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性合一”是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良方”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21-06-02 08:41:54
近些年来,在中医药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从中央到地方,不断出台支持中医药守正创新、特色发展的政策措施。其中,推动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是重要内容。而在中药产业中,中药材又处于核心、基础的地位。中药材炮制后的饮片,不仅是中医大夫组方入药直接治疗疾病的“主力部队”,还是各种剂型中药生产的主要原料。因此,中药饮片的合格率问题,一直是监管部门、医药界和患者较为关心的主要问题之一。
在笔者看来,在实践中,饮片合格率之所以成为关注焦点问题,除了质量标准不明确,产地、流通、药企等多个环节九龙治水,从业者良莠不齐等原因之外,未能统筹考虑饮片使用中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也是重要因素。因此,坚持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三性合一”,是有效提升饮片合格率,进而切实推进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剂“良方”。
从经济角度来说,需求决定了市场,有了需求,生产线和供应链才有动力。对于中药来说,需求并不来自病人,而是来自医生,药品作为特殊商品的属性,很大程度上是由医生负责“处方销售”的,病人基本没有议价空间。即便是药食同源的中药,也大都是由医生推荐给病人服用。这样一来,临床用量逐渐扩大,需求也随之扩大,市场供给不足,自然就要增加产量。
道地药材产量相对有限,盲目增产的结果,导致“大水漫灌式”搞种植。滥用化肥、硫黄熏制、北药南种、以次充好等乱象频出,势必导致中药质量急速下降。药材品质差,临床使用原有剂量效果就差,医生就要再次增加用量,市场需求量就再一次增大,就要继续提高产量,如此往复,恶性循环,造成了中药材产业的虚假繁荣,各地都在种,虽然外观相同,但质量差之千里。
笔者认为,破局的关键在能否坚持“三性合一”。
首先,临床真的需要那么多量的中药吗?除了正常的病人多,用量大之外,“大处方”可以说是问题所在。动辄30-60味中药,一个方子里单味药用量普遍超过50克的方子真的专业吗?作为中医人,不能不说,因人而异,因证而异,有的病症确实需要“下猛药”才能够起到理想的效果,但是,纵观中医发展历史,“大处方”从来都不是医家推崇的方向。不能否认,在中药“大处方”的问题上,一些医生为了追求利益,故意将处方加大,或者科室和所在医院也明里暗里鼓励“大处方”创收。
这事关经济性问题。医家首要追求的目标,不是经济收入与利润,是病人的健康,而健康是无价的。宁可架上药生尘,但愿世间人无病——古时历代大医的高尚医德,值得当下医者谨记、践行。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中医师自身的专业性对中药用药驾驭不足。换句话说,中医用药的专业在于精当,“有是证用是药”,“多一钱浪费,少一钱无效”。而真正想做到如此精当用药,要的是中医师潜心钻研,刻苦学习。通过对疾病、方剂和中药的研究,提升用量和选药的精当程度,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降低药品用量,减少中药资源的浪费,甚至可以适当提升单价,降低用量,使病人支付的总价适当降低,这样既保证了利润,同时提升了医生的水平,减少了资源浪费,减轻了患者负担。
这是有效性问题。医生临床水平越高,用药效果越好,更能提升治疗方案的经济性。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在中医看来,一是挣钱不是目的,只是结果;二是通过医术挣钱,而不能通过“大药方”挣钱;三是当挣钱与治病救人发生冲突时,前者必须让位于、服从于后者。
再者,从监管角度而言,需要下狠手整治中药品质,从原产地种植、收购流通品控、出厂评价标准、药房品控体系,甚至到临床医生的病人用药反馈,让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对药企和药材说不,给药材质量施加压力,让劣质药没有生存空间。这是安全性问题。
虽然提高质量势必伴随着生产成本的提升,价格波动在所难免。但是市场规律告诉我们,病人发现用药成本升高,自然会选择用药量少且疗效好的医生,倒逼医生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形成用药精当、药品精良、疗效精进的良性循环。
笔者相信,随着国家中医药政策的持续利好,中药材质量的提升,药企生产的中成药和成品中药,也会随之收益,不仅可以提升效果,同时也能降低药材用量,减少资源浪费。药企也得以争取各级各地新药科技研发的政策支持,发挥自身的专业化水平,不断对剂型、剂量和药品组成进行优化,降低成本。
因此,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的关系,应该是三位一体、三性合一,良性促进、缺一不可,必须统筹兼顾。如此,就能有效解决饮片合格率问题,切实推进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本文作者系成都颐清堂中医创始人兼CEO)