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百姓心声 >

贯彻党代会精神·静海在行动丨静海乡村振兴绘就“三农”画卷

来源:   2023-03-10 14:17:07

农业生产季季接续,茬茬压紧,希望的田野一片欣欣向荣。

“坚持农业优先发展,建设美丽田园、美丽乡村、美丽庭院。打造兴业、宜居、文明、幸福之乡,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天津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盯准老百姓缺什么、盼什么、喜欢什么、忧虑什么,拿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天津方案”。

“天津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为‘三农事业’提质增效,提供了具体深入的‘行动指南’。静海将不折不扣落实好天津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发挥关键技术支撑,深化物流服务体系,注重数字转型赋能,迈出乡村全面振兴新步伐。”静海区农业农村委党委书记、主任任永江说。

一村一品、因地制宜,在静海,产业兴旺有了更充实的底气。

静海沃野,徜徉着天津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的东风,吹开了金黄的麦浪、香甜的瓜果、百姓的笑颜。静海以更扎实的举措和执行力,做好“三农”工作,谱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6月18日,“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台头西瓜迎来了它的专属节日——第八届台头西瓜文化旅游节。10000多亩种植面积,亩产3500公斤,现代化设施种植,科学精细化管理……使台头西瓜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明星”产品。

“前几天,俺们看完天津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的直播,心里那叫一个敞亮。‘振兴’‘幸福’‘健康’几个词,让俺对往后的好日子更有信心,听党话、跟党走准没错!”西瓜种植户李强心情无比振奋。

在旅游节举办地北二堡村,别致的民宿、清新的桃源,古朴的小路……这里的乡亲们吃上了“旅游饭”。

通过与旅游、医疗公司合作,北二堡打造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村庄版田园综合体”。以大健康产业为契机,开发了以旅游为载体的乡村康养新模式。

“70块钱玩一趟,倍儿值!”4月25日,北二堡村与合作公司签订“村企共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协议,推动“一堡引领、三堡协同、十堡联动”式发展。

“今后,我们将把天津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落实到村庄建设的每一步举措,充分整合康养、文化、休闲等元素,使乡村特色旅游发展更具生命力。”北二堡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郭义停说。

如今,静海利用团泊洼、大运河、百里林海等“知名IP”,打造运河文化轴、东湖旅游带、西林旅游带“一轴两带”文旅线路。微体验、快进、慢游的体验方式,满足市民游客不同的“诗与远方”,更为静海乡村带来了人气与活力。

静海乡村,处处书写着“振兴”。

北京冬奥会,杨成庄乡宫家屯村民的身影永远印刻在冬奥记忆里——由团泊洼芦苇艺术馆创作的《喜迎北京冬奥会》大幅芦苇画,被2022冬奥纪念馆收藏。

芦苇画的“大火”,赋予了宫家屯独具特色的辨识度。日益壮大的绿色产业与丰富的红色资源交相辉映,“一红一绿”的发展模式,叩响了乡村全面振兴的大门。

一方水土幸福一方人,身处团泊湖畔,村民们对芦苇编织情有独钟。在“一村一品”思路下,宫家屯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振勇和乡亲们多次外出学习,他们也成了村里第一批芦苇画创作者。

“团泊洼芦苇资源充沛,制作芦苇画可以就地取材,大大减少成本投入,绿色环保产业就地开发的优势明显。”李振勇说。

随着芦苇画制作工艺的日臻成熟,产业随之不断扩大,各个制作环节将被逐步细化分解到每家每户,形成管理规范的产业链,实现了人人参与、人人共享、人人受益。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设施农业’‘芦苇画艺术馆’这几个看似“不沾边”的产业,并不是随意为之。”宫家屯将红色教育作为招牌,建大棚搞采摘、创作芦苇画留住游客,以此拉动全村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杨成庄乡党委书记李少先说:“我们将结合实际落实好天津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强化‘三三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机制,坚持理论引导、宣讲辅导、行为指导‘三导共振’,做实党委、支部、党员队伍‘三强联建’,提升亲民、安民、为民、富民‘四民工程’,朝康养、美丽、宜居、富裕杨成庄的奋斗目标不断迈进。”静海坚持以工业化思维和市场化办法发展农业,做好“接二连三”文章,培育壮大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多元服务主体,带动产前、产中、产后形成完整产业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做大特色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津美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多兴庄园、崇泰农庄……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因地制宜,因事而兴,农业多样化发展,充分激发了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力,在静海的沃野上,播撒着活力与希望

“蝶变”悄然发生在老百姓的房前屋后。

走进静海区静海镇小高庄村,目之所及,果树青青,屋舍错落,一步一景。主干道路和里巷小路配合“默契”,串联起村子的每个角落;房前屋后干净整洁,透露出乡村独有的古朴淡雅。

“党对咱老百姓是实实在在的好啊,俺生活的变化一两句说不清。”小高庄村的枣田间,村民刘振志正修理着枝丫,汗水浸透衣背。

说起近年来的变化,刘振志找了个阴凉地儿,细数着自个的所见所感。62岁的老刘看着是个“糙汉”,却坚持着写日记的习惯,口袋里总带个小本子。

随便翻翻,里面大概写着:“2016年底,家门口的路成了柏油路,老伴看上去很高兴……”“村里环境大变样,我给外地上大学的闺女拍了张风景照……”“二闺女今个嫁人了,我心里说不出的滋味。”

读到这,老刘合上本子,若有所思。

闺女是当爹的心头肉,能让闺女像城里娃一样生活,是老刘的梦想。搁以前,村里的确赶不上城市,天晴一身灰,落雨一身泥,如厕靠桶提。闺女从不带同学来家里,老刘知道,孩子是怕被别人瞧不起。

“那会不乐意在村里过日子,可咱兜里没钱,买不起城里楼房。搁现在就算让我搬,我都不搬,这住着多舒坦。”说到这,老刘又乐了,指了指自己的宽屋大院,脸上满是自豪。

改变就发生在近几年,静海区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见效。小高庄和其它村庄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打造特色产业,“金丝小枣”知名度大幅提升;改造乡村公路,提升硬化道路达100%;实施“厕所革命”,新建污水处理站,建成水冲式公厕5座,家家户户安装水冲式厕所;实施“煤改燃”工程,冬季取暖用上清洁能源;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成立红白理事会,健全村规民约,移风易俗成效明显……

老刘一家人的生活,也随着村子的发展而变化,家里翻新了房屋、闺女成家立业、三两好友相聚谈笑,“好消息”接二连三。现在,老刘一有空就到地里摆弄枣树,忙的不亦乐乎。

“跟过去养家糊口不同了,现在下地干活就为了活动活动筋骨,我得有个好身体,往后的好日子还等着俺嘞!”老刘摇晃着手里的本子,开怀大笑。

如今,老刘的孩子们每逢周末,就会从城里回来,在村里的树荫下野餐。生态优美的“快乐老家”,成了他们心中最爱的“桃花源”。

日日新、时时变,全区各农村合作社、美丽乡村建设、乡村特色产业等各项事业都在动态发展当中。阡陌通、腰包鼓、生态美、文化兴,天津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为静海乡村振兴标注出“关键一笔”,一幅更具魅力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转载请注明来源:静海融媒

记者:陈泽宇 编辑:张健 责任编辑:郭媛媛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