青岛、威海、潍坊等周边区域,打造胶东经济圈融合发展先行区、中日韩清洁能源合作先导区。“一区”,就是烟台中心城区规划建设“3060”创新区,依托烟台总部经济基地,规划建设清洁能源高端装备和节能环保特色产业园,聚集一批清洁能源总部、研发机构、现代金融、“双碳”展示评价等新业态,打造国家清洁能源技术创新策源地、国内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新高地、山东省绿色金融创新发展试验区。“一岛”,就是建设长岛国际零碳岛,开展“碳汇 数据 金融 文旅 民生”深度研究,加快实现岛上车辆、渔船等绿色能源替代,探索5G+无人车、无人机、无人船零碳立体场景,高水平打造全国首个国际零碳岛。
抓链条聚产业。紧紧抓住清洁能源大发展黄金机遇期,研究制定清洁能源产业链“链长制”实施方案,把产业链建在园区上,以构建产业垂直生态体系为主线,以核能、风电为主要突破口,促进清洁能源产业集聚发展、链式发展。核能方面,加强与中核、国电投、中广核合作,建设综合性国家核电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大力发展海水淡化、工业供气、水热同产同送、综合智慧能源等核能综合利用项目,到2025年,基本形成完整的核电产业链体系。风电方面,依托蓬莱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础和深水大港条件,建设中国北方风电母港,规划建设烟台风电母港产业园、北方海上风电产业园两个园区,加快风电主机、塔筒、叶片等配套项目建设,做强海洋工程、海工装备力量,打造中国北方具有影响力的风电母港。
今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5%,其中“四新”经济增加值增长19.1%,占GDP比重达到31.9%;“十强”产业增加值增长27.7%、对全省贡献率14.3%,综合得分列全省第2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9.4%,高于全省12个百分点,较2020年全年提高4.65个百分点。
我市力争5年内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5亿吨,形成外接东北亚、内联黄河流域的国际陆海联运大通道,打造黄河流域港口门户城市、中国北方重要物流枢纽城市。
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能源、海洋金融、海洋交通和智慧海洋等,都是烟台海洋经济发展的重点和潜力所在,我市将立足优势、深入谋划,贯通海洋一二三产业,塑成更多烟台优势。
今年,我市筛选出16条重点产业链创新推行“链长制”,按照“链聚成群、园区建链”思路,逐一明确链长和链主企业,领建园区和关联园区,要素、政策、项目等资源聚链落园、聚焦发力,力争到2023年形成2个2千亿级、4个千亿级和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有序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责任编辑 纪春艳
本文来自【烟台日报-大小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