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多技傍身,患者才能获益更多
来源:文汇报 2021-09-16 08:39:40
■本报记者 李晨琰
外科医生手中越来越灵巧的“柳叶刀”,正让更多患者受益。日前,上海市肺科医院传来消息,该院开展第四代“达芬奇Xi”手术10个月,手术总量已达500例。
目前,肺科医院已基本普及单操作孔达芬奇机器人胸外科手术,较之传统要开四至五孔的达芬奇机器人手术伤害更小,已成为目前国内达芬奇机器人胸部手术中患者切口数最少的术式。
突破人手操作的局限
50多岁的上海阿姨刘女士在一次体检中发现,自己左肺上叶有磨玻璃结节。经肺科医院胸外科主任朱余明诊断,其结节位置偏深,且密度已达-300,达到微浸润标准,需行肺段切除术。
“病灶位置棘手,常规微创手术有难度并有结节残留风险。”话虽如此,朱余明仍把两个选择摆在刘阿姨面前,做出详细说明。若做单孔胸腔镜手术,需打1个3厘米的操作孔;如果是做最新的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则只需打2个8毫米的操作孔和观察孔。经过一番判断与比较,刘阿姨决定请“机器人”来辅助手术。
手术时,朱余明坐在3米开外的操作台上,只需用操作杆和脚踏板来控制“机械手臂”,如同“开车”一样。在第四代达芬奇机器人可放大15倍的立体三维高清视野下,病灶周围的各种组织纤毫毕现,540度可旋转的操作臂定位精准,切割干净利落。一个半小时,刘阿姨的病灶便切除完毕,手术十分顺利。
除了具有更纤细灵活的机械臂、更清晰立体的视野,对外科医生来说,达芬奇机器人还有更多无可比拟的优势。作为肺科医院首批开展达芬奇手术的医生,胸外科副主任医师赵德平坦言:“外科医生总有无法克服的生理缺陷。比如医生的手再灵活,也无法360度旋转,而机器人却可以突破人手操作的局限。”
达芬奇机器人还有一个特点:腔隙空间越小,其优势愈加显著。对于复杂疑难肺部及纵隔、气管肿瘤、胸腺瘤患者等,机器人手术很适合。
以胸腺瘤为例。以往,医生较多通过传统的开胸手术将胸腺瘤完整切除。胸腺腔不过两三个拳头大小,其周边大血管、神经极多。“传统开放手术需先将胸骨劈开,至少20厘米长的刀口,再通过拉钩、二氧化碳充气等辅助手段,为医生做手术提供条件。”赵德平解释说,如此一来,不仅患者创伤相对比较大,手术时间也大大延长,以往2个半小时的开放手术,用达芬奇机器人1个半小时即可解决,对医患双方而言都是双赢。
手术方案需综合考量,哪种更有利就选哪种
从肺部肿瘤肺叶切除、袖式肺叶切除,到剑突下胸腺瘤手术、气管隆突成型、纵隔恶性肿瘤及全胸腺切除术……面对原先复杂的难题,在机器人的辅助下,外科医生如同伸出了“五膀六臂”。目前,肺科医院胸外科团队月均行70余台达芬奇机器人手术。
当然,在借助达芬奇机器人优势的同时,也不能丢了原有单孔胸腔镜手术的技术特点,医生们认为,两者间也要取一个平衡。“可否精准切除病灶,面对术中出血能否迅速缝合止血,这同样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综合考量,哪种手术对患者更有利就该用哪种,外科医生多技傍身,患者才能获益更多。”
在行达芬奇手术时,肺科医院胸外科团队也在不断创新,基于多年积淀的单孔胸腔镜手术技术的优势,很快将四至五个切口,减至一至两个。目前,肺科医院三分之二以上的达芬奇手术病例切口均为单操作孔。
接受采访时,朱余明还提及一个期望:希望借助互联网,让达芬奇机器人为异地同时线上手术提供可能,“国内虽然还未开展此项技术,但我们希望能够通过不断摸索、进步,规范胸部复杂机器人手术技术的相关规范,以此借助更多信息化手段,让更多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